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云鹤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2
|本章字节:7038字
攘灾招应,修政为本,民乃神主,实宜率先。刺史守令与朕共治天下。宜哀矜勿喜,视民如伤。况今炎旱历时,万姓凋弊,而不抚恤穷冤,理决庶狱。可严敕州郡,善加绥隐。务尽聪明。加之祗肃,必使事允人神,时致灵应。其赋役不便于民者,具以状闻,便当蠲罢。
这些天灾使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加深了北魏的社会矛盾,人民不断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在胡太后执政的五年内,每年都有民众起义。延昌四年(515年)的法庆起义;熙平二年(517年)法庆余部再次起义,攻打瀛州;神龟元年(518年)正月,秦州羌族人民起来反抗;三月,南秦州氐族人民起来反抗;七月,河州民却铁忽聚众起义,自称水池王。神龟二年(519年),瀛州百姓刘宣民欲起兵反抗,未遂。这些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规模虽小,但对以胡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集团震慑是不小的,这也是为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做准备,不断加速着北魏政权的灭亡。
南北战争是北魏政治统治的重要部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洛阳在黄河以南,要巩固河南的防务,必须夺取南朝长江北部的土地,因此不断南侵。交战地点,西在宛、邓,中在义阳,东在淮上。北魏统治二苦无论是想扩大领土,还是保护领土,都必须与南朝作战。孝文帝便累死于南北战争之中。到胡太后执政时期,南北战争亦是连年不断,不过战争对象已不是孝文帝时期的萧齐政权,而是萧衍建立的南梁政权,双方主要争夺之地便是淮河流域。
寿阳(今安徽寿县)位于淮河南岸,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是淮南重要的军事重镇。北魏世宗景明元年(500年),萧齐将领裴叔业以寿阳降魏,北魏便在淮南有了重要战略据点,这就严重地威胁了南朝政权的安全。所以萧衍建梁后,志在与北魏争夺寿阳,南北战争便围绕寿阳展开。
世宗延昌二年(513年)五月,寿阳发大水,大水淹没了城内庐舍。当时镇守寿阳的是大将李崇,他率领士兵驻在城墙之上,大水离城头只有二版而已,且天雨不止,水位不断上涨。将佐皆劝李崇放弃寿阳,屯驻北山。李崇不肯,慨然道:“我忝守藩岳,德薄致灾,淮南万里,系诸我身,我一动足,百姓瓦解,此城恐非我有了!但士民无辜,不忍令他同死,可结筏随高,各使自脱,决与此城俱没,幸勿多言。”
治中裴绚率众离开寿阳,南投梁将马仙琕。后水势渐退,李崇保住寿阳。这一次大水,给南梁一个启示,梁降王足献策梁武帝萧衍道:“陛下,此番大水险令寿阳淹没,我们何不在淮水之上修筑堰堤,堵住淮水,令其倒灌寿阳,我们便可乘势取之。”
梁武帝听罢,连连点头称赞道:“此计甚妙!”
遂遣材官将军祖明人不做暗事暅,水工陈承伯等,相地筑堰,征发淮、扬地区的兵民,充当工役。命太子右卫率康绚,督率淮上各军,看护堰堤。此堰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培土,合脊中流,动用民工二十余万众。此堰从梁天监十三年(北魏延昌三年,514年)仲冬开始,一直修到次年孟夏,才草草告成。不料一场暴风雨,水势暴涨,澎湃奔腾,顷刻之间,竟将辛辛苦苦筑成的堤堰,冲毁殆尽。梁武帝尚不甘心,还想复修,有人建议道:“淮河堤岸,地质未固,堆沙筑堰,难以成功,应另想办法。”
有的大臣对武帝说:“这都是蛟龙在作祟,蛟龙乘暴风雨而来,破坏了堰堤。听说蛟龙最怕铁,可将铁沉入水中,可免被水冲损。”
梁武帝觉得有道理,便下诏采运东西冶铁,达数千万斤,沉到水中,仍不起作用。此法不行,又想一法,伐树为井斡,填以巨石,上加厚土,沿淮河百里内,木石无论巨细,都如数取至。那些负责运输的兵民们朝夕负担,肩头都磨穿了,再加上夏曰酷热,蝇蚋叮咬,都已溃烂腐坏,臭不可闻。可怜那些充当巨役的苦工,更是苦不堪言,死亡相踵。好容易熬过酷夏,但转眼便是寒冬,也许天公故意肆虐,天出奇的冷,朔风凛冽,民工的手足都冻僵了,兵民死于浮山堰者达十之七八,真是淮河地区人民的巨大灾难。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梁天监十四年),浮山堰尚未完工,胡太后夺取朝政,便遣平南将军杨大眼屯驻荆山,争夺淮堰。梁武帝先发制人,亟派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据魏境硖石,进逼寿阳。胡太后忙假定州刺史崔亮旌节,为镇南将军,出攻硖石。又派萧宝夤为镇东将军,进攻淮堰。梁将赵祖悦闻知崔亮来攻,出城迎战,被崔亮打败,退回城中拒守。崔亮约李崇共击赵祖悦,李崇不听调度,致使崔亮围硖石数月,仍未攻下。
