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红光紫电太后生,倾城倾国入掖庭(1)

作者:黄云鹤

|

类型:古代·奇缘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2

|

本章字节:10012字

(一)


北魏高祖太和年间(477—499年),在夏季一个炎热的夜晚,劳碌一天的人们都已鼾然入睡,而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内一个高门大院的府邸内,却一片灯火通明,人们进进出出,忙里忙外,人影趱动。府邸的男主人也焦躁不安地在院里走来走去,并不停地用扇子扇着风。或许由于天热,或许由于焦急,汗水不停地顺脸往下淌,早已湿透了衣裤。忽然,“哇”地一声,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男主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从产房跑出个侍女,兴奋地说:“主人,夫人生了!”男主人急忙问:“是男是女?”侍女说:“是位千金。”


男主人听罢,脸上露出沮丧之色。他多么希望夫人能为他生个儿子啊!侍女见主人脸有不悦,走到主人身边,神秘兮兮地对主人说:“主人,你这位千金非同寻常,将来必会大富大贵。”


男主人叹口气说:“唉,有何不同寻常、大富大贵,长大后嫁人罢了。”


侍女说:“夫人生干金时,有个极好的兆头,产房内红光四绕,紫电时作,仿佛神仙降临一般,这决不是常人所有。主人若不信,可问问夫人。”


男主人听罢,满脸疑惑,将信将疑,怎会有这种事发生呢?他在院里徘徊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走进了夫人的产房。


产房内静悄悄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安静地躺着,男主人轻轻地走进来,夫人慢慢地睁开眼睛,疲惫地说:“对不起,夫君,没有满足你的愿望。不过,我们的女儿将来必会不同寻常,她一出生时,一道红光照亮屋宇,我不知是吉是凶,但定非常人所有。”


男主人安慰道:“贤妻,休要多想,只要你们母女平安,我也就放心了,你安心地休息吧。”说完,走出了产房。


这个新生婴儿不是别人,正是本书主人公,曾两度统治北魏朝政的胡太后,男主人便是他的父亲——胡国珍。


胡国珍,字世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他的祖父名略,事后秦姚兴,为渤海公姚逵平北府谘议参军,举家迁往长安。父亲名渊,入仕于大夏,为赫连屈丐给事黄门侍郎。北魏世祖讨平大夏,胡渊投降,以功赐爵武始侯,拜河州刺史。胡国珍年少好学,素有清俭之名,太和十五年(491年)袭父爵,例降为伯,故为武始伯。


胡国珍新得此女,又惊又喜,不知出现此兆是凶是吉。他听说京兆山北县(今陕西西安)有个叫赵胡的人,善于卜相,并且卜算很准,便派人将赵胡请到府上,准备为小女l、相。


赵胡走进胡府,惊讶地说:“有一贵人藏身此府,此人贵不可言。”


胡国珍听罢,心中大喜,便故意问道:“先生,我可是那贵人?”


赵胡看了看胡国珍说:“胡公将来必位居三公,大富大贵,但府上还有一人,比胡公更贵。”


胡国珍问:“先生,此人是男是女?”


赵胡算了算,说:“是一位公主。”


胡国珍见赵胡所说与自己女儿相符,便命仆人将小女抱出,让赵胡卜相。赵胡一看,惊叹道:“此女贵不可言!”


胡国珍忙问:“贵到何种程度?”


赵胡摇头说:“此言不当讲。”


胡国珍见赵胡不肯讲,便屏退众人,小声对赵胡说:“先生但讲无妨,我决不会泄露。”


赵胡在胡国珍耳边轻言道:“恭喜胡公了,此女日后必大富大贵,必为天地母,生天地主。请胡公保守秘密,勿过三人知也。”


胡国珍听罢,心中大喜,如果女儿为天子母,那么自己岂不为天子之外公吗?他重重地酬谢了赵胡,开始做他的美梦了。


当然,所谓的“红光”、“紫电”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纯属无稽之谈,是谶纬者的迷信之说,不足为信。但是,后来两度主宰北魏朝政的胡太后确实来到了人间,开始了她的人生旅程。


