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本章字节:7430字
20岁的李世民已经长成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他不但成了一个军事指挥官,而且在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李世民看到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大有一夜之间倾覆之势,因此在内心深处已经立下大志,要救百姓于水火。后来,李世民回忆起当时的生活情况说:“我在太原将近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喜欢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一些事情,玩一玩游戏。”
当时,李世民结交了很多朋友,大多都是豪杰之士,有出身高贵的,也有流浪江湖的。例如,很有才华的长孙顺德,他是李世民岳父长孙晟的族弟,为了躲避辽东的徭役,没有办法之下,躲在太原。李世民和他交情很深,彼此都很敬重。刘弘基非常穷困,四海为家,从来不整治家产,他流浪来到了太原,和李世民一见如故,二人结成好朋友,感情十分好,“出则同骑,入则同卧”。还有一个人叫窦琮,也是由于无处安身,才流浪到了太原。他和李世民有点过节,所以对李世民不太相信。但是李世民对窦琮却是心无芥蒂,坦然地对待他,礼节十分周到,而且把他视为知己,就连自己的卧室也让他随便出入。窦琮非常感激李世民的这种知遇之恩,所以倾心相交,二人也成了好朋友。
李世民在太原的活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担任晋阳令的刘文静。刘文静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有才干谋略,于隋末担任晋阳令后就注意观察天下大势,准备投靠有雄才伟略的“真命天子”。李渊到太原出任留守,刘文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李渊心怀“四方之志”,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和李渊进行交往,逐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刘文静在与李渊的交往中,又发现李世民虽然年仅二十,但其见识和才能却非同龄人可比。他经过仔细观察,认为李世民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对晋阳宫副监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宽容大度类似于汉高祖,英明神武同于魏武帝(曹操),他年纪虽然轻,却有天纵之才。”
不久,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寨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是儿女亲家,被隋炀帝以勾结乱党的罪名投入太原监狱。李世民深知刘文静是一位可以图谋大事的奇才,便私下到狱中去探望他。
刘文静身为囚徒,只有造反才是唯一出路,所以决心试探李世民,他说:“眼看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生灵涂炭,何时才能天下太平?”
李世民说:“要想天下太平,就必须能人出世,拯救天下百姓!”
刘文静说:“如此乱世,到哪里去找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那样的能人呢?”
李世民说:“怎么能说没有汉高祖、光武帝呢?恐怕是没有人识才罢了!刘兄须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刘文静说:“我自以为是个伯乐,你是一匹千里马,我来相相你,不知你是否情愿?”两人志同道合,于是秘密商议起来。
李世民说:“我今天来探视你,除了表达朋友之情以外,主要是有大事与你商议。不知刘兄有无妙计?”
刘文静说:“现在隋炀帝在南方游山玩水,李密大军已经围住了洛阳。天下造反举义之人数以万计。如果真命天子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夺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的百姓为了逃避战乱,纷纷逃进城里来了。我在晋阳当了几年县令,了解这里的情况,认识很多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十万人马,数日可聚。你父亲唐国公所属兵马,少说也有几万,只要一声令下,谁不响应?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靠这支军队,乘此机会攻入关中,传檄天下,安抚人心,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非常高兴,兴奋地说:“刘兄高见,正合我意,失此良机,实为可惜。”
李世民、刘文静“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拍即合。李世民得到刘文静的辅佐,似乎有刘邦遇到了张良、刘备遇到诸葛亮的明君遇良臣的感觉。
汉初,张良研读《太公兵法》10年,修身养性10年。可是他满腹经纶却无人理解,偶然间碰到了刘邦,他协助刘邦成其帝业,成为一代帝师;刘备东奔西走,无立足之地,兵不满千,将只关、张等辈,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惊呼自己如鱼得水,终于又创汉室帝业。只从才能的角度,刘文静恐怕不能跟张良、诸葛亮相比,但是,年轻的李世民从刘文静那儿再一次获得了信心。
通过这次狱中倾心交谈,李世民与刘文静结为密友。在李渊称帝后,刘文静担任司马,地位仅次于裴寂。当裴寂在朝中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强有力支柱时,刘文静则与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等共同支持李世民,使李世民在与太子李建成的夺权斗争中有了坚定的拥护者。
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以后,制定了周密的方案,首先要去游说李渊下决心!
