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广揽人才(1)

作者:何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

本章字节:9898字

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善于识人知人,还以用人不疑的特殊品质,为大唐王朝延揽了众多贤才名士,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大治之世。


人才乃是治国安邦之本。“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材火焰高”。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善于识人用人,只有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自己的事业才能做强做大。君主贤明英德,可是手下无得力的助手,徒有一套完整的治国法规也往往是行不通的。我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有关帝王重用人才兴邦富国的故事,而其中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求贤若渴的范例就不在少数,一部《贞观政要》就记载了唐太宗许多知才、求贤的思想和实践,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对魏征说:“古人云,作为国君一定要为官择人,不可轻率任用。朕现在每做一件事,就被天下人看到;每说出一句话,就被天下人听到。如果任用正直之人为官,那么行善之人就会得到勉励;如果误用恶毒之人为官,那么坏人就会争相钻营。只有赏罚得当,有功者才会晋升,无功为恶者才会退出。所以,为国君者,用人时就需更加谨慎小心。”


唐太宗信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重视人才,历代有口皆碑。唐太宗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我要听,我愿吃;奸言顺耳,劣药甜嘴,我也要听听、尝尝、换换口味。至于怎么对待国家大事,我心中自然明白。”


唐太宗手下便有一班忠心耿耿的大臣。这些人中只有少数是和太宗一起在晋阳首义跟随唐军进入关中的,绝大多数是从战场上俘获的,或是从敌人营垒分裂出来的,或是政敌手下死党,或是从民间发现的,或起于布衣,或生于豪富,或生于中华,或长在夷狄。总之,唐太宗的人才库成分复杂,为唐帝国的建立和巩固,为贞观之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所用人才,按时间顺序第一个是刘文静。


刘文静为隋晋阳县令,晋阳宫副监裴寂因见天下大乱,叹自己生不逢时,难以自保,刘文静却很乐观。他是第一个发现一代英主李世民的人,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把李世民比作汉高祖、魏武帝。


李世民也把举大事的雄心壮志第一个告诉刘文静。在李世民、刘文静的敦促下,李渊终于决定起兵。为了后院不起火,刘文静亲去联络突厥。他出使突厥,得到突厥不袭击后面的保证。


李渊进入长安,代隋称帝,命刘文静等修定律言,封为纳言。刘文静善于治国,经常充当使臣,他精于大计,打仗不怎么在行。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刘文静随秦王征薛举,李世民要深沟高垒布战。正在这时,李世民害疟疾,委军事给刘文静、殷开山,告诫他们:“薛举孤军深入,食少兵疲,如来挑战,不可出战,等我病好后,为你们破敌。”他们不听李世民安排,战于浅水源,大败,士卒战死十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阵亡,刘文静被除名。


武德元年十一月,秦王打败薛仁杲,李渊封刘文静为吏部尚书。刘文静是晋阳首谋,自己认为功劳大,裴寂没有什么功劳,入关后却封官最高,赏赐最多,因此常有怨言,和裴寂过不去,后被李渊以谋反罪治罪。


李世民为刘文静辩护:“在晋时,是刘文静首先定起兵之策,才告诉裴寂,到了京城,待遇悬殊,有怨言,不是谋反。”但在裴寂的挑唆下,李渊终于杀了刘文静。李世民此时无能为力。


刘文静首谋晋阳,和唐太宗一起奠定大唐基业,应是唐太宗用的第一个人才。


房玄龄是唐太宗手下的又一重臣。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自幼机警敏捷,善作文,书法兼草、隶。隋朝开皇年间,天下太平,人们普遍认为隋朝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平安社会。


房玄龄悄悄对父亲说:“当今皇上无功德,只是凭借北周近亲任意诛杀才夺得天下,然而不是长久之计,淆置嫡庶,不按礼法,互相倾轧,最终会引起内乱。不要看起来平安,灭亡的时间不会很远。”


房玄龄18岁进士,授羽骑尉,校秘书省。


吏部侍郎高孝基对裴矩说:“我看了很多人,皆不如此子,当为国家栋梁之材,但可惜无人提拔重用。”