胡太后的童年是快乐幸福的,母亲皇甫氏亦是大家闺秀,识书达理,温柔贤惠,父亲朝廷为官,家境富裕。胡国珍夫妇视女儿若掌上明珠,对她百般娇宠,并教女儿识书明理,棋琴书画等诸多技艺。胡太后自幼聪明过人,悟性极强,无论学什么,一教便会,样样精通。她不仅聪颖,而且长得也漂亮,貌若天仙,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只是有些任性。她深得父母的欢心,并成为远近闻名的才貌双全的美女。长大后,她出落得更加楚楚动人,长安城内富户子弟,高官之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婚,媒人络绎不绝,而胡国珍夫妇不为所动,因为他们听信术士赵胡之言,女儿必将大富大贵,决不能嫁与凡人。所以,他们耐心地等待着,等待有时机,将女儿嫁与真龙天子,实现他们的美梦。


胡太后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历史经过西晋末年及五胡十六国长期动荡,进入南北对峙的相对稳定时期。此时的南方政权是萧道成所建的南齐政权,已进入晚期,以萧氏为首的统治集团忙于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无暇北顾,亦无力与北方拓跋魏政权抗争,遂南北之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而北方拓跋魏政权经过孝文帝元宏的改革,已进入繁荣鼎盛时期。


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国家,所以亦称拓跋魏。拓跋部是鲜卑部族中比较落后的一支。他们的发式是索发,即辫发,所以南朝汉族地主蔑称他们为“索虏”。《宋书》中便有了《索虏传》。拓跋部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南迁,到拓跋力微为部落酋长时代,迁居至定襄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部落日益壮大,“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建立起部落联盟组织。景元二年(261年),曹魏陈留王时,拓跋力微派遣他的儿子沙漠汗入朝,从此正式与中原王朝发生政治关系,从此后,“聘问交市,往来不绝。”不断吸收中原汉族文化。拓跋禄官时,统一的部落分成三个部分,由禄官、猗卢、猗駞分别统率,不断向外扩张,曾打败匈奴及乌桓,成为北方一支强悍的部族。时值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刘渊起兵,西晋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和刘琨曾利用他们来和刘渊、石勒对抗。并请求晋朝封已经统一三个部落的拓跋猗卢为代公,从此拓跋氏便进入了中原的边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和盛乐建立起政治中心,开始了半定居生活。


到什翼犍时期,部落内部开始明显的贫富分化,国家机构亦趋完备,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山西浑源县西)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都于盛乐。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代国被前秦苻坚征服,国灭,拓跋氏的历史发生中断。


淝水之战,前秦苻坚被东晋击败,北方再度分裂,各族贵族纷纷建立政权,拓跋部新起首领拓跋王圭也乘机纠合旧部,东山再起,于登国元年(: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定都平城。天兴元年(398年)改国号为魏,拓跋珪亦改称皇帝。


拓跋珪时期是北魏迅速发展壮大时期,拓跋硅一边加强国家建设,一边开疆拓土。他首先平定内部叛乱,然后征服匈奴别部刘库仁、刘卫辰两部,登国十年(395年)于参合陂(今内蒙凉城西北)大败后燕慕容垂之子慕容宝的军队,消灭后燕,尽有山西、河北之地,接着又占领整个关东地区,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政权。到太武帝拓跋焘时,北方仅存的政权只有西秦、北燕、夏和北凉。拓跋焘更是勇猛无比,继承父辈的事业,继续完成统一北方大业。神同四年(431年)夏灭西秦,魏灭夏,太延二年(436年)魏灭北燕,太延五年(439年)魏灭北凉,完全统一北方,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北方割据政权林立纷乱的局面,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南北历史进入了相对的安定时期。


拓跋氏凭借本民族的彪悍英勇,以武力统一了北方,但其统治并不稳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民族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波涛汹涌。其原因极为复杂,但主要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所造成的。拓跋氏进入中原较晚,文明程度较低,刚刚由部落联盟进入奴隶社会。当他们进入已经是发达的封建社会的中原时,自然会将其落后成分带入中原,使得中原大地奴隶遍地,广大自由农民被沦落成奴隶,给北方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另外,拓跋贵族成年累月地进行掠夺战争,无异会给北方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虏(魏)之残害,古今未有,屠剥之苦,众所共见。其中幸者,不过驱还北国,做奴婢耳。”人民或转死沟壑,或沦为奴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拓跋统治者的野蛮统治,广大人民奋起反抗,据统计,从拓跋硅攻占中山到孝文帝改制的90年中,有记载的各族人民起义,就超过了70次,地域遍及整个北方,参加起义的群众有奴隶、隶户、百工、牧子、编户和徙民等各被压迫阶层,参加起义的民族包括了拓跋部以外所有各民族。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卢水胡盖吴领导的起义,使得魏主拓跋焘“倾资倒库”,亲自调集大军镇压,最后在敕勒族骑兵帮助下,才平息了这场农民大起义。


