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玄武兵变

作者:何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

本章字节:8592字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大兵开始骚扰河套地区,李建成觉得行动的时机已经到来,决定对李世民下手了,李世民被逼无奈只好采取行动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兵变,一举灭掉处于优势地位的太子建成。


武德九年夏天,突厥数万军队进入黄河南岸。按过去的惯例,李渊会派秦王李世民率军抵御。但是太子建成为了抑制秦王世民的势力,所以向高祖建议由齐王元吉统率各军北上,让齐王也历练一下,高祖觉得这的确是锻炼李元吉的一个好机会,就答应了。


李元吉出发之前,与太子李建成秘密商议,他们对高祖说秦王府中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秦叔宝都是有名的大将,有他们同去征讨突厥,一定能凯旋而归,秦王府中能征惯战的精锐士卒很多,希望能补充到军队中。李渊觉得这次元吉出征的确是势孤力单,有几个久经沙场的名将保护,能比较安心。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这样想,他们计划把秦王府的精兵良将控制在自己手中,好为下一步谋杀秦王做准备。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密谋此事时说:“既得秦王精兵,统率数万之众,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于彼宴别,令壮士拉之幕下,因云暴卒,主上谅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付吾国务。正位之后,以汝为太弟。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可是他们的这一计划还未实行,就被太子率更丞王晊得知,王晊是李世民在东宫收买的密探,他立即向李世民告密。他不但收买了王晊,还收买了东宫另一臣属常何(掌东宫宿卫)。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知道很多秘密,这使李世民得到了两次关键性的支持。


李世民得到王晊密报后,立即找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商议对策。长孙无忌等人竭力主张抢先动手,李世民大发感叹说:“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兄弟相残,对于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在天下人瞩目的皇宫内。但是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这种被动应付的主张并不赞同。他站起身疾声说:“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长孙无忌也说道:“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尉迟敬德接着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蓄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听了众人的言语,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犹豫,准备先发制人,抢占有利时机。于是他下令召回被调离秦王府的两位心腹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进府共同商议大事。房玄龄为了坚定李世民的决心,故意激怒地说:“皇上已经敕令微臣不得再服侍秦王,今日如果私下进见,必受诛戮,实在是不敢从命。”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这番话后,果然大怒,解下腰间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岂叛我耶?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


尉迟敬德知道房、杜只不过是用话激秦王,看他的决心的。所以他立即去见二人说:“大王已经下定了决心,你们应该立即进秦王府,共谋大事。”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认为玄武门是最理想的地方,最后决定在玄武门伏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是长安宫城的北门,是宫廷卫军司令部的所在地,有坚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谁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整个皇宫,甚至控制京师,所以玄武门的地位十分重要。当时负责门卫的将领是常何。据常何墓志铭记载,常何在武德五年底跟随李建成讨平河北,也就是平定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何担负玄武门的守卫之事。因为内宫中人多数已被李建成收买,在京师处于劣势的李世民,不得不在玄武门将领身上打主意。为了方便行事,秦王李世民收买了常何,还收买了玄武门的其他一些将领,如敬君弘、吕世衡等。李世民确实是老谋深算,这一颗棋子使他赢得了决定性胜利。


六月三日,李世民把一切都布置好了,便开始实行计划的第二步,密奏李建成与李元吉的罪行,说他们“***”后宫,并且告发他们想谋害自己,就像李世民自己所说:“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为什么说李建成“似为世充、建德报仇”呢?李世民无非是表白自己只是因平叛之功而被猜忌,这样就可以把相互残杀的责任全部推到李建成与李元吉的身上了。这些只不过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无非是想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引到玄武门,以便下一步计划的执行。李渊听后,感到特别不解,想第二天问个清楚。这正中李世民的下怀。


六月四日,李渊先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一起商量,看如何处理此事。三个儿子来到之前,李渊和大臣们一直在太极宫中划船商议,他们以为又是兄弟在闹矛盾,便讨论如何劝解协调。他们当然不会预料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们更不会清楚李世民早已经在玄武门布置好人马,常何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10人埋伏在玄武门,正等着斩杀建成与元吉。


唐高祖李渊的爱妃张婕妤一直是支持李建成的,她在玄武门也有眼线。李世民将要采取行动的消息被告诉了张婕妤,张婕妤立刻向李建成报告。李建成得到密报后,马上找李元吉商量对策。李元吉认为:“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而李建成却认为:“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看来,“兵备已严”是事实,李建成早就对京城的军事力量私自作了准备,而且以为旧属常何在玄武门,不会发生什么问题。所以,李建成没有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李建成过于自信,对属下叛变之事竟然一无所知,就和李元吉一道入朝。行至临湖殿,觉得有点反常,立即掉转马头向东宫奔去。李世民和诸将紧追不舍,李元吉本是一位勇士,想回头把李世民射下马来,但在惊慌之下,没有把弓拉满,射不中李世民。李世民追到近前,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带领70骑奔驰而来,射伤了李元吉,伤势不重,李元吉拼命往武德殿逃,被尉迟敬德赶到射死。


