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托尔斯泰传(12)

作者:罗曼·罗兰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9

|

本章字节:11688字

《傻瓜阿列克谢》可称之为漂亮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普通人,自始至终在为他人做嫁衣裳,他从未感到有什么不满足,最后死去了。


《舞会之后》讲的是一个老人说他是怎样爱着一位少女的,但是,当看到她那当上校的父亲指挥手下鞭打一个士兵之后,又是怎样突然不再爱她了。这篇作品堪称完美,先是少年时代甜蜜的回忆,接着又是让人激动的最真实的描述。《梦中所见》是说一位亲王,他有一个视为珍宝的女儿,但他却不能饶恕她,因为她在别人的引诱下离家出走了。可是,他一见到她,却又主动地请求她的宽恕。然而,他看见女儿的孩子时,却无法克制自己的厌恶之情。《霍登卡》是一个短篇,很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八九三年,讲的是有一位年轻的俄国公主,她想参加莫斯科的一个民间节庆,人群突然异常拥挤,她无比惊骇,在人群中挤来踩去,竟致昏厥,后被一个工人救醒,当时这位工人自己也被挤了够呛。他们就这样发生了友情,一起聚了一阵子,然后就是分手,从此不再重逢。


而《哈吉·穆拉特》场面宏大,也许可以成为一部史诗式的长篇。它讲述了一八五一年几次高加索战争的一个片段。托尔斯泰进行创作时,已经对自己的创作手段得心应手了。眼睛的和心灵的视觉都非常完美。然而很奇怪,大家对故事本身并不感兴趣,因为大家觉得,托尔斯泰自己对故事不太感兴趣。其***现的每一个人物只激起他恰如其分的同情,哪怕只是一个一晃而过的人物,他也会完满地进行描绘。在写这部出色的着作时,他似乎不是出于内心的需要,而是因为肉体的需求。就像别人活动活动筋骨一样,他也必须锻炼自己的脑力。


他需要创作,他在创作。


另外一些带有个人色彩的作品,则往往显得忧伤。如自传式的《一个疯子的日记》就是这样的。它追忆了一八六九年精神错乱前,他最开始的几个恐怖之夜。还有《魔鬼》,这是他最后的一部短篇,篇幅却是最长的,它的有些篇章堪称一流,遗憾的是有一个荒唐的结尾:一位乡下财主,与他农庄的一个年轻农家女有了性关系,自己却跟其他女人结婚。他是个老实人,也很爱自己的妻子,就小心地摆脱了那个农家女。可是,这个农家女却已“与他的血液相融”,只要一见到她,他就忍不住就想占有她,而她也在不停地追寻他。他终于又与她发生了关系,他感到自己已没法离开她,就自杀了。书中的乡下财主善良、软弱、健壮、目光短浅、聪明、正直、勤劳、忧伤而痛苦;他年轻的妻子浪漫而钟情,将自己的丈夫理想化了;而那个农家女美丽健康,感情炽热,对一切都毫无顾忌,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反感的是,在的结尾,托尔斯泰加进了道德精神,这是在他现实生活中所没有发生过的,他自己也有过相似的一次艳遇。


五幕剧《黑暗中的光明》是一部描写托尔斯泰本人及其家人的作品,只是使用了别的人名。这部作品有一些很明显的艺术上的缺点,但是如果我们对托尔斯泰晚年深藏于内心的悲哀有所了解的话,我们就会被这部作品震撼!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萨林特泽夫和《我们该怎么做?》的着作者有着同样的信仰,也同样有着付诸实践的热望,然而,这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他妻子的眼泪——也许是真诚的,也许是挤出来的眼泪——阻止着他离开家人。他只好可怜地呆在家里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靠着做木工活计打发愁闷。尽管他没有参与妻子和孩子们的奢靡的生活和隔三差五的狂欢会,但人们仍然指责他虚伪。


