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云鹤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2
|本章字节:12792字
杨骏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把近几日自己代武帝所下诏书及各部奏文等交给武帝。武帝慢慢翻阅着,见诏书之中,选用很多新人,都是些才华平庸之辈,而朝中有才之士很多被罢黜,武帝面露不悦,双眉紧锁,看着看着,怒问道:“杨爱卿,你怎可随意任用和罢黜朝中之臣呢?”
杨骏见此,慌忙跪下,谢罪道:“臣不才,所用非人,望陛下恕罪。”
杨皇后在旁代父求情说:“陛下息怒,妾父近日忙于照料陛下贵体,衣不解带,已数日夜,政事上有所疏失,在所难免,望陛下看在妾身面上,原谅妾父吧。”
武帝无可奈何,重重地叹了口气,便不在追究此事了。
过了一会儿,武帝问道:“汝南王亮前往许昌就镇,启程了吗?”
杨骏答道:“回陛下,汝南王尚未启程。”
武帝听罢,脸上有些笑意,说:“那太好了,快下令中书起草诏书,不让他出镇藩镇,留他在朝,辅佐朝政。”
杨骏大吃一惊,没想到武帝临死前会改变主意,下此诏书。杨骏不得已,只好传命中书处,起草诏书。武帝又断断续续地说了些朝士中有名望的青年官僚数人,让他们与汝南王、杨骏一起“夹辅王室”,并让王佑为北军中侯,掌握中央禁军等。说完,武帝又躺在床上,昏睡过去。
原来,武帝虽病卧床榻,心里却不停地想着后事。他知道自己儿子司马衷做皇帝“弗克负荷(不能胜任)”,既对贾妃的酷虐有所顾虑,又见杨氏势力如此之强,“恐杨氏之逼”,遂有如此安排。
杨骏见武帝又昏睡过去,不顾大雨倾盆,急急忙忙冒雨赶到中书处,对中书监华虞说:
“陛下欲亲阅诏书,令本官前来拿取,不知诏书起草完否?”华廙听说皇上要亲阅,并令杨将军亲自来取,哪里敢不给华虞双手将诏书递与杨骏,说道:“陛下如若阅完,望将军速派人送回,下官好尽快去汝南王府宣诏。”杨骏将诏书索回,匆匆忙忙地返回含章殿,见武帝还在昏睡,便放下心来。他决不能让此诏落入他人之手,更不能让汝南王亮知道。自己费了多少心机才将汝南王亮挤走,怎能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呢?他迅速将诏书藏了起来。
第二天上午,中书监华廪见杨骏一夜未将诏书送还,甚是焦急,他左等不见人来,右等不见人来,便亲自入叩宫门,向杨骏乞还原稿。杨骏在宫中听说华廙求见,急忙将华廪迎到偏僻之处,对华虞说:“华大人,圣上已收回原诏,准备另下诏令。此事华大人就不要再问,再追究下去,对任何人都不要说及此事。唉,圣上恐怕不行了,我身为皇后之父,太子之外公,将来怎会亏待华大人呢?”
华虞早已听出杨骏弦外之音,自己无力与杨氏抗衡,在杨骏逼诱之下,乐得顺水推舟,遂说道:“杨将军请放心,下官不知任何事情。”杨骏遂放心地回到武帝身边去了。
到了傍晚,武帝病危,杨皇后宣中书监华廙与中书令何劭入宫,由杨皇后口宣帝旨,草拟遗诏。华虞与何邵岂敢怠慢,当即草就。遗诏日:
昔伊望作佐,勋垂不朽:周霍拜命,名冠往代。侍中、车骑将军、行太子太保,领前将军杨骏。经德履士士。鉴识明远,毗翼二宫。忠肃茂著,宜正位上台。拟迹阿衡。其以骏为太尉、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夕卜诸军事。侍中、録录尚书、领前将军如故。置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千人。移止前卫将军珧故府。若止宿殿中宜有翼卫。共差左右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给骏,令得持兵仗出入。
华虞与何邵将草就遗诏交给杨皇后,杨皇后草草地看了一遍,为了表示此诏出于武帝之意,杨皇后故意将二人领到含章殿武帝病榻前,对二人说:“华、邵二位大人,此诏乃出于陛下之意,诏书起草完毕,应交与陛下亲阅为是。”
