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雾

作者:向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4

|

本章字节:5660字

作者:(俄)蒲宁


背景搜索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世家。1887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898年诗集《在宽阔的天空下》问世,被高尔基赞誉为“当代的第一个诗人”。他主要从事和散文的创作。二十世纪最初十六年是蒲宁创作的鼎盛时期,如散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短篇《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中篇《乡村》《苏多霍尔》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中篇,它前前后后一共写了七年(19271933年)。该书问世之前,曾在《当代纪事》和《新闻报》等报章杂志上选载过。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而获得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1965-1967年,苏联出版了九卷本的《蒲宁作品全集》。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在俄罗斯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月革命后,蒲宁于1920年侨居国外,但仍坚持用俄语创作。蒲宁在国外一直眷恋俄罗斯,曾多次萌发归国念头,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未能如愿。法西斯占领法国期间,他封笔以示抗议,并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反法西斯战士。1953年客死巴黎。


内容精要


《雾》通过一次夜中的海上航行,细致地描写了轮船上的人和事以及周围的环境,由此展开对人生的思考。在对迷雾和黑夜的玄想中,作者达到了一种更为通透澄澈的人生境界;在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探求中,作者最后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走向阳光明媚的早晨,走向有着无限可能的生活本身。因此,这次海上航程最终成为了作者的一次心路历程,成为作者体悟人生的一次绝佳机会。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哲理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全文仿佛笼罩在一片岑寂而迷茫的夜雾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文紧扣海、雾、夜、静、月的背景来写,情景交融,融情于理,可谓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而文中比喻和通感的恰当运用又使文章行文优美流畅,语言隽永洗练,既有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又有绘画的色彩美,可谓是熔诗、画、文于一炉,所以该文成为俄罗斯散文中的名篇,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精彩片段



“我们在哪儿?”我忽然想道。值更的水手们大概又都在打瞌睡了,乘客也全都坠入了黑甜乡,——大雾使我心神不定……我想像不出,我们此刻身在何处,因为黑海的这一带我过去从未来过……我不理解这天夜里那种沉默的奥秘,一如我不理解生活中的一切。我是孤独的,孑然一身,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个奇异的夜,也不知道为什么这艘睡意朦胧的轮船要漂浮在这睡意朦胧的海上?而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切不是一目了然,而是充满着某种深奥、神秘的含义?


我被这岑寂的夜,被世上所从未有过的这种岑寂迷住了,我完全听命于这岑寂的主宰。有一瞬间,我恍惚听到在极远极远的地方,有只雄鸡在喔喔啼唱……我不由得笑了。“这是不可能的。”我想道,心情愉快得难以理解;此刻我觉得我以往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那么乏味!要是这会儿我看到凌波仙子飞升到月亮上,也不会感到惊奇的……我不会感到惊奇,哪怕看到落水的女鬼浮出水来,坐到放下来的救生艇上,紧挨着客舱的舷窗,周身染满苍白的月色,……此刻月亮正直视着这些圆圆的舷窗,用行将熄灭的光华照亮沉睡着的人的脸,而他们睡在那里,则像一个个死人……要不要叫醒什么人?不,何必呢!此刻我不需要任何人,任何人也不需要我,我们相互间是格格不入的……


那种永远摆脱不了的巨大的忧伤反使我的心绪变得难以言说的宁静,这种宁静主宰了我。我思索着常常吸引着我的那些事:思索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思索着古代的人类,这轮月亮曾看到过他们所有的人,但是在月亮眼里,他们大概都是渺小的,彼此长得一模一样,以致月亮都没有发觉他们在地球上消失。……


(选自“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俄罗斯卷《白天的星星》,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名言佳句


我觉得,有朝一日我将融入这片亘古长存的寂静中,我们都站在它的门口,我们的幸福就在那扇门里边。(《静》)


赏析


《雾》是蒲宁在一次航海经历后写成的。该文用精细的笔触描写了迷雾中大海的千般变化和静夜下月亮的万般姿态,赋予月亮一种神秘之美,让读者不由自主跟随诗人的思绪飞升到现实之外,思索那永恒的岑寂之美。


蒲宁开篇就点明轮船是在拂晓的雾中航行,迷雾随后占据了全文的中心意象,作者的所思所感也紧随迷雾的变化而变化。然后,诗人的思绪由迷雾逐渐过渡到对月亮的遥想,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不由得让人想起我国唐代张若虚的那首《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同一轮明月,既照亮了唐代张若虚的春江,也照耀着二十世纪初蒲宁的黑海,此情此景,两相对照,能不感叹“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吗?穿越世纪的迷雾,我们又遭遇了张若虚和蒲宁那相同的追问和探索,这是不是又正好成了“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最好注脚呢?相对于浩淼的宇宙,个人的生命永远是渺小无根的;相对于亿万年来一直悬挂在空中的明月,人生永远是转瞬即逝的。然而人生的奥秘就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所以珍惜每一个早晨,即使人生难免有迷雾,但迷雾终究会散去。这就是诗人从大海的迷雾中感受到的人生奥秘。


该文写雾中航海所见所思所感,情景交融。凭借对海上夜雾的描绘,诗人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将自己对静夜的领悟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汇成了情景理三者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文基调“哀而不伤”。尤其是读到结尾“我觉得所以要有黑夜,所以要有迷雾,是为了让我更爱、更珍惜早晨”时,一种澄澈通透之感扑面而来,油然而生的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


也许,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的善感心灵才能体会到这样的迷雾的魅力。


也许,只有真正体会过孤独的人才能体会黑夜蕴藏的奥秘所在。


也许,真正的孤独永远无须倾诉,只有独自体会。


专家建议


蒲宁散文在俄罗斯文坛独树一帜。建议由着名翻译家戴骢翻译的该文。戴先生善于翻译抒情散文,并对蒲宁有深入研究,译文准确传神,曾译有大量蒲宁的诗文名篇。


推荐译本:《雾》,戴译,请参阅“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之俄罗斯卷《白天的星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