不过,仍然有一批信徒和不幸的人,因为他崇高精神和朴实人格的感召而聚集在他身边。一位东正教神甫因为折服于他的理论而脱离了宗教。一位好青年因为拒绝服兵役而被关进了惩戒营。而那个可怜的萨林特泽夫,那个托尔斯泰的化身,因为对自己产生的怀疑而彷徨。难道是他错了?他就这样把别人引入痛苦和死亡,是不是毫无意义?最后他实在无法摆脱这份苦闷,只得请求那个青年的母亲把自己杀死,因为他无意之中将其引到了绝路上。


《无所谓罪人》是一个很短的短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托尔斯泰生命最后一段时间的情景。它讲的是一个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极其痛苦,却又无法摆脱,他只能进行同样痛苦的忏悔。


还有两部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剧作:一部是名为《一切品性自她而来》的农村小剧本,抨击了酒精的危害。人物颇具个性,典型的体貌、可笑的语言,绘声绘色,非常逗趣。那个农民,最终原谅了偷了他东西的窃贼,他自己故意摆出道德高尚的样子,再加上他那种幼稚的自尊心,显现出一种滑稽的崇高。另一部名为《行尸走肉》也很了不起,它是一部十二场剧。剧本反映了荒谬的社会机器对懦弱而善良的人们的倾轧。主人公费佳被自己断送了,被他的善良,被他隐藏在一种放荡生活之下的深刻的道德所断送,因为他无法忍受世间的卑劣,无法忍受自己的自暴自弃,可是他无力反抗。他有一个他深爱的妻子,聪明、善良、贤慧,但却“缺少那颗放进苹果酒里使它生成泡沫的葡萄”,缺少能够使人忘记一切的“生活中的颤动”。他所需的就是要忘掉一切,第五幕的第一场中,他说:


“我们面前有三条路,是仅有的三条路。第一条,做个公务员,赚点钱,过着日益卑劣的生活,这让我感到恶心,我恐怕适应不了……第二条路,是跟那种卑劣作斗争的路,那样的话,我必须是个英雄,但我并非英雄。剩下第三条了,那就是要忘记自我,喝酒、玩乐、唱歌,这是我所选择的路,但你们看吧,这条路把我引到哪里了……”


另一段里,他说:


“我是怎样陷落进去的?首先就是酒。并非是我爱喝酒。可我一直有这种感觉:我身边的一切都是多余的,我对此感到愧疚……至于想当一个贵族的领袖,或一个银行行长,那是极其可耻的……要是你喝了酒,你就不会再有羞耻之心了……然后是音乐,不是歌剧,也不是贝多芬,而是吉卜赛女郎,她会给你的生命带来无穷的活力和精力……还有就是美丽的黑眼睛、微笑……可是,你越是沉迷于这些东西,过后你就会越是愧疚……”


他离开了妻子,因为他觉得,他只是带给她痛苦,而她也没让他快乐。他把她让给了一位朋友,他们是相爱的,只是她没挑明而已,这位朋友跟她志同道合,他在社会的底层消失。这样一切都好:另外两个人都很幸福,而他则努力让自己像他们一样幸福。但是,社会绝不容许你的自行安排,这两个朋友会因重婚罪而入狱,而费佳不愿意看到这种结局,他只能选择自杀了。这部作品相当怪异,具有非常深刻的俄罗斯风格,它反映了在大革命被镇压之后,伟大的希望消失了,优秀人才灰心萎靡了。这部作品朴实无华,没有什么慷慨陈词。人物性格全都真实而生动,包括次要人物也是这样,比如吉卜赛女郎和律师们。