房玄龄补于城尉,因连累坐罪,徙上郡。看到中原就要乱,慨然有忧天下之志。


房玄龄非常孝顺,父亲生病一百天不解衣,父亲逝世,五天不吃饭、喝水。


李世民进军渭北,房玄龄到军门拜见,二人一见如故。李世民封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李世民封秦王,授房玄龄府记室,封监淄侯。李世民每次出征,房玄龄都跟随左右。每攻下一座城池,其他人争夺珍宝,只有房玄龄到处收罗人才,有如汉初萧何。史书记载,每当刘邦攻城略郡,特别是攻进咸阳,其他人只是收集金银珠宝,萧何则专门收集的是秦朝的典籍册簿。房玄龄和将领来往甚密,大将约定誓死效忠李世民。


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曾说:“汉光武得邓禹(汉光武帝谋臣),天下豪杰集于门下,我现在有房玄龄,犹如有邓禹。房玄龄任府记室十年,各种文书告示,停下来马上就办,不用草稿。”


李渊曾经称赞房玄龄:“此人机敏,有见识,委托他办事很妥帖。每次给我儿(李世民)写信汇报事情,千里之外犹如对面说话。”


房玄龄升为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学馆学士。后来,李世民令房玄龄任中书令,进爵邗国公。


房玄龄协助太宗平定天下,又协助太宗治理国家,是杰出的唐代名相,为唐帝国的统一立下了功劳,为“贞观之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作用和魏征不同,魏征主要是校正唐太宗的错误,查漏补阙;房玄龄主要是出谋划策,拟定治理国家方略。


唐太宗手下的另一谋臣是杜如晦。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杜如晦英俊豪爽,喜欢读书,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善断。


隋朝大业中,杜如晦参加吏部选官,被侍郎高孝基看中,赞扬说:“你是一位栋梁之材,我愿保举你。”补为滏阳县尉,不久弃官离去。


李渊占领长安,李世民任用杜如晦为府兵曹参军,又调任陕州总督府长史。当时有很多人离去,李世民很忧虑。房玄龄说:“离去的人虽多,都不值得惋惜。只有杜如晦是王佐之才。大王如果只当一个藩王,就用不着,如要经营四方,非留住杜如晦不可。”


李世民大惊说:“不是你的话,我差点失掉一个人才。”于是把杜如晦留在幕府。


杜如晦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常参与运筹帷幄,对很多事情裁处十分恰当,得到同僚的称赞,任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兼文学馆学士。


天策府建立后,为郎中。李世民为皇太子,授左庶子,升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和房玄龄共管朝政。杜如晦主决断,所谓“房谋杜断”就指此。


杜如晦在统一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功绩是谋划决断,为贞观之治也作出了贡献,但因贞观初年就去世,年仅46岁,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李靖是唐太宗手下一员大将。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精通书史,胸有大志。他常说:“大丈夫遇乱世,要获功名取宝贵,何至于做那些常常寻章摘句的书生。”


李靖的舅父是隋朝著名的大将韩擒虎,常和李靖谈论兵法,赞叹道:“可以和我谈孙、吴兵法的,除了他还有谁呢?”


在隋朝任殿内直长的吏部尚书牛弘说:“这人有王佐之才!”


左仆射杨素敲着自己的座位说:“你最终应当坐这里。”


对于李靖的赞词,可谓有口皆碑,众口一词。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丞。李渊击突厥,李靖发现李渊有叛隋的动向,自己假装囚犯,令人押送到江都报信,到了长安,正值李渊围城,很快就攻下了长安,李渊命令将李靖推出斩首。


李靖高声说:“你起兵为天下除暴,要想成大事,怎么能因私怨而杀义士呢?”


