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子
|类型:诗词·散文
|更新时间:2019-10-06 11:46
|本章字节:13504字
本篇以“说剑”命名,内容主要是庄子通过向赵惠文王谈论为剑之道,来劝说他放弃游乐小技,而去往天子、诸侯应具备的大道。历来学者多认为此篇非庄子自作,由于文中提到了赵惠文王,故应是战国中晚期或秦汉人所作。文中的庄子,更像是一个战国时纵横驰说的策士形象。庄子在首次见到赵惠文王时,陈说为剑之道,颇能见到道家学说的味道,如“示之以虚”、“后之以发”,这些在老子或庄子那里都可以找到依据。但在具体陈说“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及“庶人之剑”时,则更多显露了儒家入世的思想。这一段论说,实际上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这些都是战国策士论说的有力武器。
所谓“天子之剑”,其实就是治理天下之道,因而具有王者气象,虚廓大度,是谈论从根本上治理国家的。而“诸侯之剑”是治理邦国之道,以用人为主,其中所显露的是霸者味道,而缺少蕴藉深沉。至于“庶人之剑”,就是赵惠文王所喜爱的击剑之术。这只不过是徒逞匹夫之勇而已,“无异于斗鸡”,流血伤亡而外一无所用,故而受到庄子的奚落。
北宋王雱曾评论说:“夫天下国家者,圣人之利器,而其用必在于善藏,而其全不可以示人。庄子因而作《说剑》篇。”
南宋褚伯秀也说:“《说剑》一篇,辞雄旨微,铿绚千载,岂浪鸣哉!《汉书》:‘司马氏在赵者,以传《剑论》显。’则剑术其来尚矣,故漆园借此以发胸中之奇。或者泥于形似,遂认为说客纵横之论。经意一失,指夜光为鱼目者有之。”
本篇情节紧凑,结构简单,是一篇优秀的先秦。
一
【原文】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1,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
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2。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3,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4?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髻垂冠5,曼胡之缨6,短后之衣7,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8。”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
【注释】
1夹门:聚于门下。2币从者:犒劳随从。3当:合乎。4事:使用。5突髻:发髻从两旁突起。垂冠:谓帽子低倾。6曼胡之缨:粗实而没有纹理的冠缨。曼胡,粗实。7短后之衣:后幅较低的上衣,便于跳跃。8治:制作。
【译文】
过去赵文王酷爱剑术,各方精于剑术的人蜂拥而至,因剑术而成为门客的超过了三千人。赵文王整日少理国政,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每年死伤都在百余人以上,可赵文王依然乐此不疲、不能满足。如此整整过了三年,赵国的国家实力日益衰落,各国诸侯纷纷图谋攻取它。
对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太子悝虽然十分忧虑却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他对近侍的人说:“谁要是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剑,我赏他一千金。”
左右的人推荐说:“庄子可以胜任。”
太子派人携千金去见庄子,庄子并不接受,而和使者一同去见太子,问:“太子有什么吩咐,为何踢我千金?”
太子回答:“我久闻先生明达圣贤,诚奉千金以犒劳先生的仆从。先生不肯接受,我无话可说。”
庄子说:“据说太子准备让我去说服赵王,阻止他对剑术的爱好。但是,一旦我对上劝说而违逆了赵王的心意,对下自然也就不合乎太子的旨意。那么,我自身就会遭到戮刑而死。倘若这样,我怎能还用得着金子呢?反之,如果对上我能够说服赵王,对下又能合太子意愿,那么,我在赵国想得到什么难道还会有困难吗?”
太子说:“是的。父王所接见的,只有精于击剑的人。”
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
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竟喜欢见到这样打扮的人。如果先生穿着孺士的衣服去进见,事情肯定会弄糟。”
庄子说:“请为我备好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
【品读庄子】
从侧面入手也是做事的好方法
庄子注重说话技巧,常用隐喻起到意想不到的强大效果。
文中,赵王喜剑误国,要是从正面劝说,无疑是老虎嘴上拔毛,会引来杀身之祸,而庄子的一系列隐喻在下章节中大获全胜,赵王得以及时迷返,能达到这样的成功劝说,就在于庄子从赵王好剑这点出发,以隐喻的方式,抓住剑术的功用,找到了赵王好剑的内在原因,抓住了赵王的心,才使得赵王幡然醒悟。说话技巧的效果如此可见一斑。
诸多难以突破的困难,正面无法解决时,不妨迂回着手,采用曲线救国的方法,或许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
【原文】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1。”
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2,晋魏为脊,周未为镡3,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4;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5。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6,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7,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8。此诸侯之剑也。”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9。”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10,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11。
【注释】
1敦剑:舞剑。2锷:剑刃。3镡(xin):剑柄。4常山:北岳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为“常山”。5决:劈断。绝:斩断。地纪:大地的根基。6案:通“按”。7三光:指日、月、星。8宾服:协服,顺服。9窃:私下。薄:轻视。10宰人:膳夫。上食:进上饭菜。8服毙:自杀。服,通“伏”。
【译文】
庄子进入宫殿大门之后不快步上前,见到赵王也不跪拜。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为什么先让太子向我推荐呢?”