华廙将诏书交给杨皇后,杨皇后将奄奄一息的武帝扶起,亲手拿着诏书让武帝观看。此时的武帝已是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他慢慢地睁开眼睛,直愣愣地盯着诏书,眼睛一眨不眨,茫然地看了许久,一句话也没说,便闭上了眼睛。
华虞与何劭已明其意,急忙告辞出宫。忽然,武帝再次睁开双眼,问道:“汝南王来了吗?朕要见见他。”
杨皇后忙说:“陛下,汝南王还未到,陛下先休息,汝南王马上就到。”
武帝听说汝南王未到,重重地叹了口气,脑袋一沉,便带着遗憾,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位25年,享寿55岁。
一代枭雄、西晋王朝的开国之君就这样去了,他带走了西晋王朝的昌盛与繁华,将战乱与动荡留给了他的弱智儿子司马衷,西晋王朝从此走上灭亡之路。杨骏在女儿杨皇后的帮助下,篡改了遗诏,终于获得独自辅政的大权,史家认为,“中朝之乱,实始于斯(此)矣。”第四章登后位大显身手,起杀机铲除杨氏
(一)
武帝崩后,杨骏入居太极殿,开始主持国政。他将太子司马衷从东宫迎到武帝灵柩前,宣读武帝遗诏,司马衷即帝位,史称晋惠帝。尊皇后杨氏为皇太后,立贾妃南风为皇后,杨骏为太尉,兼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杨骏以皇帝的外祖父的身份,“握大权,辅弱主”。由于这个“弱主”不仅弱,而且还痴,所以一切政令悉出于杨氏之手。当时流行一句童谣说:“宫中大马几做驴”,把司马衷这个“大马”比作权臣驾驭的驴子,任人驱使,从此后,杨氏后党与贾氏后党、司马氏诸王与杨氏后党、贾氏后党与诸王之间的“篡夺之祸”,便一次次地层出不穷,愈演愈烈,这个白痴皇帝被权臣们一次次作为挡箭牌,争来抢去,被居为奇货。
杨骏掌政后,首要之务是从京都将差点儿与自己共分政权的汝南王亮赶到许昌去。武帝灵柩出殡那天,六宫后妃嫔媵身穿重孝,为武帝送行。而身为辅政大臣的杨骏却高居太极殿,拒不出殿送行,为防备发生意外,他用百余名武艺高强的虎贲把守殿门。他下令汝南王即日启程赴镇,不许汝南王为武帝送葬。汝南王接到诏命后,心里非常难过,作为武帝的亲叔父,自幼一起长大,又为几十年的君臣,二人感情非常深厚,今天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怎不痛心。然而,汝南王一向胆小,他不敢违抗杨骏之命,只好站在自己府门之外,泪流满面地为武帝举哀送葬。他上表杨骏,恳求杨骏开情,允许他为武帝送葬山陵,然后启程。
杨骏接到奏表,大为恼怒,心想:好啊,你竟想赖在京城不走,这怎么能行。他拿着奏表去见杨太后,将奏表交给太后,对太后说:“太后,汝南王亮迟迟不肯赴镇,恐怕这其中有诈。先帝刚刚驾崩,宫内尚未安稳,留他在京中,实在是一大祸患,应尽早将其除掉。”
太后说:“这恐怕不行。汝南王在朝中甚有重望,一向忠于朝廷,现先帝刚刚驾崩,就对他下手,恐怕引起朝臣的不满,还是将其赶走为妙。”
杨骏说:“太后多虑了,我们父女握有朝政,何人敢违抗命令?”
杨太后见父亲坚持要那么做,便说:“你去找皇上说去吧。”
杨骏见太后默许,便来到惠帝宫中,对惠帝说:“启禀陛下,今天百官皆为先帝送葬,而身为大司马、皇室宗亲的汝南王却不去送行,恐怕这里有阴谋。听说汝南王不想到藩镇,在府中招养死士,图谋不轨,陛下应早些动手防范,否则会招来大祸。”
惠帝哪里辨得是非,他只不过是杨骏手中的一枚棋子,杨骏征求惠帝的意见,只不过是走走形势,推脱责任而已。惠帝见杨骏如此之说,便对杨骏说:“爱卿,你看怎么办才好?”
杨骏说:“陛下应速下诏书,遣兵讨伐汝南王,防患于:来然。”
惠帝只好下诏,声讨汝南王。
这事情被大司空石鉴闻知,他感到事情不妙,急急忙忙赶到宫中,对杨骏说:“太傅,听说陛下要下诏讨伐汝南王,老臣以为这万万使不得。”
杨骏脸色阴沉地说:“汝南王图谋不轨,讨伐他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何使不得?”
