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本章字节:11190字
唐太宗贞观年间,共修正史八部:《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晋书》、《南史》、《北史》、《隋书》,用司马迁以来两千多年的百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全部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可以说盛况空前。
《增广贤文》里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要想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历史的经验就值得注意和借鉴。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治国更是如此,没有反面的历史,国君就不会正视治国的重要性。明智的国君,更重视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借鉴历史,孔子在《春秋》里的微言大义,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褒贬,也表现了他的儒家历史观。春秋战国时的史书,主要是以《春秋》为蓝本衍生出来的《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来历不很明白的《国语》、《战国策》等书,很难说是出自春秋战国人之手,多是西汉时人们伪托或整理。
汉武帝时,统一的大帝国已经形成,总结中国的历史,用作治国的一面镜子,已成为历史大趋势,也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于是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太史公记》就诞生了。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班固兄妹作《汉书》,总结了西汉帝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晋人陈寿作了《三国志》,南朝人范晔作《后汉书》,在五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下诏修梁、陈、齐、周、隋、魏六朝正史,未能完成。贞观三年,太宗下诏重修,任命房玄龄为总监,命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史》,李百药修《北齐书》,魏征修《隋书》,思廉修《梁书》、《陈书》、《晋书》,由房玄龄主修,后因房玄龄事太多,唐太宗令魏征任主修。私人修史也很活跃,有李延寿修的《南史》和《北史》。
《隋书》主编魏征是贞观时代的著名谏臣,披肝沥胆,光照古今,他主编的《隋书》可称“良史”,材料取自王劭的《隋史》18卷、王胄的《大业起居注》。《大业起居注》因战乱散失很多,魏征采用了很多补救办法,他多次访问在隋朝生活过的老人,特别是访问了像孙思邈这样的人。这些人说起他们所经历的事,就像发生在眼前一样。魏征注重参考隋代子孙的回忆录、家谱,通过对照、比较,三人说有两人相同的,就以两人为准。对传闻不取孤证,必须通过校订能够印证的方才采纳。
《隋书》纪传多出自颜师古、孔颖达之手,这两人都是名儒后代。孔颖达是孔子后代、汉代名儒孔安国的直系子孙;颜师古是复圣颜渊后代、南朝学者颜之推之孙,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魏征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订正,达到简洁、明快。在绪论中,对隋朝得失,特别是二世而亡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具有真知灼见。隋书共55卷,于贞观十年定稿。
《北齐书》主编李百药是隋末唐初有名的大学者。贞观六年,太宗拜为中书舍人,赐爵安平县男,贞观二年,任礼部侍郎。贞观五年,和于志宁、孔颖达、陆敦信在弘教殿讲学。他的父亲李德在齐国时修创纪传书27卷,开皇初续写增多38篇。李百药以此为基本材料,参考王劭编年体《齐志》16卷,还参考了其他书籍和资料,于贞观十年定稿,共50卷。
《周书》主编令狐德棻,博学多才,广涉经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西魏史官柳虬所撰《北周起居注》和隋代牛弘的《周纪》18篇的基础上,征集材料加以补充,于贞观十年完成,共50卷。