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如何能遏阻与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那你就是天下无敌了啊!”
庄子说:“运用剑术的方法,先把自己的弱点显示给对方,给他可乘之机,后发制人,出剑速度要快,必须先刺中对方。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
赵王说:“先生先回馆舍里休息,等我把击剑的比赛安排好之后,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这一天很久了。”
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先生说说这你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百姓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
庄子说:“天子的剑,把燕溪、石城当作剑端,把齐国的泰山当作剑刃,把晋国和卫地当作剑背,把周地、宋国当作剑环,把韩国、魏国当作剑把,用四夷包着,把四境和四时当作剑鞘,渤海缠绕,常山当做纽带,根据五行治理天下,根据刑法奖赏驾驭百姓,行动以阴阳为依据,用春夏之气仗剑,用秋冬之气舞剑。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候,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
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章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此剑一用,如雷霆展动,四境之内人人宾服。这就是诸候之剑。”
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拉着庄子的手来到殿上。御厨端上饭菜,赵王绕着餐桌地走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先坐下来安定一下,剑术的事我都已经上奏完了。”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杀而死。
【品读庄子】
以“天子之剑”治国
文中庄子通过“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的递进,劝说赵王运用“天子之剑”治天下,这是庄子治天下思想的实例体现。
《天道》篇中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这是对帝王的评判。“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颐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这说的也是帝王“治国”,帝王须以天地为本元,以道德为宗主,以无为为永恒。不仅如此,道德境界做到这些的同时,还须使他的民众心悦诚服地归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天子之剑”的至高境界。
庄子以“天下之剑”劝说赵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劝解赵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明王之治”。
渔父
“渔父”是隐者的代称,又是古人所喜爱的一个“意象”,究其蕴意有三。其一,“渔父”必有舟。舟船无须土地,不赖封邑,以不系之舟浮于水上,犹之浮游天下之间。其二,“渔父”必有钓。钓者听其自然,不加勉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愿者上钩,钓名、钓利、钓官莫不如此,犹之出处进退之道。其三,“渔父”必有水。老子有言,“上善若水”,容与中流,犹之从容中道。
当然,如吕尚、范蠡,是确曾做过渔父者,故“渔父”之为无名隐者,亦在虚实之间。
本篇历来也多有指责,认为是伪作,但本篇的思想跟庄子一贯的主张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儒家的指责不如《胠箧》、《盗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与内篇的观点相一致,而且渔父本身就是一隐道者的形象,因而仍应看作是庄派学说的后学之作。
关于本篇的宗旨,南宋褚伯秀说:“渔父,或谓范蠡扁舟五湖、屈原泽畔所逢者。窃谓亦不必泥其人,但隐德藏辉、潜身湖海,若太公望、严子陵、张志和、陆龟蒙之徒,其间有并姓名俱隐者,岂得而尽考!”
郭象《庄子注·渔父》篇末总评:“此篇言无江海而闲者,能下江海之士也。夫孔子之所放任,岂直渔父而已哉!将周流六虚,旁通无外,蠕动之类,咸得尽其所怀,而穷理致命,因所以为至人之道也。”
北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渔父》题解:“夫能忘忧保真,脱于世俗之拘系,而乐于江海之游者,此帷林渔父若是矣。庄子因而作《渔父》篇。”
林云铭《庄子因·渔父》篇末总评:“篇意以无位而设教,固属多事,必贵真而去伪,方为圣人。”
一
【原文】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1,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2,被发揄袂3,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注释】
1缁帷:树林名称。缁:黑色。2交白:全部,都。3揄袂:挥动衣袖。
【译文】
孔子游观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唤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走了过来。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渔父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品读庄子】
苦心劳形危其
真本章节中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庄子创作“渔父”,是为了告诫世人远离功名利禄,以一种闲适的心情生活。“渔父”的形象实为道家的人格模型,他生活于船中,随波逐流,不理会世俗事务,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出世生活。
蝙蝠的诡辩
。。x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