石鉴说:“汝南王跟随先帝南征北战,忠心耿耿,这是朝野皆知的事,现说其要谋反,无人能信。况且,现在朝廷正处于不稳状态,若大举兴兵,恐怕招来不测。再说,各宗室王握有重兵,把守要害,今若讨伐汝南王,他们势必兴兵进京,这将招致天下大乱。望太傅三思啊!”
杨骏觉得石鉴所说有道理,自己也只是想挤走汝南王而已,便将兴兵讨伐之事搁下了。
汝南王亮听到消息,惊恐万分,急忙找廷尉何勖商量,何勖听罢,笑着说道:“司马公,这有何惊慌,如今朝野皆准公是望,公不去讨伐别人,难道还怕别人讨伐吗?”
汝南王苦笑着说:“今非昔比,我已老矣,还是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安度晚年吧。”
当天深夜,汝南王勿勿收拾些行装,带着家眷兵丁,连夜离开京城,逃奔许昌,一场灾难才算躲过。
杨骏挤走汝南王,引起朝臣们的议论。杨骏的弟弟杨济及骏之外甥李斌,都劝杨骏留下汝南王亮,共同夹辅晋室。杨骏一心专权,哪里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唯我独尊,刚愎自用,宫廷内外,无人敢与之抗衡。
杨骏的任意横行,作威作福引起一些朝臣的不满,杨济也深以为虑。他对尚书左丞傅咸说:“现在朝野纷然,家兄又无心纳谏,恐怕祸之将至矣。若家兄能立即召回汝南王,令其主持朝政,自己让位与贤,退避山野,或许能保全门户,否则将有灭门之灾呀!”
傅咸说:“只要召回大司马,与之共同夹辅朝廷,没有必要退避lli野。况且宗室与外戚,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为人臣不可独断专行,更何况是外戚!现将宗室疏于外地,外戚因亲专位,恐非吉兆。”
杨济闻言,更觉恐惧,又问侍中石崇说:“现在人心如何?”
石崇直言答道:“杨公执政,唯重外戚,恐非吉兆,若能与宗室诸王及大臣共同执政,则天下太平矣。”
杨济恳求石崇道:“烦请石公有机会劝劝家兄,如若改正,则我家门之幸矣,石公之恩德将没齿不忘。”
石崇见到杨骏,直言相劝,然杨骏方自幸得志,怎能改过不吝,从谏如流呢?
冯翊太守孙楚与杨骏是好朋友,关系非常密切,他不忍心见杨骏招致灭门之灾,对杨骏说:“公为外戚,身居伊、霍之重位,握大权,辅弱主,应学先贤至诚谦顺之道,不应独断朝纲。现在宗室诸王,拥兵重镇,势力强大,公不与他们共参万机,内怀猜忌,外树私党,祸至无日矣。”
杨骏没有采纳,反而疏远杨济、傅咸、蒯钦等敢于直言之臣,不与重用。
杨骏自知自己在朝臣心中没有威望,为了笼络人心,大慷朝廷之慨,效法魏明帝即位的故事,大开封赏。他令惠帝下诏,凡中外群臣,皆增位一等,凡参与丧事之官,增位二等,二干石以上,统统封为关内侯,复租调一年。诏令一下,朝野哗然。左军将军傅只对杨骏说:“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帝王始崩,臣下就论功行赏,违礼背义,万万行不通。”
散骑侍郎何攀也说:“班赏行爵,已超过开国功臣及平吴诸将帅,将来矛盾百出,如何处理?望太傅收回成命。”
杨骏对众人意见未加理会,仍大肆封赏,取悦众心。
杨骏挤走汝南王亮,独断朝纲,恣意横行,然而,他仍有顾虑。外朝大臣都不在话下,唯一令他放心不下的是现今的皇后贾南风。惠帝虽是蠢玩无知,是杨骏手上的玩偶,而贾皇后却非等闲之辈,绝不可掉以轻心。
贾南风自泰始八年(272年)被选为太子妃入宫至今,即永熙元年(290年),已近20个春秋了,昔日十四五岁的少女已成为成熟的中年少妇了。20年宫廷的风风雨雨,使她更加成熟,更富有心机与经验。自己虽为太子妃,而太子憨愚,无力保护自己,要想在血雨腥风,明争暗斗的后宫之中生存下去,就要学会权术。她自知相貌不佳,无法胜过宫中其她美女,她就与宫女们斗智、斗法、斗狠,也许是相貌丑陋而造就了贾皇后的畸形性格,她不仅残忍酷忌,而且阴险狡诈。所以,杨骏深以为忌,时时防备。
为控制惠帝,防止贾皇后干政,令其外甥段广,为近侍之职,寸步不离惠帝,执掌机密。昔日武帝为控制杨氏势力,临终前命王佑为北军中侯,掌握中央禁军,此时已被杨骏撤离,出为河东太守,令自己心腹张邵为中护军,掌管禁军。所有诏书,杨骏起草完毕,拿与惠帝观看,看后由段广交与杨太后,令贾皇后无隙可乘,而惠帝与杨皇后则唯唯诺诺,从未有一句反对之言,听命于杨骏而已。
一些有识之士见杨骏专横至此,预知祸之将至,为了不累及自己,不仕朝廷。如杨骏曾想选匈奴东部人王彰为司马,诏书下后,王彰拒不接受,举家逃跑。王彰的朋友觉得很奇怪,问王彰道:“如今的太傅,权势炙手可热,他重用于你,将来定前途无量,老兄为何避而不受呢?”
