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宪群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9
|本章字节:12406字
约会制度。在司、县的管辖范围内,除民户外,往往还居住着盐灶户、军户、站户、投下户等诸色户计。各种户都有本系统的管理机构,司、县衙门管辖的主要对象是民户,对其他人户只有部分的管辖权,有的甚至完全不能过问。当不同户计的人户发生纠纷时,民户以外的各色人户依仗自己不属地方行政机构管辖,往往逃避审讯。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规定:“投下并诸色户计,遇有刑名词讼,从本处达鲁花赤、管民官约会本管官断遣。如约会不至,就便断遣。”《元典章》卷五十三《刑部卷十五·诉讼·约会》“诸色户计词讼约会”条。后来进一步扩大了司、县衙门对诸色户计的司法权,约会审讯的范围仅限于“斗殴、争驱良、婚姻、家财、债负等”,而且“三遍约会不来阿,管民官就便依体例归断者”《元典章》卷五十三《刑部卷十五·诉讼·约会》“投下词讼约会”条。
约会制度既保留了投下机构与其他诸色人户管理机构的一定司法权,又保证了地方司法权的集中统一。
会审制度。对重大案件的审理,元朝政府常常任命中央各机构的官员,分赴各地,与地方官如行省、行台、宣慰司、廉访司等部门官员会审决囚。后来逐渐固定为“五府会审”制度。五府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大宗正府、刑部,按规定,五府选派官员,每三年一次到各地会审要案、疑案、冤案。以上参见陈高华《元朝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见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三、元朝对军事、经济腐败的防治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防治军官非法敛财、役使军人,御史台制定了有关禁令,包括:军官除规定的勤务兵外,不得额外多占,不许役使勤务兵为自家从事修造、运输、经商等活动;不得私下向军人索要钱物,不得借生辰、送行、洗风接尘、婚礼等名义收受财礼、接受吃请;不得克扣下级军官、胥吏的俸禄;不得差占屯田军人及官牛官车耕种自家田地,运输私物。参见《元典章》卷三十四《兵部卷一·军役·军官》“禁军官齐敛钱物”条。至元三十一年六月,成宗即位后不久,枢密院会同御史台制定了整治军官违法乱纪的条令:今后签补军人,由各行枢密院根据征兵数、距离远近,选差清廉精干军官赴各地签补。如果依旧不用心办理,只顾向军户索要钱物、债务,非法接受军户状子、审理案子,令各道廉访司监查,军户奥鲁官(专管军人家属)监督,报告枢密院依法治罪。奥鲁官监督不力,知而不举者同罪。参见《元典章》卷三十四《兵部卷一·军役·军官》“禁起军官骚扰”条。对军官放债取息,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诏令:“管军官吏放债,照依通例取息,岁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如有取利无度,番息作本,以致军户损乏者,追息回主,仍与治罪。”《元典章》卷二十七《户部卷十三·钱债·私债》“军官不得放债”条。仁宗即位后颁布《拯治军官军人条画》,针对签补军人中放富差贫、骚扰军户的弊端,提出“今后起补似此军人(按:指逃亡事故军人),明白开申各各军人花名籍贯,内则枢密院,外则行省,差廉干官员,与路府州县、奥鲁正官一同起遣。若有重役贫乏军人,磨勘是实,连衔具呈枢密院定夺存恤。如有受贿作弊者,依条断罪”《元典章》卷三十四《兵部卷一·军役·正军》“拯治军官军人条画”条。。
军官违规犯法依民官例处罚。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诏令军官受赃与民官同例处罚,“依着十三个体例里断罪”,即据“赃罪十三等”量刑,予以降职或罢黜;军官受命而托故不及时赴任、办完差事不及时回禀,准民官例处罚。参见《元史》卷二十《成宗本纪三》大德五年七月、十月,《元典章》卷四十六《刑部卷八·诸赃一·取受》“军官取受例”条。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规定“各处奥鲁官与征取起发(按:军人盘缠)军官,妄作事故,欺诈盗用钞数,合将当该正官、首领官吏,取问明白,验赃依《十二章》枉法例论罪”《元典章》卷四十六《刑部卷八·诸赃一·以枉法论》“减征事故起发盘缠”条。。
