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本章字节:7106字
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今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而大发脾气。魏征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征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引为借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呢?”
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畏惧。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看见魏征走进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的时候,鹞已经闷死了。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权万纪、李仁发摸准了太宗的脾气,知道他不爱听拍马屁的话,就常常显出一种大义凛然的假相,以向唐太宗进谏的名义进谗言,攻击大臣,骗得了太宗的信任,使朝廷上下惶恐不安,朝臣们明知太宗被人蒙哄,但没有人敢去与太宗争论。
唯独魏征无所畏惧,他上书说:“权万纪、李仁发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谗毁为是,告讦为直,凡被他们指责的都没有罪,陛下掩其所短,听信谗言,使他们的阴谋得逞,附上罔下,多行不义,还骗得刚正美名。他们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没有起到整肃激励的作用,白白地损害了陛下的圣明。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我想陛下一定认为这两人深谋远虑,可作栋梁之材,用他们的无所避忌来警戒群臣。陛下切不可用小人谋害忠臣,这样群臣才没有虚诈行动;你相信小人只能使群臣离心离德,房玄龄、张亮尚不敢申辩,其余疏远的人,位置低的人,怎么避免他们的诬陷呢?自从你重用二人以来,他们没有为国家办一件好事,陛下即使无处选择好人来发扬圣德,也不能重用奸臣来损害自己的形象。”
魏征言词恳切,句句属实,使权万纪、李仁发的卑鄙伎俩一下子全部暴露了出来,同时也把太宗用人不当的错误毫不客气地指了出来。
太宗恍然大悟,对自己的错误作出了深刻的检讨,并欣然接受魏征的意见,为表扬魏征敢于进谏的行为,赏赐绢五百匹。对权万纪、李仁发的恶行进行了审判,按律把权万纪贬为连州司马,李仁发被罢官。
贞观六年,天下已趋于大治,群臣请太宗到泰山封禅,并称颂太宗功德,说现在举行封禅大典,已经太晚了。
魏征认为不行。
太宗说:“希望你直说,别隐讳。我的功绩不高吗?”
“高啊。”
“德行不厚吗?”
“厚啊。”
“天下没有治理好吗?”
“治理好了。”
“五谷不丰登吗?”
“五谷丰登。”
“那为什么不能封禅呢?”
“陛下功德虽高,百姓还没有记住您的恩惠;德行虽厚,恩泽还没有普施天下;华夏虽安,还不足以负担封禅费用;外族虽仰慕,还没有更多的东西来满足要求;吉兆虽出现,刑网还遍布天下;虽获几年丰收,粮仓还空虚。我认为不可封禅,比如有人患病十年,经治疗刚刚痊愈,仅剩皮包骨头,叫他背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一定不行。隋乱不止十年,陛下是良医,虽解除了病痛,但还不充实。何况要到泰山,各国使者都要来参加,从长安一直到泰山,沼泽遍布,茫茫千里,人烟尽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难。这不是把我们内部由战争造成的弱点显示给外人看吗?竭尽财力,不能满足外人的渴求;免除赋税,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如果碰上天灭,有人产生邪念,后悔就来不及了。”
太宗静听后,终于放弃了泰山封禅的劳民伤财之举,并称赞魏征说得颇有道理。
魏征在“忠臣”和“良臣”的区别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人诬告魏征包庇自己的亲属,太宗派温彦博调查,结果是假的。
温彦博说:“魏征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不避嫌疑,从而遭到诽谤,应该批评。”
太宗派温彦博批评了魏征。
魏征拜见太宗,说:“我听说,君臣同心,是谓一体,怎么能为自己的名声而避嫌疑呢?如果人人都只要求明哲保身,国家的兴亡就很难料定了。”
太宗恍然大悟,说:“我终于醒悟了。”
魏征说:“我希望作一个良臣,不希望作忠臣。”
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
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使自己有美名,使国君有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自己被诛,国君昏恶,国破家亡,只得到空名。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太宗说:“非常正确。”
魏征对唐太宗的不对之处敢于直言。
有一天,太宗问:“我们的国家治理得如何?”
魏征看到太宗有自满之意,回答说:“陛下在贞观之初,引导人们提意见、建议。三年之间,见提意见、建议的人就高兴,并积极采纳。再过一两年,勉强接受意见、建议,但始终有不高兴的意思。”
太宗很吃惊,问:“你凭什么证明这一点?”
魏征说:“陛下初即位时,判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认为按照法律不应该死罪,陛下将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百万。有人说:‘赏得太重。’陛下回答:‘我刚即位,还没有提意见和建议的人,所以要重赏。’这就是引导人们提意见、建议。后来柳雄诉隋资案,调查下来是假的,要将他处死。戴胄说应只判徒刑。陛下对戴胄说:‘如此坚定不移地依法办事,就不怕滥用刑罚了。’这就是高兴听取意见。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是劳民,收地租是厚敛;社会上流行妇女挽高髻是从宫中学来的。’陛下很愤怒,说:‘他是要国家不征一人服役,不收一颗地租,宫中人都不留头发才遂心意。’我奏道:‘下臣上书,语言不激烈不能引起重视,语言激烈了,就接近讪谤。’这时,陛下虽然听取了我的意见,赏给帛绢而罢,但心里总是不高兴,这就难接受批评建议了。”
太宗恍然大悟:“不是你,没有人能给我说这样的话,人往往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唐太宗曾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功劳要算房玄龄;贞观以后,纳忠谏,纠正我的错误,为国家长治久安,魏征功劳最大;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超不过他们。”
他解下自己的佩刀,赐给二人。
魏征给唐太宗提的建议,大多数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贞观七年,升为侍中。尚书省有不能决断的事情,太宗命魏征裁决。魏征对法律不太熟悉,只要大体合情合理即可,人人悦服。晋升为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年老多病,要求辞职。
唐太宗说:“你看到黄金在矿石里不足为贵,金匠把它冶炼出来制成器具,人们都当做宝贝。我好比金矿需要你这样的良匠加以磨砺。你虽有病,但还没有衰老,怎么能退休呢?”
魏征再三请退,唐太宗留得更紧。拜为知门下省事。
长孙皇后死后,葬在昭陵,太宗在宫苑中修高台,遥望昭陵,带魏征一起登台。
魏征看了很久说:“臣眼昏花,看不见。”
太宗指示方向让魏征看。
魏征说:“这是昭陵吗?”
太宗说:“对,正是。”
魏征说:“臣以为是望献陵,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见了。”
太宗痛哭一场,命撤毁看台。原来,魏征之话的意思是:“臣只道陛下思慕太上皇,所以认为是望献陵。若是皇后的昭陵,早已看见了。”太宗一听魏征说起父皇,心里感动,不觉泣下。想到自己不是思念先皇,而只是思念皇后,举动不妥,于是命人拆毁此观,不再登了。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病重,他家无正厅,太宗停建宫中一小殿,用其材为魏征盖一正厅,五天完工,赐给素褥布被,彰其节俭作风。派中郎将驻魏府第,随时报告,传病情、药物、膳食,尽其所用,路上使者来往不绝。太宗亲自问病,到天黑才回。第二天早晨,魏征去世,太宗亲往痛哭,罢朝五日。
魏征少不得志,连投数主,不得其人,后成太宗政敌,太宗不记前嫌,一再提拔重用,成为大唐名臣,为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