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 棋逢对手(3)

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

本章字节:3908字


这是一次豪赌,一把定输赢。但朱棣本来就是一个冒险家,否则他也不会起兵造反了。三年以来的小打小闹已经让朱棣烦透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朱棣决定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频年用兵,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建文四年正月,燕兵由馆陶(今属河北)渡过黄河,一路上攻汶上(今属山东),破沛县,越徐州。平安率兵四万随后追击,在淝河中伏。平安虽败,不负名将称号,中伏后竟然还能指挥士兵将朱棣的猛将王真团团围困,迫使王真自杀。连朱棣也差点被平安擒获,王几为安槊所及,番骑王骐跃入阵,掖王逸去,难怪朱棣将平安引为生平劲敌。


四月,平安与燕军战于小河,斩其将陈文。徐辉祖也率军前来支援,两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再败。


朱棣改变策略,绕过济南,直奔京师,虽然成功突至安徽境内,还是没有看到成功的希望,反而频遭败绩,连损大将,士气低落,多有悔退之意。直截了当地提议退兵当然不行了,这些将领于是委婉提出移师就粮(休军小河东,就麦观衅)。朱棣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鼓励诸将坚持坚持再坚持。为了挽回败局,他和部下玩了一个花样。我们的国人一向比较谦虚,喜欢从众,遇有紧急情况,一般都不喜欢抢着出头。朱棣深谙此道,他对将领说:想要渡河就粮的人站到左边去吧。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人都争着往左边跑。朱棣恼了,你们想干啥就干啥好了!他也明白手下的将领已经很辛苦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被平安和徐辉祖撵着到处跑,跑得快还好,跑得稍微慢点命就没了。能拿兵器和平安、徐辉祖面对面地交流一下的人有几个呢?荣华富贵虽然重要,总没有自己的命重要。但朱棣想得更深更远一些,现在已经不能回头了,从起兵那一天起就不能回头了,因为退后就相当于认输,而认输就相当于自杀。


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朱棣的坚持是无奈的,却是正确的。困顿之中,转机再次出现。这次转机又是建文帝提供的,建文帝再次做出了类似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的蠢事。


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位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大臣给建文帝提了一个建议,说是什么燕王兵败,很快就要北撤了,南京城这么重要的地方,不能没有人防守。能够提出这么愚蠢或者阴险的建议,这个大臣要么就是天生蠢才要么就是朱棣的奸细。建文帝傻乎乎地竟然采纳了,把徐辉祖和他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真不知道建文帝是怎么想的。既然燕军败了,南京城还用得着重兵防守吗?


看来建文帝的同情心再次泛滥了。他听说朱棣已经败得很惨,而且要北还了(这当然是谣言或谎言),便不想再为难他的叔叔。他大概幻想燕王会感激得痛哭流涕,乖乖退回北平,然后上表自责,前来负荆请罪吧。这其实还是我们在前面说过的毛病仁弱而好名。


朱棣从来都是得势不让人,他可不会这样文绉绉地让来让去。燕军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截断了南军的粮道。驻守在灵璧的总兵何福不得不选择突围,军中约定突围信号是三声炮响。次日,燕军进攻,恰好信号也是三声炮响。南军以为是自己的撤退信号,乱哄哄地抢着出门。一个是进攻,一个是逃跑,两军相遇,败的自然是逃跑一方。灵璧一场混战下来,南军损失惨重,军中文臣宦官一百五十余人,将领三十七人被俘,其中包括平安。


这是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最后一次大战,从此,南军再也没有形成有力的抵抗,已经没有人能阻挡朱棣前进的脚步了。朱棣离南京城里的皇帝宝座只有几步之遥了。这几步朱棣走得潇洒豪迈,意气风发。


随后,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今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江苏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失败就在眼前。建文帝慌了,问计于方孝孺,方孝孺又不是神仙,能起死回生,他提议派人前去谈判,许以割地,以拖延时间,等待援兵。这条计策明摆着不行,只配去骗三岁小孩。朱棣怎么会看不破这样的小把戏呢?他不会给建文帝留下时间等救兵的。


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建文帝这时逃跑还来得及,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方孝孺坚决不同意出逃,非要建文帝固守南京等待援兵。如果守不住怎么办?方孝孺认为很简单,殉国好了。(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十三日燕军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棣开门迎降。南京的二十万守卫大军不战而降。建文帝生死不明。七月一日,燕王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即位诏天下,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


金光闪闪的皇帝宝座,背后却是无数的鲜血和冤魂


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