经济审计。各级监察官负有经济审计职责。此外,中央及地方各级行政、经济管理部门普遍设置有类似审计的官员,通称“照磨”或“管勾”。如中书省置照磨一员,“掌磨勘左右司钱谷出纳、营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户部置都提举万亿宝源库等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一人,掌磨勘(按:检查审核之谓)四库钱帛出纳。将作院置照磨管勾一员,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置照磨、管勾各一员,掌磨勘本院、本府手工业原料和成品的出纳。行省置照磨所。户部、工部置司计、司程官各四人,负责钱粮和工程项目的审计。俱见《元史·百官志》。司计、司程官置于至元二十八年五月,见《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此外还不定期派遣官员“理算”,即审核行省、路府、茶、盐转运司、财赋府等部门的钱粮出纳。参见《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至元十九年五月,卷十三《世祖本纪十》至元二十一年闰五月。桑哥当政时期,尚书省还曾置征理司,专门负责钩考(即审查)、追缴钱谷事;派遣省、院、台官“理算”江淮、江西、福建、四川、甘肃、安西六省钱谷。参见《元史》卷十五《世祖本纪十二》至元二十五年九月、十月,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至元二十八年二月。元朝“考计财赋,自有常制;催办给授,各有等务”,如规定“诸钱粮等物,户部立式,其使诸处每季一报到部,委官检较。但有不应,随即追理。年终通行照算”,“各处置立文簿,编写收支体例,常加检举。另置收办乡贡出产、官房、田土、牛马、租课等系官之物文簿,仍呈行省照验”。《元典章》卷二十一《户部卷七·钱粮·支》“考计收支钱物”条、“至元新格”条。
仓库出纳法。《至元新格》规定:1“诸出纳之法,须仓库官面视称量检数,自提举、监支纳以下、攒典合干人以上,皆得互相觉察。有盗诈违法者,陈首到官,量事理赏。其有侵盗钱粮,并滥伪之物,若犯人逃亡,及虽在无财可追者,并勒同界官典、司库、司仓人等一体均赔(按:原文误作‘陪’)。”2“诸支纳钱粮、一切官物,勘合(按:指收支证明)已到仓库,应纳者经十日不纳,应支者经一月不支,并须申报元发勘合官司,随即理会。其物已到仓库,未得勘合者,亦如之。”3“诸路收受差发(按:即科差,包括丝料、包银),自开库日为始,本路正官一员轮番检察,并要两平收受,随时出给官府(按:原误作‘户’)朱钞,无使刁蹬停留人难。诸州置库去处并同。”4“诸仓收受米粮,并要干圆洁净。当该上司各取其样,验同封记,一付本仓收掌,一于当司存留,仍须正官时至检校。其收支但与元样不同,随即究治。”5“诸仓库钱物,监临官吏取借侵使者,以盗论;与者,其罪同。若物不到官(按:原误作‘宫’)而虚给朱钞者,亦如之。仍于仓库门首出榜,常川禁治。”6“诸仓库赤历单状(按:指出纳记录),当该上司月一查照。但开附不明,收支有差,随事究问。”7“诸仓库官新旧交代,在都,本管上司委官监视;在外,各路正官监视;沿河仓分,漕运司官监视。凡应干收支文凭,合有见在官物,皆须照算,交点明白,别无短少、滥伪之数,旧官具数关发,新官验数收管。仍须同署,申报合属上司照会。既给交关之后,若有短少、滥伪之物,并于新官名下追理。”《元典章》卷二十一《户部卷七·仓库》“至元新格”条。
仓库官吏盗赃法。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颁布,主要内容是:1“仓库官吏人等盗所主守钱粮,一贯以下决三十七,至十贯杖六十七,每二十贯加一等,一百二十贯徒一年,每三十贯加半年,二百四十贯徒三年,三百贯处死。计赃以至元钞为则。”2“诸仓库官知库子、攒典、斗脚人等侵盗移易官物,匿不举发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减犯人罪四等。”3“诸仓库大小官吏人等,皆得互相觉察。其有侵盗钱粮,即将犯人财产拘检见数,准折追理。若犯人逃亡及无可追者,并勒同界官典人等立限均赔。”《元典章》卷四十七《刑部卷九·诸赃二·侵盗》“侵盗钱粮罪例”条。