《梁书》、《陈书》的主编姚思廉是著名的史学家。他参考梁朝谢昊的《梁书》、陈朝许亨的《梁史》、顾野王的《陈朝国史纪传》、陆琼的《陈书》,主要取材于他的父亲姚察在陈、隋之际编写的梁、陈史遗稿。《梁书》56卷,《陈书》36卷,于贞观十年成书。
《晋书》由房玄龄署名主编,但参加编写的人却很多。晋朝离唐朝的时间较远,此前的历史学家已修有晋史二十多种。唐太宗时,有三种已迭,它们分别是沈约、郑忠、庾铣所编,现存在的有十八种。但质量很差,唐太宗为了总结晋朝短暂的统一后就灭亡的经验教训,于贞观二十年闰二月下诏重修。任命宰相房玄龄为总编,参加的学士很多,后又命褚遂良、许敬宗和房玄龄一起监修,参与的著名史学家有令狐德棻、李淳风、李义府、李延寿等18人,分工修撰,采用几十部正史和稗官野史。正史包括东晋干宝的《晋纪》、刘宋何法盛的《晋中兴书》,这是南朝齐隐士藏荣绪将以上两书合编的本子。野史,指笔记,如干宝的《搜神记》、伪托陶渊明的《搜神后记》。《晋书》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有帝纪10卷、志3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共140卷。
唐太宗亲自给晋宣帝、晋武帝、陆机、王羲之的纪传写了史论,是历史上唯一由皇帝给写史论的一部史记,称为御撰。
因《周书》、《北齐书》、《梁书》、《隋书》体例不全,只有纪传,没有志。太宗于贞观十五年下诏任命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续修史志,但未完成。高宗永徽六年续修,命令狐德棻监修,永徽三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六年书成,共10志,30卷。
唐太宗为了表彰修史有功人员,加封总监魏征为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赐物二千段;姚思廉赐彩绢五百段,加通骑直散常侍;令狐德棻绢四百匹;李百药物四百段,升为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在嘉奖令中说:“用数年的时间修成五代史,甚合我意,值得嘉奖。”
唐太宗不仅重视修撰前代历史,更重视当代历史。贞观年间的当代史有国史、实录、起居注三种。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置史馆,由宰相监修国史,首任监修官是房玄龄。房玄龄是贞观名相,为人正直,史官邓世隆、顾胤、李延寿,是当时有名的历史学家,敢于仗义直笔。唐太宗想读一读国史,他对历代帝王不读国史的做法表示不满。他在贞观十四年说:“不知为什么国史不让当代的帝王看见。”房玄龄回答说:“国史善恶秘书,国君哪里有没有缺点的,史官怕犯忤逆,所以不能让国君看到。”太宗说:“我们看法和古人不同,现在我要看国史,如果我做得对,这不用说;如果我有缺点错误,好以它作镜子,便于改正。你们可以呈上来。”
贞观十四年,太宗要房玄龄编写实录。按惯例,当朝是不修实录的,房玄龄等将国史删减,写成编年史,高祖、太宗实录各20卷,于贞观十七年送给太宗,实录的时间从创业开始到贞观十三年。这里唐初的第一部实录,也是有史以来最详备的实录。太宗下诏表彰房玄龄,赐物一千五百段,封修撰许敬宗为高阳县男,赐物八百段。
因为实录要给皇帝看,史官难免曲笔,特别是像许敬宗这样史官,在实录中记载玄武门之变时,将事实隐去,太宗认为不妥,要房玄龄转达旨意:史官执笔,不要曲隐,削其浮词,直书其事。玄武门之变与“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相类,是“安社稷、利万民”的义举。
起居注是古代史官记载帝王的言行录,唐太宗很重视对起居注的编写工作。
贞观初,除设起居郎以外,还命其他官做起居注兼职工作,叫“知起居注”。贞观三年,杜正伦由人事中兼任知起居注。贞观十五年,褚遂良由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这些都是皇帝的亲近侍臣,详细地记录了唐太宗的言行。起居注为修撰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起居注史官秉笔直书。
杜正伦对唐太宗说:“皇上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记下,这是我修起居注的职责,我不敢不尽职尽责,陛下如有一句话违背了道理,关系到千秋圣德,不只是对当今百姓有损。”
太宗大喜,赐绢二百段。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太宗对褚遂良说:“你知道起居注的内容,我可以看吗?”
褚遂良说:“善恶全记,使君主不敢为非,没听说过要给皇上看。”
唐太宗又问:“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也记下了吗?”