另外有几本着作我不作过多的陈述,因为那些作品有着过于明显的道德教条的痕迹,背离了作品应有的自由的生命,尽管作者的内心对此仍有着清晰的认识。


《伪币》:是一个很长的短篇,差不多算是一本长篇了,它要表现世界上所有的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两个中学生犯了一件伪币案,此后便接连引发了一系列的罪恶,事情变得越来越可怕,直到出现了一个曾被恶人所害的可怜女人,她的高尚容忍终于影响到了这个凶手。终于,从这个凶手身上,顺藤摸瓜找到了最初的犯罪人,他们通过他们所伤害的人赎了罪。这种崇高的主题堪称是史诗式的,甚至可以与古典的命运悲剧相媲美。可是,它的叙述过于冗长和琐碎,缺少广度和厚度,而且,虽然每个人物都有其特点,却又全部不够份量。


《儿童的智慧》是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一系列对话,多达二十一则,每一则的主题都很大,涵盖宗教、艺术、科学、教育、祖国等。


对话都相当生动,不过翻来覆去都是那一套话,让人很快就厌倦了。


《年轻沙皇》:这位年轻的沙皇幻想着自己无意识所造成的不幸。


这个集子里最差的一部作品就数它了。


最后,我只想列出几个书名,如《两个朝圣者》、《瓦西里祭司》、《谁是凶手?》等等。


纵观这些着作,对于托尔斯泰这一生所拥有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感到非常惊讶。若是他谈论自己的社会观念时,言词可能会显空泛;可是,只要他面对一个实际的行动,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时,就不见了那种人道主义的幻想,只剩下那个目光犀利如鹰的艺术家,那目光一下子就射进了你的内心,这种威严的清晰和敏锐,是他从来未曾失去的。要说他在艺术方面有什么欠缺,就我所发现的来说,唯一只有缺乏激情这一点。我们可以感觉到,除了一些短暂的时期之外,艺术创作已经只是托尔斯泰的一种消遣,也许只是一种行动的载体,而不再是他生命的主要部分。但是,他真正的目标是行动而不是艺术。他偶尔被这种激情的幻想操纵时,却似乎对此感到有羞愧,于是马上停笔,或者完全放弃,就像《费奥多尔·库兹米奇老人的日记》,尽管那有可能是一部让他重新与艺术完美契合的作品。在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这种创作力却折磨着他,他的创作力被他奉献给了上帝,这位大艺术家的例子真是少之又少。


罗曼·罗兰


一九一三年四月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在这本书刚刚发行的时候,人们还无从估量托尔斯泰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种子尚埋在土里,必须等夏季的到来。


今天,已经可以收获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出现了一棵系谱树,他的理论被人们实践着。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先驱者圣约翰”之后的,是印度的救世主:圣雄甘地。


一八四七年,托尔斯泰十九岁,他因病住在喀山的医院里,与他相邻的病床上,躺着一位面部被强盗严重砍伤的喇嘛,在他那儿,托尔斯泰第一次受到了不抵抗主义的启迪,他以后一生的三十年中一直坚持着这种思想。


过了六十二年,已是一九〇九年了,托尔斯泰老了,这个俄罗斯的老使徒,以他的爱和苦培育出的那一束圣光,由印度一个叫甘地的年轻人接替在手,甘地把这一束圣光变成了熊熊的火把,照亮了印度,照亮了世界各地。


不过,在谈到他俩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大概地谈谈托尔斯泰同亚洲的关系。要是缺了这一个介绍,一部《托尔斯泰传》在今天就不算是完整的,因为就历史上的重要性来说,托尔斯泰和亚洲的关系比他和欧洲的关系更重要。大师的虔诚门徒保尔·比鲁科夫,将自己掌握的所有材料结合起来写成了《托尔斯泰与东方》一书,我们可以据此来了解这个主题。