官营手工业部门管理条例。《至元新格》规定:1“诸营造,皆须视其时月,计其工程,日验月考,毋使有废。……其监造官仍须置簿常切拘检,当该上司时至点校,不致虚延月日,久占夫工。”2“诸造作物料,须选信实、通晓造作人员审较相应,方许申索。当该官司体覆(按:审核)者,亦如之。有冒破不实,计其多少为罪;已入己者,验数追偿。”3“诸造作官物,工毕之日,其元给物料,虽经覆实而但有所余者,须限十日呈解纳官。限外不纳者,从隐盗官钱法科。”4“诸局分造作,局官每日躬亲遍历巡视,工部每月委官点检,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5“诸造作支破钱物,工毕之日,其亲临总司即须拘集当该官吏,一一照算完备,本司检勘无差,合除破者,依例开申除破,合还官者,从实解纳还官,毋使隔越岁时,致难理算。”《元典章》卷五十八《工部卷一·造作一·段匹》“至元新格”条。
第三节辽金元朝的监察制度
一、监察机构
辽朝官分南、北,监察机构亦分属南、北面官系统,即御史台(别称南枢密院中丞司)、北枢密院中丞司。御史台置于太宗时,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北枢密院中丞司设置稍晚,置左中丞、右中丞、知中丞司事、同知中丞司事,为长贰官。后来有亲王任过总领(北、南枢密院)中丞司事,点检北、南枢密院中丞司事。辽兴宗重熙二十年(1051年)十一月,“罢中丞记录职官过犯,令承旨总之”《辽史》卷二十《兴宗本纪三》重熙二十年十一月。卷四十五《百官志一》。。承旨即枢密院都承旨,以之总领纠察事务,似乎只是一时的。
金朝的御史台始置于太宗或熙宗时期,健全于海陵王的“正隆官制”。置御史大夫(从二品,与尚书省参知政事同品)、御史中丞(从三品,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各一员,侍御史(从五品)、治书侍御史(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正七品)各二员,监察御史(正七品)十二员,此外有典事、检法、狱丞等官及吏员若干人。负责规谏讽喻的谏院置左、右谏议大夫(正四品),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员。金朝常常台谏并称,它们共同构成中央的监察机构。金章宗即位后,设置九个提刑司(后改称按察司)分路监察,“专纠察黜陟,当时号为外台”《金史》卷九十八《完颜匡传》。。提刑司(按察司)置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判官、知事、知法等官员。御史大夫多由女真贵族担任,其他官员则以女真、汉人参用。各级监察官多任用进士,章宗时有人提出:“监察乃清要之职,流品自异,俱宜一体纯用进士。”《金史》卷七十三《完颜守贞传》。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世宗时的吏部尚书梁肃上疏建议:“台官自大夫至监察(御史),谏官自大夫至拾遗,陛下宜亲择,不可委之宰相,恐树私恩,塞言路也。”
《金史》卷八十九《梁肃传》。世宗采纳其说。原来用人权在宰相,后来由皇帝任命重要官员,一般的官吏则“台官得自辟举”《金史》卷五十四《选举志四》。。
元朝监察机构的设置始于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立御史台,次年“立四道按察司”《元史》卷六《世祖本纪三》至元五年七月、六年正月。以下关于元朝监察制度的论述,参见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第七章,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第二章。。统一全国后,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御史台之下,置江南、陕西两处行御史台(原来先后设置了江南、河西、云南三处行台,后撤销河西行台,迁云南行台于陕西),御史台(中台、内台)、行台(外台)分领全国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御史台置御史大夫(从一品,至元二十一年升,品同中书省平章政事、枢密院之长知院,仅次于正一品的左、右丞相)、御史中丞(正二品,大德十一年升,品同中书左、右丞、同知枢密院)、侍御史(从二品,大德十一年升,品同中书参政、枢密副使)、治书侍御史(正三品,大德十一年升,品同六部尚书)各二员。