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民国五年(1916)四月十八日至七月廿一日(1)

作者:胡适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9:24

|

本章字节:17812字

一、试译林肯演说中的半句


(四月十八日)


赵宣仲(元任)寄书问林肯《盖梯司堡(geysburg)演说》中之“hegovernmenofhepeople,byhepeople,forhepeople”一语当如何译法。此语梁任公尝以为不可迻译。今姑试为之:


此吾民所自有,所自操,所自为之政府。


然殊未能得原语之神情也。又译:


此主于民,出于民,而又为民之政府。


则三段不同文法矣。不如用反身动词(reflexiveverb)之为佳也。


二、《沁园春》誓诗


(四月十八夜第四次改稿)


重写定前所作词,此第四次稿也。


沁园春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与诗誓之。看花飞叶落,无非乘化,西风残照,正不须悲。无病而呻,壮夫所耻,何必与天为笑啼?生斯世,要鞭笞天地,供我躯驰。


文章贵有神思。到琢句雕辞意已卑。更文不师韩,诗休学杜,但求似我,何效人为?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从今后,倘傍人门户,不是男儿。


三、作文不讲文法之害


(四月十九日)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朱注引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邢昺疏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此两说皆未能满意。盖原文本不明白。“其言”是谁之言?“之”,又指何物?指“言”耶?抑指“行”耶?“从”字又无主词。谁从之耶?依周说,则“言”从之也。依邢说,则“行”从之也。


此章可得以下诸说:


(一)〔君子〕先行其言,而后〔言〕之。


(二)〔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以行〕从之。


(三)〔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人〕从之。


(四)先行〔君子之〕言,而后从之。(此“行”字、“从”字皆命令法。)


英文译本:


marshman译本:“hepuswordsinodeedsfirs,andsorswhahesaysohedeeds”


此又为一说,略同周说(一)而稍异:


(五)〔君子〕先行其言,而后〔顾行而言〕。


legge译本:“whahefirssays,asaresulofexperience,heaferwardsfollowsup”


《华英四书》:“heacsbeforehespeaks,andaferwardsspeaksaccordingohisacions”


作文不讲文法之害如此。


此例甚多,不可胜举。更举一二:


(一)“学而时习之”。“之”字何指?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字又何指?


(三)“父母唯其疾之忧”。“其疾”是谁的病?


(四)“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违的什么?


昨日有名wdgaes者演说,引“先行其言”一节,以示孔子与近世“致用主义”相同。其所引,盖marshman所译。余以此章本无定论,未足为据。偶有所感,连类记此。


四、论文字符号杂记四则


(四月廿三夜)


一、闽清林和民君(有任)读余《文字符号论》(《科学》二年一号),移书谓“吾国无间接引语”。此亦不然。今试举数例:


(一)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二)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三)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以上在引号内之诸语,皆间接引语也。


二、林君又言吾所用线号(例如胡适)有不便处。如书写时,或排印时,一行已尽,而一名未完,势不得不分作两行,如:


不知者,或误以(甲)例亚里士多德为二名,而(丁)例仪秦为一名。此言甚是。吾意此后当于一名截断分行之处加一短线,以示其为一名。如下例:


以(己)与(丙)比较而观,则其相异之处可见矣。


三、吾前作赏鉴号,采用旧时连圈之法,至今思之,似不甚妥。连圈有二病:


(一)易与断句之圈相混;


(二)甚费力。


今拟以下诸说,而未能自决也。


(一)废赏鉴号而不用。


(二)或与提要号()同用一种符号。


(三)或用双线法()。例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四、上所记“间接引语”,意有未尽,更记之。


例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例二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此皆直接引语也。所用“客”字、“君”字,皆对称代名(secondpersonpronoun,用日本人译名)也。


例三儿女……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此间接称引也。所用“我”字是自称代名(firspersonpronoun)。若改“我”为“客”,则直接引语矣。


例四林君寄余书曰:“君所作‘文字符号论’有不妥处。”


此直接引语也。今易为间接:


例五林君寄余书,谓余所作“文字符号论”有不妥处。


此亦易对称代名为自称代名也。


五、《沁园春》誓诗


(四月廿六日第五次改稿)


重写定《沁园春》词: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与诗誓之。任花飞叶落,何关人事?莺娇草软,不为卿迟。无病而呻,壮夫所耻,何必与天为笑啼!吾狂甚,颇肠非易断,泪不轻垂。


文章贵有神思。到琢句雕辞意已卑。要不师汉魏,不师唐宋,但求似我,何效人为?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此意寻常当告谁?从今后,待刬除臭腐,还我神奇。


〔附记〕此词修改最多,前后约有十次。但后来回头看看,还是原稿最好,所以《尝试集》里用的是最初的原稿。


廿三,五,七日


六、读萧山来裕恂之《汉文典》


(四月三十日)


古代文明所以有毁灭之虞者,以其影响所被之疆域甚小,故一遭摧折,即绝灭无存。其有存者,幸也。今日之文明,则除地球毁灭外更无此虞矣。古代克里特(cree,地中海东部一岛国)之文明至今始有人发现之。希腊之科学,吾国古代之科学,今皆成绝学,亦以此也。


