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噶仁波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1
|本章字节:4254字
晓琳是新加坡一位企业家的掌上明珠,和一般城市女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她的个性体现在她对人的那种直言不讳的态度上。
我们是在佛学院常常举办的讲经和法会等活动中由认识到熟悉的。我们刚认识不久,她就对我说:“我觉得你不适合在这里生活。”
“为什么呀?这里不是挺好吗?”我不解地问。
“条件太差了,一位转世活佛真不该在这里受苦。我建议你还是去新加坡吧。”
她虽然没有什么小姐脾气,但她毕竟生活在十分优越的环境里,她认为我这种身份不宜于在印度这样不发达的国家生活那么长时间。
“可我来这里是为了学习佛法呀。”
“那学完以后呢?”
那时我还没有考虑以后的去向,没法回答她的话。
我明白自己的身体和世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自己有一个令万人敬仰的活佛这一身份。但正因为我是活佛,我就更不能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心理。本来我与普通人就没有什么贫贱之分,我为什么就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承受人世的种种磨砺呢?何况我若是为了享受物质生活,我是不会到印度来的。我来印度的唯一目的仅仅是求法,生活条件如何,根本影响不了我。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晓琳,并给她讲了一段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的故事:
那时释迦牟尼还是个王太子,为了得道后普度众生,他离开王宫,满怀希望地出家寻道。他走进一片森林里,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地方,便在那里坐禅。他抱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开始了艰难的求道历程。
天亮了,饥饿感向他袭来。已经下定决心的太子并不在意,继续打坐。风吹草动和时时响起的鸟鸣都无法干扰他,他依然一动不动。到了晚上,尤其到了深夜,四周布满恐怖的氛围,非常吓人。这时,从远处传来野兽怪异的吼叫,刹那间,一种恐怖感掠过太子的心头,但他仍然一动不动地打坐。他的内心却很难彻底静下来。
第二天、第三天也依然这么修行。除了时常喝一点附近的清水,什么食物也没吃,他决心不论怎样也要悟道。
一天夜里下雨,他的浑身被淋透了,内心略有所动,但仍未改变初衷。七天后,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太子未能开悟。太子这时才明白,悟道非常不容易,独自苦思不如向人请教,急于求成是不行的,要循序渐进。他要获得的是彻底地超越生死,真正的安心。
然后,在第八天他来到镇上,有生以来第一次乞食。
现在,太子已是地地道道的乞食僧,衣袍破烂,面黄肌瘦,走路也不如以前有劲了。可他的面容却更加显得深邃而坚毅,让人感到一种精神的力量。路上的行人见了,都觉得这位乞食僧非同一般。
如果那些熟识太子的人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会觉得惨不忍睹而伤心流泪。可太子本人却觉得比以前还强壮了些,尽管肉体和精神受了痛苦的折磨,内心却比以前更加沉稳,增添了希望。
假如是个意志薄弱的人,也许早就承受不住了。但在一心求道的太子看来,这些算不了什么,真正的痛苦还在前面呢。他心怀大志,准备勇猛地战胜一切苦难,前进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晓琳听得很入迷。她一边想着什么一边说:“这个故事我也知道,可经过你一讲,再与你联系起来,我好像有点理解你了。你是不是要在印度完成学业再说?”
我说:“我肯定要在这里完成学业。不过你可别把我和释迦佛祖联系在一起,我永远也不配和他联系在一起。但佛祖却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尤其对我们追求佛法的人来说,佛祖的精神能带给我们很大的力量。”
晓琳说:“这我明白。可你是转世活佛,把你和佛祖联系在一起,不是很正常吗?”
我一想,她说得也有道理:“从这个角度说,当然有联系了!并且永远有联系。”
紧接着我就把我对“活佛”这一身份的想法对她说了:“我这些年总在想一个问题,打个比方吧,活佛这个身份就像一个神奇的光环,当它罩在一个人身上时,如果这个人自身就很美好,那么这个光环就会把他显得更加美好;我刚才说了,这个光环是神奇的,就是说,如果这个人并不配罩上光环,虽然暂时罩上了,但光环很快就会消失的。到那时,人们再看到这个人时,便会说:‘他哪像活佛呀,连人都没做明白!’你懂我说的意思吗?”
“懂。你是说作为一个活佛,首先得学会做人,是这个意思吗?”
“差不多吧。”
我和晓琳就这样渐渐熟悉了。那时我身边总有一些敬仰佛法的人,大家经常在一起探讨佛学问题,晓琳偶尔也加入其中,但她忽来忽去,有时隔好久才能露上一面。我发现她看我时,眼神中有一种期待,有一种我宁愿忽视的东西在闪动。直到几年后,那种东西才爆发成一股烈焰,那时我们已到了新加坡了。
我和晓琳很有缘。记得那次学校讲经结束后,我趁着假期去印度的另外一座城市游玩,在一个旅游景点竟然碰见了晓琳。我们也好长时间没联系了,那天一见面,都感到喜出望外,晓琳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一边欢笑着一边朝我跑来。在她奔跑的过程中,头上的遮阳帽迎风飘了起来,转瞬间帽绳便断了,帽子像风筝似的飘落到一个行人的脚下,人家喊她要还给她,她连理都不理,一直跑到我跟前。更巧的是,我们竟然住在同一个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