御史台下属机构有二:一是殿中司,置殿中侍御史(正四品)二员;一是察院,置监察御史三十二员(正七品)。御史台直辖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等内八道。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集庆路,今南京市),统江东、江西、浙东、浙西等十道;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治京兆(奉元路,今西安市),统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外台设官品秩同内台,也置察院,惟官吏员额不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每道廉访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各二员,佥事(正五品)四员。以上正官(长、贰官)之外,内外台、廉访司都有数量不等的首领官(幕职、幕官)和吏员。
元朝不设谏院,御史台职兼谏议,故有台谏之称。“今朝廷不设谏官,御史职当言路,即谏官也”《元史》卷一百七十六《李元礼传》。。元朝内台外台、廉访司的长官主要由蒙古、色目贵族、功臣的后裔担任,而且多出身怯薛;贰官以下,参用汉人,而南人入选的机会则微乎其微。出身怯薛的监察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而各投下主也有权保用监察御史。其他的监察官吏,主要是由御史台选用的。起初,监察官是从省选常调官内选用的,后来,“御史台用人止于本台举用人内互相调转。其肃政廉访司官、监察御史、首领官任满解由,台呈到省,或有不即迁转者,所以省、台之选,自分为二”《宪台通纪》“整治事理”条;《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九》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年,诏令风宪之选依旧归御史台。可见,十九年以后御史台独选台察官的做法有过改变。见《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至元二十七年三月。《元史》卷十九《成宗本纪二》,大德元年四月,省、台臣合奏:“乞依旧制,御史台不立选,其用人则于常调官选之……经省、台同选者,听御史台自调。”制曰:“可。”。
至元十九年(1282年),在御史中丞崔彧的建议下,监察御史归由本台选任。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整治台纲,规定监察官仍由省、台通选,但并未改变省、台各为一选的大趋势。大德十一年(1307年),御史台臣奏称“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得自选官,具有成宪”《元史》卷二十二《武宗本纪一》大德十一年八月。。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正月,御史台奏称,风宪官“难同有司选法,理算月日,给由铨注”,获准“今后若公事上不肯向前,风宪里不宜入来的,将他们的脚色呈与省家迁叙;肯向前行的,俺风宪里升用”《宪台通纪》“选用风宪官员”(至治二年条)。。进一步明确了省、台分选的原则。监察御史、各道廉访司官“结罪荐举”可任风宪官者,若保举不实或被保人任内违法乱纪,要连坐保举人。参见《南台备要》“保举官员蒙古色目汉人相参覆察”条。御史台、行台官有权黜退违法乱纪的监察御史。参见《宪台通纪》“风宪官矜束吏属”条。御史台或行御史台监察御史负责考核、监督廉访司官员,考察结果上报御史台,以备考绩黜陟。本司吏员违法乱纪,廉访使就便断决参见《宪台通纪》“廉访分司出巡日期”、“审理罪囚定例”、“行台体察等例”、“风宪官钤束吏属”条。。监察官员犯赃,比其他官府的官员加一等治罪,不因自首而免罪,不因大赦而赦,一律除名不用。重者籍没家产,流放远地。参见《宪台通纪》“台察咨禀等事”、“台察官吏犯赃加重”、“作新风宪”(天历元年)条;[元]唐惟明《宪台通纪续集》“赃污风宪”条,《宪台通纪(外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