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明争暗斗

作者:何君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

本章字节:9332字

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时,三个儿子中只有次子世民在身边出谋划策;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当时还在太原,等他们赶到太原时,已经举起了起义的大旗,他们因此错过了“首义之功”。但是从此以后,无论是“西河大捷”、“霍邑之战”、“河东之围”、“攻占长安”,建成、世民分别为左、右领军大都督,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前期的战争都是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同进同退,两人都是并肩作战,建成的战功和世民的战功相差无几。


当唐朝建都长安以后,诸多的政事李渊一人很难忙过来,所以很想找一个帮手。但是所处理的都是国家大事,外人又不能太相信,一旦处理不慎,就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痛苦,那样对刚刚建立的新政权会很不利。这时,李建成已被封为“太子”,辅佐父皇治理天下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于是,李建成就只能留在长安帮父亲处理政务。但当时各地的军事集团还未统一,而统率大军继续讨伐各军事集团、统一全国的艰巨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李世民(此时已被封秦王)的肩上。


消灭各军事集团是唐初最重要的事情,战事的胜败同样也决定着唐王朝的命运。那么这些战争由谁来指挥呢?论资历、论经验、论谋略非秦王莫属。同样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使领导者的威望骤增,这道理谁都清楚。武德四年七月,当秦王胜利地返回长安时,身上披着黄金甲,后面跟随着同自己出生入死的25名大将,一万名铁骑整整齐齐地排在后面,军容整肃,从长安城上望去,真是蔚为壮观。这时的李世民无论从哪一方面和李建成相比,都略占优势,尤其是军权在握,更是不容置疑。


太子李建成看出了秦王的心志,为了及早防范,他也在营造自己的势力。


首先,他折节下士,招到了魏征、王珪等著名谋士,得到他们的忠诚支持。


其次,李建成又接受魏征等人的建议,在山东结纳豪杰,培植自己的地方势力;又勾结庆州都督杨文斡和幽州的燕王李艺,内外部发展自己的支持力量。


再次,李建成又利用自己是太子的有利身份,经常向后宫李渊的宠妃婕妤、尹德妃送礼,唆使她们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使李渊逐渐增加了对李建成的信任,而对李世民产生了隔阂猜疑心理。


在外廷,李建成也积极谋求支持者。宰相裴寂是李渊的最主要助手,又深受李渊信任,李建成与裴寂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同时他又取得了另一执政大臣封德彝的支持,因而在朝中实力可谓强大。


还有一条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权的过程中,有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齐王李元吉。李元吉虽然在实力上不如两位兄长,但他如果倒向哪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威胁,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想争取李元吉的支持。结果,李建成在这场斗争中获胜,李元吉与李建成结成了联盟。


因此,总体来说李世民的实力比不上太子李建成,为了谋势力,他还必须从外部发展,创建自己的基业。于是,他与李建成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谋势斗争。


当李建成在李渊后宫寻求李渊宠妃的支持时,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他利用自己多年来在外征战所搜获的珍宝,让妻子长孙氏去李渊宫中交结各位妃子,连太子李建成也得知了这一消息。同时,长孙氏又亲自出面向高祖李渊攻关,“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努力争取高祖和部分妃嫔的支持与谅解,这才使李世民不至于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谗言陷害。


在朝廷大臣中,李世民也积极寻求支持者,大臣刘文静、萧瑀、陈叔达等都给了李世民非常难得的援助。刘文静被李渊杀死后,李世民失去一位心腹大臣,这使他十分痛心,但萧瑀等继续给予他帮助。对于萧瑀等人的拥护之功,李世民即位后称赞他说:“萧瑀为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乃社稷之臣啊!”为此他特意赠诗给萧瑀:“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


针对建成在山东阴谋勾结豪杰的活动,李世民也在洛阳一带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委派大将张亮去洛阳,统率左右亲兵一千多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又命大将温大雅坐镇洛阳,招募士卒。这样,李世民在京外也发展了自己的私人武装势力,为以后夺权创造了条件。


此外,李世民还对太子李建成的属官进行了成功的收买,太子率更丞王晊、玄武门守卫将领常何等先后投靠秦王府,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前后,一个向李世民通风报信,一个领兵拦截阻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夺权立下大功。


自武德五年十二月讨伐刘黑闼第二次起兵后,唐王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化。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水火不容,从激烈的暗斗演变为一系列的公开争斗。唐太宗曾经回忆说:“武德六年以后,太上皇(李渊)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所谓“废立”,恐怕是自我吹嘘而已。但是,李世民不为兄李建成和弟李元吉所容,遭到种种倾轧,则完全是事实。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每个人都各自拥兵,大多数官吏都各有靠山,都是在三大集团势力之中。太子东宫和秦王府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而齐王府当时是中立的,李元吉倒向哪一方,哪一方的力量马上就会加强。在联合齐府一事上,李建成占了主动,这也和当时的局势有关,因为李建成毕竟是太子。东宫和齐府的联合,使得各方面的势力都向一边倒了,他们二人“共倾世民”,对秦府造成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了,令李世民极不舒服。


本来在平定刘黑闼第二次起义之前,李世民和李元吉之间并无矛盾,尚能和平共处,兄弟二人经常互相拜访。李元吉的转变,关键就在李元吉跟随李建成讨伐刘黑闼,当中二人可能还订有盟约,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上,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元吉被拉拢过去的。