褚遂良回答说:“不敢不记。”
刘洎在旁边说:“即使遂良不记,天下也会记的。”
太宗说:“应该这样。”
太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修史,是为了以史为鉴,特别是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他对隋书的修撰极为重视,让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征担任主编。
魏征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的得失存亡和秦相似。”
唐太宗说:“秦始皇七年初平六国,拥有四海,到晚年不能善守,可以引以为戒。”
太宗对魏征说:“秦始皇亦英雄之主,平定六国,以后才免其身,至子便亡其国。”
他还说:“周武平纣之乱而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周秦初得天下,其势不异”。
唐太宗把秦始皇和被历史公认的圣君周武王相提并论,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但又从他身上探求秦朝灭亡的原因,认为选赵高为胡亥的老师是一大失策,最后导致秦朝的灭亡。隋炀帝亡隋,可以从隋文帝那里找原因。
晋武帝司马炎,在分裂了半个世纪的基础上重新统一了中国,唐太宗肯定他的功绩,认为统一后的中国“民静俗和,家给人足”。但是“曾未数年,纲纪大乱,海内版荡,宗庙播迁”。究其原因“失慎于前,贻患于后”。居安不思危,立嫡易失才,封诸王变亲为疏,削弱中央集权。唐太宗以此用来教育他的儿子,吸取晋亡的教训。
唐太宗推崇汉初的三个皇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但是汉高祖杀戮功臣,汉景帝冤诛晁错,太宗都有所指责;对汉文帝,太宗予以充分的肯定。汉文帝的农本思想、君臣一体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民族德化思想、感化思想都在太宗贞观之治中得到借鉴和发扬。
贞观初,群臣建议修一高阁,以避殿中潮湿。太宗说:“汉文帝要修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我德不如文帝,怎么能说这是为民父母呢?”没同意修高阁。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马周上疏:“汉朝文帝、景帝,勤俭爱民,武帝继承了巨大的财富,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如果高祖之后便传位给武帝,汉朝怎么能够长久呢?”唐太宗称赞不已。
今人以为《史记》优于《汉书》,唐太宗则特别重视对《汉书》的研究。贞观时代出现了“汉书热”,比较有名的著作有刘伯庄的《汉书音义》20卷,他的儿子刘之宏子承父业,继续研究《汉书》;秦景通兄弟研究汉书,名气很大,称“大秦君”、“小秦君”;姚察著《汉书训纂》,他的儿子姚思廉继承父业,他是有名的历史学家,贞观修史时,主编《陈书》;颜师古注《汉书》120卷,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的叔父颜游秦,著《汉书决疑》12卷,被当时的学者称颂。颜师古就是继承了叔父和祖父的家学。
唐太宗的历史观是借鉴古人,不厚古薄今,坚持今胜于昔的观点,充分肯定现实的成就。
贞观五年,唐太宗说:“自古帝王不能经常教化天下,如果国内安定,必有外敌侵扰,现在是远夷率服,五谷丰登,盗贼不作,内外宁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辅佐的结果,安不忘危,理不忘乱。”充分肯定贞观成就,又不忘历史的教训。
贞观六年,太宗说:“自古君主为善者,多不能坚持。汉高祖是泗水一亭长,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十多年后,由于纵逸,功业就保不住了。汉惠帝是嫡长继承人,温恭仁孝,高祖却偏爱宠姬之子,欲行废立。萧何、韩信,功业甚高,萧何被囚禁,韩信被贬,既而被杀。黥布等功臣害怕而反叛……我经常居安思危,力求善始善终。”
历史的经验为唐太宗处理君臣父子的关系提供了一面镜子。
贞观九年,唐太宗说:“我无为而治天下,四夷威服,不是我一个人能办到的,实赖诸公之力,当思善始善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灿然可观,难道只有隆周、盛汉、建武(东汉光武年号)、永平(东汉明帝年号)才值得称道吗?”
房玄龄说:“陛下谦虚,把功劳让给群臣。根本的是陛下盛德,希望陛下有始有终,天下就能永远太平。”
太宗说:“我看历史上拨乱创业的君主都超过了四十岁,只有光武帝三十三岁。我十八岁起兵,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当皇帝,在武功上超过了古人。我从小从军,没有时间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明白了教化的根本,发现了治国的方法。行之数年,天下大治,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文治又超过了古代。周秦以来,戎狄内侵,今外族稽首,皆为屈属,这是怀柔胜过了古人。这三项,我有何德当之,既有此功业,怎么不善始慎终呢?”
除了总结秦隋的失误、晋朝的得失、汉朝成功经验外,唐太宗对其他朝代历史经验也有所总结和研究。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魏征说:“读完周齐史,末代亡国之君,作恶基本相同,齐国君主好奢侈,府库所在,全部用完,横征暴敛。我认为这是馋嘴的人自己吃自己身上的肉,肉吃完了,人也就死了。君主赋敛无度,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君就要灭亡了,齐国的国君就是这样的。”
唐太宗以史为镜,专门写了一篇叫《金镜》的文章,吸取历史的教训,提出治国的方略:
“多营池观,远求异宝,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蚕织,田荒业废,兆庶凋残,见其饥寒不为之哀,睹其劳苦不为之感,苦民之君也,非治民之主也。薄赋轻徭,百姓家给,上无暴敛之征,下有讴歌之咏,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忧国之主也,乐民之君也。”
唐太宗治国,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权力。唐太宗以史为鉴,善于吸取历史的教训,并对各朝代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所以能避开各国的亡国之道,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