王彰说:“自古以来,一姓有二女为皇后,很少有不败的。况且杨太傅身行不正,昵近小人,疏远君人,刚愎自用,专权自恣,不久必定败亡。我逾海出塞,远避千里,尚还害怕祸及自己,怎会自投罗网呢?再说武帝择储君不当,难负大业,临终托孤,所受非人,天下大乱,指臼可待,我还想什么功名呢?还是远行逃命去吧!”
王彰所言极是。俗语说得好,满则损,谦受益,物极必反,此时的后宫已是阴云密布,磨刀霍霍,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原来,惠帝即位后,贾南风由太子妃变为皇后,成为六宫的主宰,为天下之母。她不想沉醉于后宫之中,她有极强的权力欲,她要干预朝政,为所欲为。然而,此时的贾皇后虽身为皇后,上面还有掌政的杨太后,外朝有太后之父杨骏,牢牢地把握着朝政,令她无隙可乘。想当年,自己为太子妃时,受尽了杨皇后的责骂,自己无法反抗,今日自己已为六宫之主,岂能再受太后的窝囊气?她处心积虑,日思夜想,决定伺机给杨氏以致命一击。当她见杨骏擅权,引起“公室怨恨,天下愤然”时,她决定利用宗室诸王对杨骏不满之情,对杨氏发动反击。她在物色着人选,终于找到适于内外联络之人,殿中中郎将孟观与李肇,一场大规模的夺权斗争开始了。
(二)
杨骏独断独行,引起宗室诸王与中外臣僚的不满,贾皇后更是咬牙切齿,寻机推翻杨氏统治,夺取政权。贾皇后悉心观察着内外动静,准备伺机发动政变。
无巧不成书,贾皇后的心腹,太监董猛为人奸诈,善用计谋,得知皇后心意后,对皇后说:“皇后娘娘,下官有两个知心朋友有要事禀奏皇后。”
贾后明白其意,但有些担心走露风声,问道:“此二人身为何职,人可靠吗?”
“娘娘放心。二人一个叫孟观,一个叫李肇,为殿中中郎将,他们屡遭杨骏的辱骂,抑郁而不得志,对杨氏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但苦于没有机会。,他们时常向臣抱怨,发泄心中不满。下官以为,杨氏封锁外朝,娘娘无处插手,而下官为中宫之人,亦不便与外庭联络,若能使孟观、李肇二人为娘娘效劳,娘娘的出头之日则为之不远矣。”
董猛信心十足地对贾后说着。
贾后听罢,青黑的脸露出一丝笑容,说道:“董猛,用心去办此事,不过得千万小心,不能走露半点风声。”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后宫之内,一片寂静。董猛将孟观、李肇假扮成太监,悄悄地来到贾后的住处。今天贾后格外开恩,入夜时,她非常温柔地对惠帝说:“陛下,今宵不妨到别宫小住,免得别人说妾垄断陛下,使妾留有骂名。”
惠帝见贾后满脸笑容,态度柔和,以为贾后今天高兴,格外开恩,遂乐颠颠地到别宫寻欢作乐去了。他哪里知道,一场阴谋正在他眼皮底下发生。
董猛三人来到后宫,与贾后见过礼后,贾后满脸严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