李元吉不如李建成和李世民,但也不是缺心眼的人。因为他勇猛有力,在统一战争中也立过不少战功。然而,他性格中的缺点是骄逸放纵,名声欠佳。当李元吉看到兄长们争斗,他也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将来的前途。看到大哥、二哥争得如此激烈,他也企图取得皇位的继承权。他考虑到二哥更胜一筹,自知自己也不是二哥的对手。如果他跟随李世民,他没有把握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投靠李建成就不同了,情况对他更有利,正如他所说的“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所以兄弟三人各怀鬼胎,只要建成能除掉李世民,李元吉也绝不会心甘情愿位居李建成之下的。这就是李元吉被李建成拉拢过去的原因。显然,李元吉的野心害了他,他本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他的齐王。可是他没有自知之明,最终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两派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了,也更残酷了。在李建成的精心策划之下,形势变得对秦王李世民不利起来。尽管有许多文士武将支持李世民,李世民也倚为左膀右臂,但成为太子心腹大臣的也不乏其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李建成一直都得到父皇李渊的支持。因此再加上李建成与李元吉联手,处境十分不妙。如果说武德五年以前他还有显赫战功可资凭借的话,此后由于全国形势的逐渐平定,他再也没有新的战功。当功劳成为过去的时候,也许一句小小的流言就可以抵消所有的功劳。因为以前的毕竟都成为过去。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时在李渊的面前倾轧他是非常见效的,李世民是个聪明人,他已经感到危机越来越近了。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下半年,天下已经太平,李世民也不再征战了,李渊派他驻守并州,再也没有从前那样显赫的军功了。年底从并州回来后,一直遭受着冷落与排挤,但是李世民此时也无可奈何。


至高无上的权力所带来的诱惑力是无法比拟的,权力之争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论是毫无瓜葛的人,或者是兄弟,或者是父子。以李世民为首的秦府和以李建成为首的东宫之间,彼此采取种种手段,打击对方,也是必然的结果,对方的衰弱就是在壮大自己。他们这种势头愈演愈烈,无论是在后宫、外朝还是在地方上,几乎都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李建成,一派支持李世民。至于唐高祖李渊的态度呢?既然坚持嫡长制,那就要维护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不准李世民染指。同时,他也不允许李建成对李世民进行图谋,李建成有不对之处,李渊也没有姑息。如果真的只帮李建成,唯李建成意愿办事,那么,秦府的势力早就被铲除了。平心而论,李渊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事情的复杂性,不是只通过协调就能解决的。


李渊本来是试图摆平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因为毕竟每个儿子都是自己的,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暗算李世民的不轨行为,知道后就坚决制止,决不容忍。但是,李渊怎么阻止都是无用的,因为他们谋划都是在暗中进行的,绝不可能次次让父亲知道。例如李元吉曾经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甚至还说:“当为兄手刃之!”还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来到齐王府,李元吉竟然想趁李世民不备,派刺客暗杀他,但李建成知道这样会被父亲识破,制止了李元吉的这次行动。李元吉竟然恼怒地说:“我只不过是为你谋划而已,对我能有什么好处呢!”总的来说,李渊不管怎么做,都无法协调双方的矛盾,他的协调不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使互相对垒的形势更加复杂化。


在两大势力的争夺中,从政治影响来看,李建成占绝对主动,他是皇太子,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地位。李渊每当外出时,总是由他留守京师,处理大小政务,是非常有实权的。不论内宫的妃嫔、大臣还是外地的各地都督,依附于东宫的相对多些。李建成曾经扬言,只要让秦王“留在京师制之,一匹夫耳”。这话难免有点自我吹嘘,但也可以想象李建成当时的势力之大,已使李世民在京师处于不利的地位。


对此,李世民和秦府僚属都颇感不安。李世民也完全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如他当时所说:“阽危之兆,其迹已见,将若之何?”房玄龄对李世民说:“现如今东宫已对主公发动进攻了,他们在京师的势力比我们强,如果我们不积极准备,很快就会受制于人。如今之计,只有发动政变,除掉皇太子,才能解除我们的危险。”房玄龄的这番话完全符合李世民的心意。


据说,李世民想拉拢灵州大都督李靖,让李靖和他一起谋划这件事,李靖坚决不同意。李世民随后又想拉拢行军总管李世勣,让李世勣给出谋划策,但是李世勣也不愿干。李世民为何不找别人,单找他俩呢?这主要是因为李靖、李世勣原来都是他手下的将领,对他非常忠心。即使拒绝也不会投靠李建成。为什么他们要拒绝呢?当然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意,他们明白两派的斗争,尤其是这种继承者的争夺,


是不能参加的,一着不慎就会祸及九族。更何况秦王府现在正处于劣势,胜负之数还不能预料,置身事外,也许是最好的结局。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则与李靖、李世勣不一样,他们都是李世民的亲信,他们对李世民是以死效忠的。他们要处处为李世民着想,但是李靖他们不一样,李世民当了皇帝他们当然好,李建成当了皇帝他们照样做官。这时李世民虽有杀李建成的意思,但又不忍心下手。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他们认为,现在只有果断地先发制人,才能转危为安。既然李世民下不了手,这事也一定要做,于是他们三人密谋策划。后来,这事泄漏了出去,幸好没有被人抓到把柄,但是房玄龄、杜如晦被逐出了秦府。房玄龄、杜如晦被逐更显示出了事情的紧迫性,长孙无忌就和舅父高士廉以及秦府将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日夜进行策划,劝世民早做决定,掌握主动。


太子李建成的实力日渐增长,朝廷官员也偏向于太子一边,再加上李元吉因私心与太子结盟,李世民处境越来越危险。为了转败为胜,李世民必须反戈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