过一会儿,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两千人由李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率领,结阵猛攻玄武门,与秦王府的将领展开激烈的战斗。由于张公谨闭关拒之,东宫的人攻不进去。玄武门屯营将领敬君弘与吕世衡早已被李世民所收买,这时奋不顾身,打开北门迎战,被东宫的军队包围,大家奋力拼杀,但敌人众多,不能冲出,直至战死。


正当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把将士领入宫中亲自给披上铠甲,并问候是否受伤,给受伤的士兵进行包扎,大家对长孙氏非常感激。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看到敌人非常凶猛,赶快带领吏卒把绑着的囚犯全部释放,并且发给他们兵器和铠甲,和李世民一起进行防守。在秦府僚属和囚犯的全力抗击下,玄武门始终掌握在李世民手里。这使东宫的军队多少有些泄气。


正当东宫的部队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有人忽然提议,既然这里攻不进去,我们就去攻打秦府,杀他的老婆和孩子。于是,一伙人大吵大闹要入秦府。城上(秦府)将士听后大骇。因为就兵力而言,李世民兵虽精,但少得实在可怜,寡难敌众;而且大多数将领都集中在玄武门,秦府处只有房玄龄、杜如晦守在那里,毕竟力量单薄,万一失守,也是关系到全局的成败。所以,秦府将士们惊恐不已,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尉迟敬德忽然想出个好主意,他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挂在城墙上,给东宫、齐府的将士看。那些将士看到自己的主人已经人头落地,一下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毫无斗志,纷纷逃命去了。


战斗基本上已经结束,李世民开始收拾战场,叫尉迟敬德向李渊汇报情况。敬德一身戎衣,身穿铠甲手持长矛,李渊一看就知道已经出了乱子,便问裴寂等怎么办。萧瑀、陈叔达进言:“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太子),委之国事,无复事矣!”李渊只好同意,并写了“手敕”,命令所有的军队一律听从秦王的处置。


同时,李渊派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宫晓谕诸将卒,事变最终就这样平息下来了。六月七日,唐高祖李渊下诏立世民为皇太子。诏文说:“皇太子世民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内,九官惟序,四门以穆。朕付托得人,义同释负,遐迩宁泰,嘉慰良深。自今后军机兵仗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这里,所谓“义同释负”,未必是由衷之言,充分肯定秦王世民的“文德武功”,倒是体现了立贤的原则。至于规定今后军国庶事,不分大小,一律先由皇太子处决,这就表明李世民实际上开始执政了。


过了几天,李渊又提出:“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表示了要早些退位的意愿。八月癸亥,正式传位于太子。甲子,李世民即位于东宫显德殿。次年正月,改元“贞观”,开始了“贞观之治”的新时期。这里面,我们不难想象李渊的言不由衷,只不过是迫于当时的形势,只好退位。因为我们知道,李世民在未谋划之前就和众大臣说过,并不是因李建成的缘故而犹豫不决,而是因为铲除李建成后,如何处理好和父亲的关系,既然发动了战争,就必须掌握实权。也就是说,他铲除李建成,是因为他已经有把握能得到实权了。所以说李渊是被迫退位,而不是自愿退位。


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李世民的势力从表面上看一直处于劣势,但是,他的才能,不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无法比拟的。李世民故意露出软弱的一面,李建成和李元吉却被这种表象迷惑了。也不能说李建成无谋,李建成同样是一个高超的谋略家,比如在朝中握有实权的宰相裴寂始终站在他这一边;在后宫之中,李建成也买通了李渊的宠妃,不断向李渊说李世民的坏话,也引起了李渊对李世民的猜疑;在军事上,李建成在太子东宫豢养了几千卫士,被称作“长林兵”,实际上是李建成的私人武装力量,在宫外他又令心腹招募健儿进行操练,为兵变做准备;在地方,李建成也取得了河北的支持。这样,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李建成的力量都非常强大,只不过太自信了。


力量对比是一回事,具体到事情的成败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假装在实力上处于劣势,使李建成轻视他,这样就更容易对付,而且善于谋算的他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最终将大意疏忽的李建成击败,并斩草除根,杀了太子和齐王的子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