第10章 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作者:向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3

|

本章字节:5572字

作者:(英)赫兹里特


【背景搜索】


威廉·赫兹里特(17781830),19世纪初期英国评论家、散文家。


赫兹里特出身于一个思想激进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牧师,多年受长老会教派的教育,最终却改信惟一神教派,而且在布道会上公开为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辩护。其父为培养儿子当惟一神教派的牧师,指导儿子自学了大量神学着作和有争议性的书籍,与此同时,赫兹里特凭着自己的兴趣反复研读古典和近代文学名着。这给他以后从事文艺批评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与柯勒律治比肩的当时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代表作有《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时代精神》《英国诗人讲稿》《英国诙谐作家讲稿》《伊丽莎白时期戏剧文学讲稿》。《詹姆斯·诺思科特谈话录》,这些着述充分显示出他的评论才能:准确的鉴赏力,深邃的理解力,训练有素的推理能力,以及犀利有力的文笔;丰富而有趣,睿智而精辟的论断。


除了戏剧评论和绘画评论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尤以具有独特风格的随笔散文着称于世。主要辑为《圆桌集》《闲谈集》和《直言集》,他的名篇佳作大都包括在这里。


【内容精要】


赫兹里特是个纯粹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分为评论和随笔两大类,尤以随笔散文着称于世。赫兹里特的随笔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评论家常常把他的随笔和兰姆的作品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的佳作,但由于作者的个性不同,又各有其独到之处。兰姆的随笔更为圆熟、丰厚,赫兹里特的散文则更为奔放、犀利。


赫兹里特的随笔散文之所以魅力独具,首先在于他兴趣广泛,又慧眼独具,还涉猎广泛,书籍、政治、体育、杂耍、艺术、绘画、演员和舞台等,他无一不写,而且能见人所不能见,发人所未能发。此外,他还爱谈论人物的性格、绅士的外貌、天才的力量、文人中的贵族、咖啡店的政客、青年人的不朽之感和老年人的怕死等。就题材的多样性而言,他的随笔似乎比同时代的兰姆更为广泛。


其次,他随笔散文中的自传成分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因素。他的每篇随笔或多或少都反映出他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或侧面。他生动描述在威姆镇的童年生活,谈绘画的乐趣,绝望中的恋爱,跟诗人的初次相识,谈自己的生活习惯、写作方式等,因此,即使我们对他知之甚少,也可以从其散文中知悉他的思想感情、经历遭遇,从而让读者走近作者。最后,他像培根一样善于以格言警句的形式来表述他的观感、体会和真知灼见。如“希望的季节总有个尽头,可是对它的回味却永远长留”(《谈过去与未来》);“凡是仅在生前才显得伟大的人物,皆非真正的伟大”(《印度杂耍艺人》);“老朋友好比频频端上桌的佳肴,次数太多就失去了它的滋味和有益身心的好处”(《谈孤独的生活》)。


总之,赫兹里特的随笔散文无论题材还是风格都是独树一帜。对他以后的评论家麦考利、罗斯金以及家狄更斯、萨克雷、史蒂文生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史蒂文生甚至把他的作品奉为典范,爱不释卷。


【精彩片段】


谈青年人的不朽感


青年人总有一种永世长存的感觉,因而任何事情都能得到补偿。一个人年纪轻轻,就好比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虽然一半的时间已经飞逝,但是另一半时间却带着无限的宝藏仍在等待我们,因为最后的期限还未确定,我们的愿望和希冀还看不出会受到任何限制。我们把即将来临的时代统统算作我们自己的。——


广阔无垠的前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死亡啦、年老啦都是些毫无意义的词,它们经过我们身旁好像微风在白白吹拂,我们并不去留意。


我们环顾四周,看见一个生机勃勃、不停运动、前进不已的新世界。我们觉得浑身都是干劲和精神,要和这个世界并驾齐驱,而根据眼前的征兆还根本无法预见到这样的情况,即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将被抛在后面,逐渐进入暮年,最后掉进坟墓。正因为青春时期的单纯,仿佛感觉是处于茫然状态中,所以我们就把自己跟自然等同起来,并且还自我欺骗,以为自己跟自然一样是永恒不朽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时间价值的感觉日益敏锐。的确,其他一切似乎都无关紧要,这方面我们变成了吝啬鬼。我们试图留住时间的最后,蹒跚的步子,要它在坟墓边缘上多呆一会儿。


(选自《赫兹里特散文选》,沙铭瑶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名言佳句】


一个纯粹的学者,倘若除书本外一无所知,那他准定连书本也是不能领会的。《谈有学问的无知》


积攒财富的人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类——一类是身体瘦削、满脸吝啬相的人,一类是决计占有世上的好东西以供自己享乐的快活人。《谈思想与行动》


【赏析】


《论青年的不朽之感》是赫兹里特的散文名篇之一。作者紧紧围绕“不朽”


二字,放谈人生、宇宙、历史、文学、艺术、生死等等司空见惯的问题。作者虽然采用漫谈的形式,却决非信马由疆,随兴驰骋。相反,作者关于“青年的不朽之感”是经过长期深思熟虑,辅以其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诸方面学养深厚,因此,其见解确实独到。而且以推心置腹的真诚,侃侃而谈,更使人觉得娓娓动人,引人入胜。——这是英国随笔作家惯用的手法,也是英国随笔散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秘密”。


赫兹里特一生追求进步理想,积极拥护法国革命,精进勤勉地度过了一生。晚年,他尽管极度贫困,但他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却是:“好了,我这幸福的一生过完啦。”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此一目了然。在《论青年的不朽之感》一文中,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生命,讴歌青春,赞美生气勃勃的生活,劝青年珍视青春年华,积极向上,乐观生活,善待生命;“在日薄西山的暮年”顺其自然,坦然面对墓穴,“泰然自若地跨入另一个世界”。在作者看来,“岁月,每年都从我们身上剥夺一些东西;死亡,仅仅是把我们的残存交托给坟地。这种归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平静地死去就像戏中情节的结束——很合情合理,无可非议。”


赫兹里特将书面语和口语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明晰有力的语言独创出一种锋芒毕露、明快犀利的散文风格,极富论辩性。《论青年的不朽感》是作者的名篇之一。作者在该文中,对于人生、宇宙、历史、文学、艺术等等的感悟,有着深刻的生命体验与丰厚的人生蕴涵。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专家建议】


赫兹里特是19世纪英国文坛上与兰姆、德昆西及莱·高特齐名的散文四大家之一。其散文锋芒毕露,犀利有力,大气磅礴,才情横溢,风格亦庄亦谐,亦白亦文,堪称一代文宗。


推荐版本:《赫兹里特散文选》,沙铭瑶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