李世民极力为之辩护,李渊放了李靖,李世民封他为秦府三卫,平王世充后,因功授开府。继而到江南协助李孝恭平定江南和岭南。


高祖李渊称赞李靖说:“古代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超不过李靖。”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入侵太原,李靖任行军总管,率江淮兵万人,据守大谷。这时其他将领大都吃了败仗,只有李靖的军队保持完整。后任检校安州大都督。


太宗即位,授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突厥南侵,太宗授李靖兵部尚书,定襄道行军总管,率精锐骑兵三千从马邑到恶阳岭。


颉利可汗大惊,说:“唐兵如不是倾国而来,李靖怎么敢率孤军到此?”


李靖大破突厥于定襄,进封代国公。


太宗称赞李靖:“李陵以步卒五千,横穿大漠,然最后投降了匈奴,其功劳尚礼载史册;李靖以骑兵三千,血战虏庭,遂取定襄,从古以来未有这等英雄,足以洗雪我渭水之耻啊!”


李靖乘胜进军,击溃了东突厥军队,占领了从阴山到大漠的广大地区。以后又平定吐谷浑,改封卫国公。


李靖是李世民从刀下救出的一员名将,南征北伐,东征西讨,战功累累,与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比肩。李靖为人忠直,不参加朋党,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力请李靖,李靖不答,他不愿卷入李氏兄弟的纷争,李世民越加敬重他。


李勣是唐太宗手下的另一大将。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离孤人,归唐后,赐姓李,后因避李世民讳,史称李勣。李勣出身富豪之家,僮仆成群,积粟千钟。李勣父亲好周济别人,李勣也学父亲广施博济,周济施舍的人没有亲疏内外之分。


隋朝大业末年,韦城翟让起义,17岁的李勣参加义兵。


李勣向翟让献谋:“家乡的土地,不能自残,兔子不吃窝边草;宋、郑之地是商旅云集的地方,御河在中,舟船相连,夺取船上财物可保障供给。”


翟让采纳李勣的建议,抢夺公私船上的财物,兵威大振。李密逃亡雍丘,李勣和王伯当劝翟让推李密为主。翟让因自己能力有限,同意推李密为主,李密用计大破王世充,任命李勣为左武侯大将军、东海郡公。


这时,河南、山东发大水,隋炀帝让饥民到黎阳仓就食,官吏不发放粮食。每天饿死数万人。


李勣献计:“天下之乱是由饥饿引起的,现在如果夺取黎阳仓的粮食,用来招募士兵,大事就可以成功了。”


李密给李勣五千兵马,夺取黎阳,开仓发粮,不到10天,征兵20万。宇文化及率兵北上,李勣在黎阳城周围挖壕堑自卫,宇文化及进攻,李勣挖地道出奇兵打败宇文化及。


李密归顺李渊,李勣不让所辖之地、人民和土地。


李勣说:“是魏公(李密)所有,我如果献出去,是趁主人失败是为自己立功,我感到羞耻。”


他把郡县户口簿交给李密,李密自己交给李渊,李渊赞赏李勣为纯臣,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李密谋反被诛,李勣请收葬,并为之披麻戴孝。


不久,李勣被窦建德俘获,窦以李勣父为质,命他守黎阳。第二年,李勣归唐,有人劝窦建德杀其父。窦说:“不忘故主是忠臣,况其父何罪?”


李勣从此成为秦王李世民一员大将,在征发东都的战斗中,东占地到虎牢,降郑州司马沈悦,擒建德,俘世充,威震敌胆,凯旋而归。又随秦王破刘黑闼、徐圆朗,后为左监门大将军。徐圆朗复反,李勣为河南道大总管,平定了徐圆朗,又帮助李孝恭平定江南。太宗即位,任并州都督。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通漠道行军总管,出云中,和突厥战,赶跑突厥,领兵和李靖会合。


他献计说:“颉利如果过了碛口,联诸部落,就很难攻破,我们必须抢先扼住这一隘口,不战可擒颉利。”


李勣的想法和李靖相同,李靖连夜率军出发,李勣随后,颉利想从碛江逃走,被李勣挡住,突厥酋长率部5万向李勣投降。太宗升李勣为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后迁为英国公。


他治理并州16年,以威肃闻于天下。


太宗赞扬李勣:“隋炀帝不择人守边,劳民伤财修筑长城防备边患。我用李勣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侵,比长城好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