胡太后见崔亮久攻硖石不下,知道必是诸将不合所致,特简吏部尚书李平,任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步骑二千,直抵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不听令,军法从事。李平一到寿阳,便督谕李崇,调发水陆各军,助崔亮攻打硖石,一面派萧宝夤进攻淮堰。李平亲自到硖石督阵,攻克硖石,斩梁将赵祖悦。李平又率军进攻浮山堰,援助萧宝夤。崔亮又因李崇前时不出兵相助,而李平又是崇之从弟,心怀怨恨,不愿受其节制,便假装有病,带着部曲,返回京都。李平十分气恼,上奏胡太后,要求胡太后处亮以死刑,崔亮乃胡太后宠爱之臣,焉能处死,下诏令其立功补过。李平怏怏不乐,不再进攻浮山堰,索性全军退还,一次兴师动众的战争就这样不了了之。
诸将还朝,胡太后要论功加封进李崇为骠骑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李平为尚书右仆射,崔亮也进号为镇北将军。李平不服,到殿前争论崔亮的罪过,亮也申斥李平排斥异己,双方争得不可开交。胡太后亲自出面调节,改亮为殿中尚书,双方尚且平息,可见此时北魏朝政已混乱到何种程度!
诸将回京,萧宝夤尚留在淮北,梁武帝萧衍致书,劝其降梁。宝夤不肯,将书信陈报朝廷,胡太后下诏,大大嘉奖他,令其静守边防。
魏军退后,梁人继续修堰。天监十五年(516年)四月,淮堰筑成,长约九里,上阔四十五丈,下阔一百四十丈,高二十丈,中问杂种杞柳,并设有军垒。淮河之水被堵,水位日益高涨,李崇在硖石戍间,筑桥通水,又在八公山东南,修筑魏昌城,作为寿阳城保障。寿阳居民都移居高处,旧有的庐舍冢墓,多被淹没,怨声载道,决心同仇敌忾,誓死守境。
胡太后见寿阳被淹,十分焦急,更授任城王元澄为上将军,都督南讨诸军事,将东下徐州,大举进攻淮堰。尚书右仆射李平进谏道:“太后陛下,休要焦虑,淮堰不会长久,无用多时,必被大水毁坏,何须兵力。”
胡太后将信将疑,命任城王暂缓进程,等待秋天汛期消息。
秋季汛期来临,淮水暴涨。九月,梁辛苦修建三年之久的淮堰崩溃,声如雷吼,震动三百里左右。沿淮水的城镇及村落都被冲毁,十多万军民漂流入海,被大水吞没,连尸骨都无着落,这是多么大的灾难啊!胡太后闻讯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她哪里管百姓死活,她认为从此南边境便可太平无事,自己可以放心享乐了。她大赏李平,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而梁武帝见自己人财两空,十分懊恼,渐渐自怨自艾,笃信佛教了。从此后,北魏与梁进入休战阶段,基本上是相安无事。
(三)
胡太后临朝后,事必躬亲,令人造申讼车,以便随时驾御。有时,她亲自随申讼车出游,出云龙门,进千秋门,招摇过市,遇有吏民诉讼喊冤,当时审判,不能决断的,才肯交付给有关衙署处理。凡州郡荐举的孝廉秀才,及一切下属小吏,都得由胡太后亲御朝堂,临轩发策,并且亲览试卷,评定甲乙。事无巨细,均得亲自处理。然而,胡太后虽然聪明有才华,但她的政治才能却很有限,与她的曾祖婆母冯太后相比,确有着天壤之别。
北魏王朝素有“女国”之称,妇女地位较高,皇后参与政事更为平常。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达14年之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她执政时期,孙子高祖孝文帝元宏年幼,她与群臣合力,进行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孝文改革,虽此改革后期由孝文帝实行的,但前期的改革应归功于冯太后,她将北魏王朝推向兴盛之巅。
胡太后没有强硬的政治手腕和措施,任人唯亲、培植群小,对侯刚、于忠等奸佞之人怂恿,任其胡作非为。
于忠为尚书令,专擅朝政,引起群臣不满。胡太后亦有察觉。一次,胡太后将门下省侍官召入宫内,问道:“众位大臣,朕今召集你们,有一事相问,要如实回禀,不得虚言。众位以为尚书令于忠在朝中声望如何?”
太后突出此言,众臣莫明其妙,半晌无人答话,都在猜测太后的意图。众所周知,于忠乃太后心上红人,为何太后说出此言,难道太后对于忠有不满意之处吗?太后见众人不言,催促道:“这有何难言?据实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