夜深人静,唐国公李渊衙门,李世民正在劝说李渊:“当今皇上荒淫无道,荼毒天下生灵,四海反声连天,百姓揭竿而起,又逢秦末汉初之际。天子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乡立即就会成为战场。父亲大人切莫只顾什么君臣之节,而忘记了天下百姓;如今盗贼蜂起,百姓流离失所,而皇上却滥杀无辜,全然不以国家为念。我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了,父亲大人,你看到底怎么办呢?”
李世民本想引诱李渊自己说出举大事的话,可李渊毕竟贵为国公,只求平安无事,所以明知李世民的意思,但是却装着不明白。
李渊说:“你说该怎么办呢?”
李世民压低声音,进前而言说:“当今之计,只有顺应天下形势,迎合百姓心意,发义兵,举义旗,转危为安,变祸为福,直捣关中,传檄天下,天下可以太平,帝业指日可成!天赐良机,绝不可失!”
李渊想不到自己的儿子居然如此直率,不觉大惊失色,多年顺臣的习惯,不禁勃然大怒。
李渊说:“谁叫你如此说话?红口乳子,胆敢说此大逆不道的话?这可是诛戮九族的大罪!你给我快住口!不准外传,不准瞎说,否则,小心我砍下你的头来!还不快给我退下……”
李世民看到李渊色厉内荏,为了给父亲一个缓冲的台阶,主动地退了出去。
次日下午,唐国公李渊卧内。李世民早把一切人都关在外面,进一步游说李渊。
李世民说:“父亲大人,孩儿实在是不忍看到当今天下如此惨状,不忍看着我们全家任人宰割。盗贼日盛一日,到处哀鸿遍野。您受命讨伐盗贼,难道能够杀尽这些早已愤怒的百姓?即使上天相助,平定叛乱,在隋炀帝这样的昏君统治之下,难道你会得到一日安宁?即便皇上是贤君,古人早有‘盖世之功不赏,弥天之罪不杀’之语,您能确保平安无事,荣华富贵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破楚大元帅韩信还定三秦,平定魏、代、赵、齐、楚等国,垓下一战逼死项羽,但是最终难免一死。为今之计,只有顺天意,兴义兵,方可化险为夷;否则大祸临门!”
李渊静静地坐着,双目微闭,不说“不”,也不说“要”。
李世民也不焦不躁,静听李渊下文。
良久,李渊长叹一声:“昨天晚上,我一宿难眠,一直在思考你的话,的确有些道理。老子不管:要家破人亡,由你;要化家为国,也由你。可是切切不可鲁莽行事,等我看准了机会再和你理论!事以密成,谋以泄败。凡事都要等等再说。”
李世民听到李渊如此言语,不便再纠缠下去,只得退下再思妙计。
李渊与裴寂是要好的老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聊天,有时候竟能通宵达旦,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总之他们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刘文静想让裴寂劝说李渊起兵反隋,于是就给李世民引见裴寂。
李世民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让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赌钱,然后渐渐把钱输给裴寂,裴寂一看赢了钱,非常高兴。从此以后,李世民和裴寂的关系越来越好,他们天天在一起,有时候一起去拜访朋友,有时候一起去游山玩水。既然都成了好朋友,就无话不谈了,于是李世民就把自己想起兵反隋的想法告诉了裴寂,裴寂答应劝说李渊。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突厥人又来骚扰马邑。李渊奉命派副留守高君雅率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同力抗击。王仁恭、高君雅与突厥交战不利,李渊怕一起被治罪,非常忧虑。李世民乘此机会劝李渊说:“如今主上昏庸无道,百姓困顿贫穷,晋阳城外都成了战场,父亲大人要是恪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您的危亡就要来到了。不如顺应民心,兴起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时机。”
没过几天,隋炀帝以李渊和王仁恭不能抵御突厥的进犯为罪,派使者来要将他们押往江都。李渊大为恐惧,李世民与裴寂又乘机劝说李渊:“如今主上昏聩,国家动乱,为隋朝尽忠没有好处,本来是将佐们出战失利,却牵连到您,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早些定大计。况且晋阳军队兵强马壮,宫监积蓄的军资财物巨万,以此起兵,还怕不成功吗?代王年幼,关中豪杰风起造反,但不知归属于谁,您要是大张旗鼓地向西进军,招抚他们并且使他们归附,这就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为什么要受一个使者的监禁,坐等被杀戮呢?”李渊认为这话很对,就秘密布置准备。
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把李渊推上了历史舞台,而李世民与裴寂等人的游说,又坚定了李渊的决心。于是,起兵反隋的计划开始筹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