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本章字节:3850字
刘邦生有八子,刘盈作了皇帝,剩下七子分封各地为王,形成实力庞大的刘氏集团。但惠帝懦弱,大权落入吕太后之手,刘氏集团空有外围实力,民心所向,偏偏因为缺乏一个领导核心,以致形成吕太后主宰中央的格局,急切间难以改动。吕氏集团方面,吕太后是当时绝对的领导核心,不过还没有形成自己势力圈和关系网,而且吕太后年事已高,最重要的是人心不附,吕太后后继无人。综合来看,拖延下去实际上对刘氏集团和功臣集团更为有利。
像王陵这样当面顶撞吕太后,效果当然是有的,最起码可以让吕太后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自己的想法,都会屈服在自己的权威之下。但混迹政治,如果不明白刚则易折,柔则常存的道理,那么注定就是政治的失败者。王陵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难怪刘邦说他戆(音zhuang,四声,意思是迂直、不知变通,接近于愚蠢),需要陈平在旁辅助。十一月,王陵被改为太傅,相权被夺,原来的左丞相陈平改为右丞相,吕太后的宠臣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王陵大为恼怒,称病闭门不出,于吕太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卒。
刘邦在去世前已经预见到了吕后掌权,所以搞了一个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针对的就是吕氏集团。这个盟约其实是强词夺理,你刘邦可以封,我吕太后为什么就不能封,你刘氏可以封王,我吕氏为什么就最多只能作侯?所以,周勃和陈平说的那番话反而才是正确的。这个盟约虽为广大功臣诸侯所认同,但没有实际的强制力量来保证这个盟约的有效性,在吕太后专权和称制时期,这么盟约就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吕太后很快就用自己的权势破坏了这个盟约。
祖宗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祖宗的地位相当于神,祖训、祖宗之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刘邦立过白马之盟,后来的赵匡胤也曾立过善待大臣的祖训,朱元璋更是将宦官不得干政的话刻在铁牌上。但是后代人还是违背了这些祖训,而结果也不过如此。刘邦之后有诸吕封王,南宋有高宗杀岳飞,朱元璋立的那块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铁牌子更是不知被王振扔到哪去了。在现实的政治权势下,这些祖训都形同摆设。
不过,吕太后并没有莽撞行事,而是在安抚功臣集团和刘氏集团的前提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吕太后先是封了一批功臣和大臣为侯,而后着意笼络刘氏集团,例如封齐悼惠王刘肥(这时刘肥已死,长子刘襄继为齐王)的次子刘章为朱虚侯,并以吕禄之女为妻,以示恩宠,然后又封了惠帝的五个儿子为王或侯。在这其中夹杂着一些吕氏集团的次要人物封王封侯,例如追封郦侯吕台的父亲吕泽(吕太后的哥哥)为悼武王,鲁元公主的儿子为鲁王,吕种(吕太后的哥哥吕释之之子)为沛侯,吕平(吕太后的姐姐吕长姁之子)为扶柳侯。这些不过是一些试探性的举动,用意在于刺探刘氏集团和朝中大臣们的倾向。恐怕吕太后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番举措后,朝中大臣们竟然十分乖巧地上书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自然乐意之至。随即吕太后又立吕释之之子吕禄为胡陵侯。
真正对吕后的举动持敌对态度的恐怕就只有刘氏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了,而朝中大臣们十分聪明地认清了形势,倒向了吕太后一边。这并不是朝中大臣们对吕太后的唯一一次迎合,后来这些人连吕太后擅自废除少帝这样的惊天大事也置若罔闻。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呢?为刘氏集团卖命不仅不能获得好处,反而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对于这一点,朝中大臣们看得很清楚。我们上一篇讲到的沙丘之变乃至后来发生的政变都是如此,除了少数朝中大臣坚持立场外,绝大多数大臣都是随风倒的态度和做法。
吕太后废除少帝的事情发生在吕太后四年,那个被抱养的可怜孩子直到这时才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一时冲动之下,恨恨说道:太后怎么可以杀了我的生母而立我为太子?我现在还没有长大,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仇。这个小皇帝还没有了解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一句话就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吕太后既然可以杀你的母亲,也就可以杀你。这种话在自己的心里说也就罢了,也可以长大之后暗地里付诸实行,就是不能现在说出来,说出来就是自寻死路。以吕太后今日之权威,少帝还不是她手里的玩具一般,想要就要,想丢就丢?吕太后听说了少帝的雄心壮志之后,立马就把他幽禁到当年招待戚夫人的地方永巷,对外宣称少帝病重,任何人都不见。随即,吕太后向大臣们公布了自己的决定,她说:少帝久病,神思昏乱,已经不能承担皇帝的责任,应该改立新帝。这么重大的事情,朝中大臣们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一致认为皇太后以黎民百姓和社稷为重,臣等叩首奉诏。五月,吕太后挑了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为刘弘,仍然称为少帝。为免混淆,一般称这个少帝为后少帝,原来的少帝被吕太后幽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