面对如此汹涌的各民族人民大起义,拓跋统治者一面以武力镇压,一面实行政治改革。从进入中原之日起,拓跋统治者便认识到利用汉族士大夫的才识与文化,来帮助他们治理国家,遂实行了诸多重用汉族士大夫的政策,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投入拓跋氏怀抱,帮助他们完善政权的建设,加速拓跋族的汉化和封建化。在拓跋统治者中,孝文帝元宏是最开明的,他在文明太后冯氏和以李冲为首的汉族士大夫的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名元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母为李夫人。皇兴元年(467年)八月,生于平城紫宫,据载其生时,“神光照于室内,天地氛氲,和气充塞。”而且相貌出众,“绰然有君人之表。”元宏出生后,便由执政的祖母太后抚养。冯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父冯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浪王氏。父因事被诛,冯氏被没入宫。14岁时,高宗文成帝拓跋溶即位,选为贵人。因其颇俱姿色,博学多识,贤惠而有妇德,被立为皇后。高宗驾崩后,显祖拔跋弘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欲行谋逆,而显祖还是个12岁的玩童,冯太后密定大策,力挽狂澜,诛杀乙浑,稳定了朝政。从此后,冯太后开始代替显祖,临朝听政。


冯太后为抚养元宏,还政于显袒。皇兴三年(469年)六月,元宏被立为皇太子。按北魏旧制,子贵母死,一但皇子被立为太子,其母即被赐死,元宏生母自然不会例外。元宏亦不知何人是母亲,自幼便在祖母身边成长。


皇兴五年(471年),显祖因笃信佛法,不耐人间烦事,“常有遗世之心”,便想禅位于京兆王子推。子推是文成帝之弟,是显祖之叔父,因其器宇深沉,故显祖欲传位于他。在任城王拓跋云等大臣的反对下,遂将皇位传给年仅5岁的元宏,18岁的显祖乐得逍遥,袖手做起了太上皇。元宏即位于太华前殿。然5岁孩童焉能理政?冯太后再次出山,临朝听政。孝文帝元宏“雅性孝谨”,对冯太后言听计从,“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而冯太后并非平凡的女流之辈,她聪明果敢,足智多谋,史称“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冯太后非常具有政治头脑和手腕,她大胆地重用那些有才识的汉族地主及出身寒微的士大夫,唯才是用,如河西集闭的李冲,出身低贱的李彪等,以之为心腹,在这些汉族士大夫的帮助下,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役制、三长制及官吏俸禄制度,基本上完成了北魏向封建经济形态的转变过程,加强了北魏封建统治,发展了北方的社会经济。


但生活中的冯太后是风流放荡的。高宗驾崩时,冯太后年仅27岁,如此年轻便寡居,自然是孤寂难奈。正巧尚书李敷之弟李奕入宫宿卫,冯太后见其年少美貌,遂引入宫中,与之苟且偷欢。宫女们惧太后之神威,焉敢议论?李奕遂明目张胆地出入宫禁,与太后成欢。众人皆知,只瞒着显祖一人。


常言道:若想人不知,除非已不为。显祖拓跋弘已长大成人,对母后之事已有耳闻,见太后如此不修帷幕,与李奕朝欢暮乐,自然对李奕有所怨恨。适值尚书李诉出为相州刺史,受赃枉法,被人揭发。尚书李敷利用职权,暗中袒护李诉,替他掩饰。此事偏为皇上闻知,皇上正苦于诛杀李敷兄弟而无借口,趁此之机,正好除之,遂令李诉揭发李敷兄弟阴私,免其不死。生死关头,李诉焉顾得旧时僚谊,乃列李敷兄弟罪状三十余条,奏陈皇上。皇上以此为据,诛杀了李敷及太后的情人李奕,复任李诉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