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任蒙死亡的感觉

作者:周国平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4

|

本章字节:2238字

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般稍通点文墨的人都懂得这个原理,但高出多少才算适度,属于大众层面的欣赏主体很少关注这样的问题。可他们心里有一把比较准确的标尺,你高出太多,就是“扯淡”,你完全不高出,又难免平淡,大家要文艺家专吃干饭么?其实从绝对意义上看,世上几乎没有不“高出”现实的作品。比如一幅完全写实的绘画或一幅摄影作品,上面的景色美极了,假若你真的去了那地方,说不定那烈日下的地面蒸腾着热气,说不定雨后的泥泞叫你没法移步,还不如你楼下脏乱的街道走起来舒适。


文艺家的那点本领就高明在此处,他们把自己压根儿没打算久留的地方,却描绘得让人着迷。最绝的莫过于他们形容死亡,这里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古今文人笔下关于死亡的说法约有270多种,其中成语就有80多个,如“驾鹤西游”、“跨鹤西归”之类,死得何其潇洒。还有,形容所尊敬的人之死,是“黄金入柜”,形容有才华的人早死,是“地下修文”、“玉楼赴召”;形容年轻美丽的女子死去,是“香魂一缕随风散”等等,这种种死亡多么美妙。


死亡是什么感觉,只有死了的人才知道,但人已经死去,生命停止,他们什么也“感觉”不出来。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是啥滋味,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准确。有些作家写死亡的过程,写得有鼻子有眼儿,他们死过吗?或者哪位死者这样告诉过他们?


有些人说自己“死”过一回,是从死亡的边缘侥幸活过来的。可他们毕竟没有跨越死亡,怎么知道离死亡线还有多远?他们的描述,至多只能说是死亡前期过程的某些感受。


有人曾研究过人的身首分离后,大脑还有没有意识。举例说古时某刽子手行斩时手脚特别利索,手起刀落,人头便滚向一边。有一次,那被砍下的头颅在鲜血汹涌的滚动中,还喝彩了一声:“好快刀!”这传闻太虚,不一定靠得住。即便确有此事,这被斩者也只是在被砍去脑袋的刹那间谈了点“体会”,根本说不上深刻。至于死亡的具体经验,他终于也没有来得及介绍。


有的祭悼文字告慰死者:“既已上路,愿你一路好走。”云云。这话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好像死者还活着,此去只是一次远行,正在他的视野里跋涉而去。这类写法寄托了对死者的怀念,但在活人看来,却淡化了死的遗憾。


每个人都将走向死亡,但死亡决不是人们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没有人甘愿去死的。文人们把死亡写得那样美妙,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并且可以放着胆子去“高于生活”,反正不会有任何一位死者站出来让他们难堪。有句流行语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所以奉劝大家千万别相信有些作家“高于死亡”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