偶与友人弗李格曼女士(ffliegelman)谈及此,遂志之。弗女士治社会学,人类学甚精。


八、谈活文学


适每谓吾国“活文学”仅有宋人语录,元人杂剧院本,章回,及元以来之剧本,而已。吾辈有志文学者,当从此处下手。今记活文学之样本数则于下:


、词


(一)


云一,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


南唐李后主:《长相思》


(二)


独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终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苏东坡:《点绛唇》


(三)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黄庭坚:《望江东》


(四)


有得许多泪,更闲却许多鸳被;枕头儿放处都不是。旧家时,怎生睡?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


辛稼轩:《寻芳草》(五)


谁伴明窗独坐?我和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向镐〔子〕:《如梦令》


(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


(七)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别离情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眼乱花狂絮。直恐好春光,尽随伊归去。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初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柳耆卿:《昼夜乐》


二、曲


(一)《琵琶记·描容》


(三仙桥)


一从公婆死后,


要相逢,不能够,


除非是梦里暂时略聚首。


若要描,描不就,


教我未写先泪流。


写,写不出他苦心头。


描,描不出他饥症候。


画,画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


我只画得他发飕飕,


和那衣衫敝垢。


我若画做好容颜,


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跋〕适忆少时会见李笠翁(渔)所改此句,似更胜原作,今不复记忆之矣。然此曲之为《琵琶记》第一佳构,则早有定论,不容疑也。


(二)《孳海记·思凡》


(山坡羊)


小尼姑年方二八,


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


每日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


见几个子弟们游戏在山门下。


他把眼儿瞧着咱,


咱把眼儿觑着他。


他与咱,咱共他,


两下里多牵挂。


冤家,


怎能够成就了姻缘,


就死在阎王殿前,


由他把碓来,锯来解,


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


由他!


则见那活人受罪,


那曾见死鬼带枷?


由他!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


〔跋〕此中亦大有妙理。司马君实曰:“不知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烧舂磨,且无所施。”朱子《小学》取之。


(哭皇天)


又只见那两旁罗汉塑得来有些傻角。


一个儿抱膝舒怀,


口儿里念着我。


一个儿手托香腮,


心儿里想着我。


一个儿眼倦开,


朦胧的觑着我。


惟有布袋罗汉笑呵呵。


他笑我时光挫,


光阴过,


有谁人,有谁人,


肯娶我这年老婆婆?


降龙的恼着我,


伏虎的恨着我,


那长眉大仙愁着我,


说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


……


(风吹荷叶煞)


把袈裟扯破,


埋了藏经,


弃了木鱼,


丢了铙钹。


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


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


夜深沉,独自卧。


起来时,独自坐。


有谁人孤凄似我?


似这等,削发缘何?


恨只恨说谎的僧和俗。


那里有天下园林树木佛?


那里有枝枝叶叶光明佛?


那里有江湖两岸流沙佛?


那里有八万四千弥陀佛?


从今去,


把钟楼佛殿远离却,


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


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


一心不愿成佛,


不念弥陀,


般若波罗。


〔跋〕末一段文妙,思想亦妙。


吾抄此曲,非徒以其思想足取,亦以其畅快淋漓,自由如意,为文学中有数文字耳。


即以思想而论,此亦一种革命文字也。作者盖有见于佛教僧尼之制之不近人情,故作此剧,以攻击之。亦可谓“问题戏剧”(problempy)之一也。


在西方文学中,如卜朗吟之“fralippolippi”命意与此相似。然卜氏之作,穆然远上,不可及矣。


(三)《长生殿》弹词


(《九转货郎儿》[六转])


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


不提防,扑通通,渔阳战鼓。


刬地里,荒荒急急,纷纷乱乱,奏边书。


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


早则是,惊惊恐恐,仓仓卒卒,


挨挨挤挤,抢抢攘攘,


出延秋西路。


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


又则见,密密匝匝的兵,


重重叠叠的卒,


闹闹炒炒,轰轰划划,四下喧呼。


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


霎时间,画就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下阙)


五月廿九日记


九、“反”与“切”之别


(五月十八日)


反切之别。常人每不能辨之。


《韵会》(《康熙字典》引):“一音展转相呼谓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谓一韵之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


《康熙字典》有切而无反。其卷首释例曰:断韵分音为之切,音声相和为之韵。能析诸字名派,所谓‘论韵母之横竖,辨九音之清浊。呼开合之正副,分四声之平仄’,故名‘字母切韵’。切字之法,如箭射标。切脚二字,上字为标,下字为箭。……中者便是。”


赵宣仲(元任)作文论chinesephoics(《月报》六卷七号),以例明之:


选(斯远切)藓(斯掩切)老(沦岛切)谈(提兰切)


其说甚明,故记之。


古人多不分反与切。胡三省注《通鉴》“惓,逵员翻”。此实切也。又如:


复(扶又翻)趋(七喻翻)伎(渠绮翻)


皆宣仲所谓切也。


一〇、记“的”字之来源:“之者”二字之古音


(五月廿五日)