东方一直吸引着他。在喀山上大学时,他首先就选择了阿拉伯——土耳其东方语言系。在高加索的那些年,因为与穆斯林文化长期接触,所以对穆斯林文化有了深刻的印象。一八七〇年后,那些阿拉伯和印度的童话就开始在《童话与传说》***现了,这是一部他特意为小学编纂的书。当他遇到宗教危机时,光是《圣经》已不能满足他,他很快就投入到东方宗教的研究中去。他了大量与此相关的书籍。很快,他就有意将自己读到的东西介绍给欧洲,他把福音书、菩萨、老子、克利希纳的东西集结成一本《圣贤思想集》。他刚一接触到这些思想时,就确信人类的各种大的宗教基本上都是统一的。


但是,他更加重视跟亚洲人民的直接联系。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里,亚斯纳亚与东方各国的通信往来非常频繁。


在东方诸国中,与他最接近的要数中国的思想了。但偏偏对中国思想的介绍是最少的。从一八八四年起,他就开始研究起孔子和老子,古代圣贤中,他偏爱老子。但是,实际上,一直到一九〇五年托尔斯泰才第一次与老子的同胞通信。他好像只与中国的两个人通过信。当然,这两人都是顶尖人物。一位是名叫秦汉春的学者;另一位是享誉欧洲的大文豪辜鸿铭,他原为北京大学教授,革命时遭到驱逐,后流亡到日本。


从他给这两位中国精英的信里,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人民的钦佩与厚爱,尤其是他于一九〇六年十月写给辜鸿铭的那封长信,堪称一部宣言。近年来,欧洲在中国犯下残酷的暴行,而中国却极其宽容地忍受,所以,他对中国的这种情感更深了。他鼓励中国这样坚持心平气静地忍耐,并预言说中国必将赢得最后的胜利。中国把旅顺港割让给俄国,而俄日战争却让俄国付出了惨痛代价,那么,侵占胶州湾的德国和强占威海的英国也会遭到类似的报应。盗贼们最终会因为分赃不匀而相互斗起来。


但是,暴力与战争的思想最近又在中国人心中苏醒了,托尔斯泰得知后,深感不安,他要求中国人抵制这种思想。要是中国人传染上了这种思想,那将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平和勤劳的东方帝国有着真正的智慧,它应该被逐渐传播给世界人民,而一旦古老的中国消失了,这种智慧的支柱也将随之崩塌。托尔斯泰相信,人类生活的一种巨大变化将会到来,他坚信中国将会起到首要的作用,并成为东方的领袖。亚洲应该向世界指出通往自由的那条真正的道路,这是亚洲的任务。而托尔斯泰说,那条道路就是老子的“道”。他特别希望,中国不要照搬西方的方案、不要以西方为模型来进行改革,即不要用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不要建立国家军队,不要建设大工业!


对于欧洲那些国家的人民的凄惨景象,托尔斯泰是多么清楚啊!


无产阶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斗争风起云涌,无休无止的军备竞赛和战争,还有那些惨无人道的殖民政策,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意味着整个文明的破败!欧洲就是一个先例,没错,是一个不应该的先例。


中国不能一直这样被侵略,它面前只有唯一的一条道路:不抵抗——不管是对自己国家的政府还是对外国政府。只要坚持它不为所动,只是依照神的律令埋头耕田种地,面对这四万万人英勇而平静的消极抵抗,欧洲列强就会解除武装!人类要获得智慧和幸福,其秘诀就在于,在田地里平静地耕作,同时遵循着中国的三个宗教原则:反对使用武力的儒教;宣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教;弘扬忘我与博爱的佛教。


我们似乎可以从托尔斯泰的这些建议中看出今天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不过,与他通信的那位知识渊博的辜鸿铭,似乎并未从中受益,他固守着自己标新立异却又有着很大局限性的传统精神,他把它当作医治当代世界狂躁症的万能药,为旧秩序提出一种新的“忠诚大宪章”。


不过,千万不要从表面的波涛来判断茫茫大海。托尔斯泰的思想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圣贤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尽管那些起起落落的党派之争和那些革命与托尔斯泰的思想沾不上边,但是,谁能否认,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托尔斯泰的思想不是靠得很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