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飞来横祸(2)

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

本章字节:3724字

。x小说。 问题还可以提出很多。王振专权为害只是明代第一次宦官专权,此后的宦官专权还有多次,而且都不逊于王振。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在整个明朝都没有得到解决。


这就是帝国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难以预期的皇帝身上,帝国的文武大臣和民众,乃至国家命运都被动地捆绑在这个皇帝身上。如果这个皇帝雄才大略或者宽厚仁慈,那么帝国说不定还会出现个某某盛世、某某之治什么的。但是如果押在了一个糊涂、荒唐、暴虐的皇帝身上,那么整个帝国都会成为押宝行为的牺牲品。谁应该为这种悲剧负责呢?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辩解之词,但是每个人都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都为这场悲剧的发展推波助澜过。所以这种悲剧既是这些权力场中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悲哀。


王振是个有抱负的人。但是他的抱负是获取荣华富贵,而不是造福苍生。如果要对王振讲什么国家利益和忠贞大义,肯定是对牛弹琴。从王振进宫到他得势后的所作所为,我们都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王振的心里,压根就没有什么正义道德观念。他所考虑的,能够让他动心的,是权势,是出人头地,是一呼百应,是所有人见到他都毕恭毕敬。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没有什么不能做和不敢做的。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是否有违道德,是否会损害国家利益,是否会导致朝纲败坏,百姓困苦,只要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要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威,从来就不是王振所关心的。


一个非常突出的事例是王振暗中勾结敌国瓦剌,进行走私活动。他唆使党羽、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每年私造箭镞数千瓮送给瓦剌,瓦剌则还赠良马作为报答。这可不是两国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当时瓦剌是明朝的大敌,王振这种行为属于不折不扣的汉奸卖国行为。


自从被徐达等人撵出大都后,蒙古人一直阴魂不散地缠着大明朝,虽然朱元璋和朱棣或派大将出征,或是亲自出征,而且差不多每次都打得蒙古人抱头鼠窜,但要将蒙古人斩草除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蒙古退出中原返回大漠后不久就分成了三大部: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正统初年,瓦剌部强盛起来,其首领脱欢统一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拥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欢为可汗,自称丞相。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更是精明能干,自称太师淮王,不仅征服了北方蒙古各部,又西征哈密,控制西域要道,东破兀良哈三卫,侵扰辽东,威胁朝鲜,日渐跋扈,成为北方严重的边患。野心勃勃的也先一心想要报仇雪耻,恢复大元江山,于是烽火屡举,边衅不断。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朝贡贸易中,大明王朝本着花钱买名声的策略,对前来朝贡的人员厚赍赏赐,大做赔本生意。有些国家便瞄上了这条生财之道,动不动带上点土特产什么的就来了,而且一年之中往往来好几次。其中比较积极的有琉球、高丽、安南等,完全把大明王朝当成了下蛋的老母鸡,动不动就跑过来捡鸡蛋。搞得明政府不胜其烦,最后不得不宣布每个国家朝贡的时间限制和人数限制。


蒙古人也很看好这条生财之道,他们的策略是增加朝贡人数,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后来的一两千人。这么多人,足够进行一次小规模战役了。明政府不肯当这个冤大头,多次劝告蒙古方面缩减朝贡人数,也先都当了耳旁风,全没当一回事。


这样下去,迟早会生出事端来。果然事端就出在正统十四年。


这一年,也先派出两千人的使团携带马匹进贡,却宣称是三千人,企图冒领朝廷的赏赐。此外,这些马匹是作为聘礼而来的。之所以出现聘礼一事,是因为先前出使瓦剌的使者有一次估计喝醉了,竟迷迷糊糊地擅自答应了也先提出的通婚请求。这种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次瓦剌的使者这次便将通婚一事提了出来。结果,不仅婚没有结成,连自己带来的马也被明政府来了个跳楼吐血大砍价,只给了要价的五分之一。


也先恼羞成怒。当年七月,也先发兵四路,分别进攻辽东、甘肃、大同和宣府。大同守军出战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边报传来,王振坐不住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少得了自己呢?他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希望用军功给自己的权势增加一颗砝码。在他看来,这么多年来,明军在对蒙古的战争中几乎从来没有输过,每次蒙古人都被撵着像兔子一样漫山遍野地跑,要打败小小的也先,自然也是手到擒来。我们已经说过,像王振这种人,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他的自信狂妄来源于他的愚昧无知,如果他见过真正的战争,成千上万人刀剑相斫,性命相搏,他肯定就不会这么热情主动地要求陪英宗亲征了(其实是英宗陪他亲征),他肯定情愿安安稳稳地在北京当他的人上人,打死他都不会去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