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狼狈为奸(1)

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

本章字节:3640字


3狼狈为奸


要将自己的阴谋付诸行动,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胡亥拖到自己的阴谋中来。始皇出巡,胡亥的跟随只是出于偶然,但就是这个偶然改变了事态的发展。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胡亥没有跟随,这次政变还会不会发生?胡亥的偶然性在场则让异心由意念转化为行动,从而改变了事情的整个发展方向。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终于结成了政变同盟,大秦帝国从此拐入灭亡之路。


赵高是沙丘之变的关键人物,说动胡亥和李斯加入政变阴谋,都是他亲力亲为,一手操办的,似乎胡亥和李斯都是因人成事。但是如果认为没有胡亥在场赵高也能这样如鱼得水,挥洒自如,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政变需要领导者,或者得到皇位觊觎者的默认、首肯或支持,没有这一点,政变就是一场胡闹。政变讲求的是机密和时机,事泄则必败,时过则无功。如果胡亥不是随侍在侧,赵高想要联系远在咸阳的胡亥,机密和时机都不具备,成功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赵高自然不会去尝试那样的傻事。李斯之所以会屈服在赵高的说词下,就在于他看到赵高已经和胡亥结成联盟,成功的希望很大,这才加入。如果胡亥不加入赵高的阴谋,就算赵高说得天花乱坠,李斯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的组合,沙丘之变也是如此,一件偶然的事情就这样改变了事物的整个发展方向。


沙丘阴谋集团三人中,李斯消极保位,赵高是狂热的权力追求者,胡亥则是通过追求权力来实现淫逸安乐。始皇去世时,李斯年约七十,早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事业的顶峰,他参与政变,纯粹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不失,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赵高就不一样了,始皇在世时虽然十分赏识赵高,赵高也攀上了中车府令的地位,而且负责保管玉玺和兵符,但是离李斯当时的地位还差得很远,当然离皇帝的地位更远(赵高后来曾谋划称帝)。如果扶苏继位,蒙氏家族必然受到重用,赵高不但没有希望成为宰相,连是否能保住现有的地位都很难说。从后来胡亥的表现来看,胡亥这个年轻人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和抱负。继位后的胡亥只顾着享乐,国事悉数托与赵高,自己躲到后宫整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在沙丘的拼死一搏,只不过是为后来的声色享受打基础,算是超常发挥了。


有关胡亥的资料同样很少,依据有限的资料,基本上可以认定胡亥政变前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单纯青年。胡亥继位后的疯狂也不能作为他城府极深、阴险狡诈的证明,这些行为都是在赵高的蛊惑下进行的,也是皇权将胡亥很快异化成了一个无情无义的人。至于胡亥的智商,实在并不出众,这点只要看他被赵高轻易地玩弄于股掌之间,以及后来他临死前的懦弱和幻想就知道了。


赵高出手的第一个对象当然是胡亥这个涉世未深而身份特殊的年轻人了。


对话一开始,赵高就试图挑起胡亥的愤愤不平之意:如今皇上已经驾崩,只给公子扶苏留有遗诏,如果扶苏回到咸阳,立刻就继位为帝,其他皇子则寸土未得,为之奈何?胡亥觉得很奇怪,赵高怎么突然说起这些来了,回答道:本来就是这样子啊。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一定会了解他的臣子,贤明的父亲也一定会了解他的儿子。父皇去世,没有分封诸子,这有什么可说的!赵高随即道:非也,如今天下的大权都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里。臣服于人与令人臣服,受制于人与统治别人,中间的差别岂可同日而语。胡亥这才明白赵高的用意,不过他心中还是有顾虑和障碍,他说:废兄而立弟,这是不义;畏死而不尊奉父亲的遗愿,这是不孝;自己才能低下,因人成事,这是无能。这三条都悖逆道德,定然人心不服,恐怕将来会身死国灭,连宗庙都不能保全。赵高见胡亥已经动心,只是囿于道德观念而不敢下手,于是不再讲道理,直接摆事实,我听说成汤、武王弑杀其君,天下人不认为他们不忠,反倒称赞他们的义举。卫国国君杀了他的父亲,卫国百姓因此蒙受恩德,孔子也不认为这是不孝。大事不拘小节,品行高洁就不必虚伪推辞。如果因小失大,将来必有祸患;狐疑犹豫,日后必定后悔。行事果决,鬼神也不敢当其锋锐,大事必成。他例举的这些史实确实无可挑剔,不过用在这里就有点似是而非了。胡亥终于败下阵来,喟然叹息道:如今父皇丧礼还没有举行,怎么能让这件事来打扰丞相呢?这就是胡亥的托辞了,赵高心领神会,也不去点破。


胡亥根本就不是赵高的对手,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彻底说服。首先赵高试图激起胡亥对遗诏的不满,而后对比权衡,诱之以利,针对胡亥的道德约束,事实道理双管齐下,一举突破了胡亥的心理防线,将一个原本单纯仁孝的年轻人一步步引入堕落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