吾尝研究“的”字之文法(《季报》三年三号),知此字今用以代文言之“之”字、“者”字(此外用法尚多)。凡“之”字、“者”字之种种用法,多可以“的”字代之。因念此诸字变化沿革,或由于声韵的变迁,倘能求其历史的关系,则今之俗字,或竟为最古之字亦未可知。而吾人所谓俗者,不过一种无根据之恶感,蔽于积俗,而不知其非耳。(《月报》十一卷八号)


此诸字之关系沿革,大略如下:


赵宣仲曰:“‘之’字古盖读如今‘的’字。凡知、彻、澄三纽之字,原为舌上的端、透、定(cerebral’&d)。其后此一类之音,变为照、穿、床(正齿),于是重复兴焉。”


宣仲之言是也。“者”字之沿革略同此。“者”字古盖读如“堵”,后始变而为“煮”,后乃转为“者”耳。秦始皇《琅玡台刻石》曰: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索隐音户)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音堵)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音姥)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又《诗·采绿》:


其钓维何?维鲂及。


维鲂及,薄言观“者”。(《韩诗》作)


又《楚辞·九歌》:


搴汀州之杜若,


将以遗乎远“者”。(朱注:者叶音渚,又音)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皆可证古“者”之读“堵”也。观合“者”以成声之字,如都,阇,堵,,睹,屠诸字,又可见“者”字本端、透、定纽也。


“之”字古音为“的”(或低),亦可于“诸”字见之。“诸”字乃“之乎”二字或“之於”二字快读合成之音。“诸”字古盖音“都”(例同上),其切音之式为之乎为


之乎低乎诸u


之於低于诸


当文言之“者”变为“止野切”之后,口语之“者”犹作“堵”声,后变而为“朵”声。缪袭“挽歌”云:


形容稍消歇,齿发行当堕。


自古皆有然,谁能离此“者”?


晋时“的”字在江左犹作“堵”声。《晋书·王衍传》曰:


衍口未尝言钱字。妇令婢以钱绕床下,不得行。衍晨起,呼婢曰:“举却‘阿堵’中物!”


“阿堵”犹今言“这个”也(《康熙字典》)。后“阿堵”变成“兀的”。“兀的”北音与“阿堵”相近。而“堵”变为“的”之沿革可见也。


宋时“的”字尚读上声,为“底”。如罗仲素曰: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古只有“底”字。底止之底,亦音底。其指音乃后来之变音也。


“之”字作动字用者,古亦音低。如“宋牼将之楚”“若魂则无不之也”是也。亦作底,如《诗》“靡所底止”,今人言“抵某处”,即此字也。


“之”字作介字用者同此。如《诗》“之死矢靡他”与《汉书·礼乐志》“抵冬降霜”同一来原。今人言“抵死不肯招”是也。


一一、元任论音与反切


(五月廿五日)


赵宣仲言,中文之音凡有五部分:


一曰母(iniial),


二曰介(medial,ifany),


三曰韵(vowelproper),


四曰韵尾(finalconsonan,ifany),


宣仲不为韵尾立名,统名之曰韵,余为造此名,省曰尾。


五曰声(heoneofhevowel),


如“梁”字(liang):


l为母,


i或y为介,


a为韵,


ng为韵尾,


其声为下平也。


宣仲谓反切法之大病,在于不能为精密的解剖。如:


选斯远切(suen)


藓斯掩切(sien)


两音之异在于音介之不同:一为u,一为i(或为y)也。其他四事:母同(s),韵同(e),尾同(n),声同(上)。


此种分析,非有字母,不能为功也。


一二、美国诗人lowell之名句


一失足成千古恨


onceoeverymanandnaioncomes


hemomenodecide,


inhesrifeofruhwihfalsehood,


forhegoodorevilside


jamesrusselllowell(hepresencrisis)


〔中译〕世人和国家往往面临这样的时刻,


在真理和谬误的冲突中,


进行善恶之抉择。


j·r·劳威尔:《此刻之危机》


一三、死矣袁世凯


(六月七日)


袁世凯死于昨日。此间华人,真有手舞足蹈之概。此真可谓“千夫所指无病自死”者矣。吾对于袁氏一生,最痛恨者,惟其“坐失机会”一事。机会之来,瞬息即逝,不能待人。人生几何?能得几许好机会耶?袁氏之失机多矣:戊戌,一也;庚子,二也;辛亥壬子之间,三也;二次革命以后,四也。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则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即不能至此,亦决无庚子之奇辱,可无疑也。袁氏之卖康、梁,其罪真不可胜诛矣。二十年来之精神财力人才,都消耗于互相打消之内讧,皆戊戌之失败有以致之也。


辛壬之际,南方领袖倾心助袁,岂有私于一人哉?为国家计,姑与之以有为之机会以观其成耳。袁氏当是时,内揽大权,外得列强之赞助,倘彼果能善用此千载一时之机会,以致吾国于治安之域,则身荣死哀,固意中事耳。惜乎!袁氏昧于国中人心思想之趋向,力图私利,排异己,甚至用种种罪恶的手段以行其志,驯致一败涂地,不可收拾,今日之死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