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噶仁波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1
|本章字节:4072字
所以佛学院要求我们这些活佛不但要掌握和领悟佛经,还要具备阐述佛经的能力,以便日后能够更有效地弘扬佛法。
我在讲经的时候,除了对经典的阐释以外,还常常把佛教的一些原理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启发人们的生活智慧,又能彰显佛教的人情味。
有一次我刚讲完经,四位从一个地方结伴来的华人便很急切地跑到我面前:“仁波切,你下一次讲经是哪一天?”
我告诉了他们具体日期和我的时间安排。他们只是“啊,啊”地点头,一个个互相看着,都是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问:“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他们纷纷说:“没什么,没什么……”
然后他们就走了,一边走一边低声地商量着什么,我想他们一定是有什么事情不便和我说。我想喊住他们,但一想,算了,他们和我能有什么难言之隐呢?这事也就过去了。
直到我的经课告一段落,那几个人来向我辞行,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为了听我讲经,竟然推迟了返程日期,打乱了原来的计划。
我知道他们都是企业家或商人,他们的时间意味着经济效益和种种商机,意味着亲人们对他们的等待和他们对自己事业的规划,对此我不知说什么好。他们喜欢听我讲经,当然令我高兴,而最令我感佩的是他们对佛教的那份诚意。
还有一件事,也是在我讲经的时候发生的。
那是我刚开始讲经不久,不是第三次就是第四次,在间歇时,有人很有礼貌地说:“以前我们学过‘缘起论’,但如果要是按您的方式来讲,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我明白他这是要我按照我的体会、用我的方式讲一讲“缘起论”。
我一看时间还够用,我就将我要讲的经文与“缘起论”联系起来一起讲。其实它们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讲起来更加充实。我依然按照现实生活与佛教经典相结合的方式讲,当我讲到“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佛对“缘起”的解释)时,便将“缘起”的互存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母子关系等等联系在了一起。大家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地点头应和。
我越讲越兴奋,无意间发现那位五十开外的王太太一个劲地抹眼睛。
我边讲边看着她,我以为她是太疲劳了,可当她发现我在注视着她时,竟用双手捧住了脸,忍不住抽泣起来。我看到这种情形,赶紧停住。
我是不是哪句话说到了她的痛处,或哪句话伤害了她呢?我走到她面前,小心翼翼地问:“王太太,我说错了什么吗?”
她急忙擦着眼泪说:“不是的,不是的,仁波切你没有说错什么,是我听得太投入了,是……是……太感人了……”
她的丈夫一是怕我误了讲经,再可能就是见我没法应付眼前这种局面,马上站起来,一脸歉意地说:“真对不起,耽误讲经了,她这人容易被感动,没事没事。”
这对华人夫妇是我刚刚认识的,他们也是第一次来听我讲经。
其实,王太太当时那种反应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我日后四处弘扬佛法的过程中,这种信心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或挫折,一想到那个情景,我便信心倍增地对自己说:“我行,我肯定能走出困境的!”
在我成长的路程上,我觉得再也没有比给别人信心更重要的礼物了。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能养一切诸善法。”
信心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一个人最为可靠的精神支柱。
中国唐朝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写道: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要想进入佛境,使自己的人生获得圆满,没有“不二”的信心,是不行的。
王太太被感动得哭了,从一方面看,是她接受了我对佛经的讲解方式,是她接受了佛的感化。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她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件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这种礼物便是信心。
这就是互相给予,互相接受,而彼此之间谁也没想到要得到回报。这种给予,在佛法上也叫布施。
佛法中常讲“布施结缘”、“施比受更有福”,但佛法上所说的布施,并不局限于金钱等物质财富,布施同样也包含着将精神财富不求回报地给予他人。而给予一个人的信心,不正是最可贵的一种精神财富吗?
所以我很感激王太太这份厚礼,它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我和这对华人夫妇慢慢熟悉了,他们就更容易向我吐露心声了。有一次,提起王太太哭的那个情景,王先生说:“嘿,不只是她那样,我也同样被感动了。回到住处我还和她说,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刚一见盛噶仁波切我就有些激动,听他讲经就更激动了。可我还不至于像她那么没控制力。”
王太太白了他一眼:“哭就没控制力了?真是的,好像就你有控制力似的。”她一说完,我们忍不住都笑了起来。
“我们俩商量好了,想要认你做干儿子,同不同意呀?”有一天,他们二老将我约出来,王太太首先说出了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