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本章字节:5854字
4倒行逆施
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一场针对公子扶苏、蒙恬和蒙毅的阴谋随即展开。接到伪诏,扶苏痛痛快快地自杀了,留下了有力无处使的蒙恬和蒙毅。伴随胡亥登基的,是他的兄弟姐妹的惨死和重法苛役。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倒行逆施下,始皇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大秦帝国很快就风雨飘摇,人心思乱,挽救大秦帝国的最后机会就此葬送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手上。
结成联盟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改遗诏。经过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的通力协作,一份截然不同的遗诏很快出炉,内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赵高利用自己保管玉玺的职权,将伪诏变成了形式上合法的诏书,而后由胡亥的门客送往扶苏和蒙恬所在的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
三年前,始皇坑儒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大怒,命扶苏离开咸阳前往上郡蒙恬军中监军。
蒙恬祖上原是齐国人,自蒙骜入秦为秦国效力,到蒙恬时已经是第三代,皆是功勋卓著,战功显赫。蒙恬受命北逐匈奴,夺得河套一带,而后领军修筑长城,驻守北边。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深受始皇重用,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现在我们将双方的实力进行一下对比。胡亥一方,优势在于他们封锁了始皇驾崩的消息,而且可以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玉玺和兵符假传圣旨,而这些伪造的圣旨具有至高无上的效力。李斯多年为相,在朝中的名望无人能及。弱点在于,他们是在说谎,谎言一旦被揭穿,他们立时土崩瓦解。扶苏一方的优势在于扶苏的身份,而且他品行端正,宽厚仁爱,深得民心,蒙恬则手握重兵。弱点在于,他们不知道始皇去世的消息,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且扶苏为人迂腐,厚黑学的造诣太浅。对比之下,双方各有所恃,势均力敌。而始皇驾崩的消息和扶苏的性格就是其中的关键,如果胡亥、赵高和李斯能充分利用这一点,最大限度地借用始皇的名义和权威,那么胡亥一方就赢了。如果扶苏不相信赵高发来的伪诏,要求死也要死个明白,或者率军回咸阳上诉,那么胡亥、赵高、李斯一方必败无疑。
说到底这是一场冒险。对胡亥等人来讲,最坏的一种情况就是扶苏接到遗诏后拒不执行,那么胡亥一方就无计可施,只能等着斧头落在自己脖子上了。他们赌的就是扶苏的性格,赌扶苏是个乖乖听父亲话的好孩子,哪怕父亲让他去死,他也会照办不误。这样的孝心一般人是不会有的。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舜,几次三番谋害他,舜也并没有将自己的脑袋乖乖送到自己的父亲的斧头下。就连圣人孔子也曾说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话,所以胡亥等人的计策相当冒险。
偏偏扶苏就是那种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极度孝顺的好孩子。扶苏接到胡亥送来的诏书,立时大哭,回到内室就要用胡亥赐给他的宝剑自裁。蒙恬见事不妙,及时上前拉住了他,开导他说:始皇陛下如今在外巡游,太子未立,而命令臣下率众三十万戍守边疆,并派公子前来监军,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如今不过来了一个使者,公子你就听命自杀了,谁能保证其中没有阴谋诡计?唯今之计,不若上书始皇,如果始皇真的降旨命我等自杀,那时再死也不迟。
就在两人对话的时候,使者等的不耐烦了,生怕夜长梦多,开始催扶苏抓紧时间上路。扶苏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却听了,说了最后一句话:父皇赐我自尽,还上书请示什么呢?就此伏剑自杀。
一份诏书,一把宝剑,一个使者,简简单单的组合,胡亥等人政变的最大障碍就这样消灭了,简单得令人吃惊,扶苏会这么听话也令人吃惊。
扶苏品质高洁,绝对算得上是三好青年,却连背父不孝这样一点委屈和挫折都忍受不了,根本不适合做一个掌管天下的皇帝,也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领导人,更说不上优秀了。秦亡于胡亥,亡于始皇,其实也亡于扶苏。扶苏的听话就是错,他的仁弱就是罪。扶苏死后,蒙恬孤立无援,即便起兵也师出无名,不得已束手就擒。将大秦帝国拱手让与胡亥、赵高这些暴君奸臣的,就是自负仁孝、敦厚爱人的扶苏。扶苏不顾自己的责任,弃子民而慕虚名,舍本而求末,实乃大秦帝国的罪人。
始皇一代枭雄,选定的继承人却是这般模样。始皇泉下如果有知,看到扶苏这么听自己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无独有偶,摘书之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建文帝也是一副菩萨心肠,竟然下令士兵在战场上不准伤害起兵夺位的叔叔朱棣,结果朱棣靠着这道护身符逃过了数次危难,四年后将菩萨心肠的建文帝从皇帝宝座上撵了下来。
扶苏死后,蒙恬失去了依托,无法号召士卒起兵,手中空有三十万大军,无力回天。蒙恬不愿就这样冤死,只好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束手就擒,被软禁在上郡阳周县。胡亥派李斯手下舍人出任护军都尉,代替扶苏监军。一代名将,没有死于战场,最后却死于政治阴谋,真是可惜。
从发出诏书至接到使者的回报这段时间,李斯、赵高和胡亥不敢马上回咸阳,用辒凉车密载始皇遗尸绕行上郡,意在威慑扶苏和蒙恬。始皇驾崩的时候正巧是暑天,遗体很快就腐烂发臭,于是胡亥等人下令买来一石鲍鱼放在车上,以掩盖尸体的臭味。
当时技术条件落后,又兼出行在外,事发仓促,要将始皇的遗体保存完好确实不易。不过,在尸车上加载一石鲍鱼,来个以臭治臭,实在是掩耳盗铃的拙劣举动。只要稍有脑子的人就会想到,始皇如果身体安好,又怎么会容许自己的车上有如此臭味,更不会命人买来一石鲍鱼来个臭上加臭。想到归想到,敢不敢说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此隐秘之事,知道得越多便越是危险,这些大臣乐得视而不见。如此蹩脚的鲍鱼计能够得逞,全应归功于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特有心态。
接到扶苏自杀的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大喜,立马赶回咸阳,为始皇发丧,葬始皇于骊山,胡亥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称二世皇帝。赵高高升为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李斯得保丞相职位不失,皆大欢喜。整个政变过程里,除了胡亥、赵高、李斯、扶苏、蒙恬、蒙毅这几个人,朝中其他大臣根本没有意见和举动,乖乖地接受了现实。这也是君主集权制的悲哀,为人臣者完全丧失了个人的政治主动性和责任感,沦为只知听从命令的奴隶。
至此,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密谋的政变成功。
每一次政变都不免伴随着流血和痛苦。扶苏死后,尚有蒙恬、蒙毅两兄弟需要处置。如何处置蒙恬、蒙毅,胡亥与赵高产生了分歧。胡亥与蒙恬、蒙毅并无仇怨。扶苏自杀后,胡亥便有意释放蒙恬。赵高惟恐蒙恬、蒙毅东山再起,必欲除之而后快,施展他的拿手好戏,抓住胡亥最忌讳的继承人问题,在胡亥面前百般诋毁蒙毅,他是这样对胡亥说的:我听说先帝早就想要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则说不可。蒙毅明知陛下您贤明而横加阻拦,这是对您的不忠。依我之见,不如诛之。胡亥虽没有依赵高的意思去办,却颇为心动,下令将原本外出为始皇祈福祭祀的蒙毅囚禁于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