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岁月留痕

作者:霍达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2:43

|

本章字节:13970字

我的面前摆着沉甸甸的一摞信件。


信封都已经很旧了,有的已经破损,上面浸染着水渍,也可能是泪痕。都是国产信封,规格不一,大大小小,上面写着夹杂着汉字和稚拙英文的地址。寄出的地点,忽而在某个港口,忽而在某个城市,忽而在某艘船上,更多的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使队”转某国某地。


这些很旧的信,是已经回国的寄信人交给我的。很郑重地交给我,一再嘱咐千万别弄丢了,这是他们家的一份宝贵财富。但内容并不保密,允诺我在报告文学中尽管引用。


我郑重地接过来,带回北京。


现在,一页一页的信纸在我面前展开……


荣:


……每次盼到拿信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信袋拿过来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塑料袋“车裂”了,来不及解扣啊!人围成一圈,眼睛瞪得圆圆的,一个人拿起一捆信,唱着人名,极迅速地把信分完。父母兄弟的信,叮嘱好好干,团结同志,注意安全;妻子儿女的信,思恋的情分多;还有亲朋好友的信,领导同志的信……拿到手马上各自分开,回到个人的小天地里,有的聚精会神地看,有的急不可待地拆开,一目十行地浏览一遍,再拆一封。都看遍了,留下来,在下次来信之前,还要细细地消化。一会儿,大家又聚首在一起,彼此谈论着各人感兴趣又不羞于在大庭广众之前讲出来的事:家乡的变化,公司的动向,自己如意的事,也分享别人的快乐。惟有拿到未婚妻信的人,避开别人,再仔细地逐字逐句地体会、理解,沉浸在热恋的甜蜜中。他们的感情也容易传染别人。但不排除也有个别人由于信中使人烦恼焦虑的事而不快,有人因为家中的一封信,往往一个月之内都不愉快。一艘船也是一个社会啊!


……


这一番夹叙夹议,把远走天涯的人们盼望家书、争阅家书的情景和心态展现得活灵活现。


这是“烟渔”621船的轮机长曲其华写给妻子王桂荣的信,百分之百的家信,却又不大像家信,倒像一位随船的记者在描述别人的事。不,局外人很难体察得这样细致人微。


曲其华很有点特别。他的信,既不像老一辈那么死板板一本正经:“吾妻见字如晤,吾在外一切均好,幸勿挂念”;也不似年轻人动辄就是“亲爱的,想死我了”,没法拿给别人看。曲其华写信,像在写书信体的“作文”。我们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文字表述能力。尤为可贵的是他那种随时自由地出人局内、局外的超脱心态,既在剖析自己,又在观察别人,用他在劳作之余的时间,写下了这些不可多得的文字,为远洋渔业工人留下了一份特殊的“史料”。


我所见到的曲其华,高高的个子,结实的体魄,确是一条风里来、雨里去的汉子,但他身上同时又掩盖不住一股隐隐约约的知识分子气息,这在他的信里就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在青年时代曾经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学的是舞蹈。那么,为什么进了艺术家的摇篮,却又出来了呢?对此,他苦笑笑说:“阴错阳差!那时候,家里困难,父亲担子太重,我听了老人的话,1961年就干了渔业……”


60年代初期,我们都曾经历过那场天灾人祸,温饱不足,遑论艺术?曲其华就此改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在二十多年之后,曲其华的心灵深处却仍然没有忘怀艺术。他给儿女买了多种乐器,拜师进行正规训练,把艺术之梦寄托在下一代。自己呢,则凭着一身好力气、好手艺,打鱼、挣钱、养家。


1985年春,曲其华荣幸地参加了我国第一批远洋渔业船队,开赴西非。说他荣幸,当然不仅因为这次远洋的意义重大,还因为:中水总公司以及所属各公司对首航人员千挑万选,被选中的都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熟练的骨干力量。但是,并非所有被选中的人都“受宠若惊”。在刚刚开放的中国,远洋渔业还是一片空白,大西洋还是一个从未涉足的遥远的地方,这一批由中国人驾驶的国产渔船能不能顺利地闯过三大洋,还是未知数;而且,那远在天边的非洲,在人们的心中还是个气候酷热、经济落后、生活艰苦、瘟疫流行的“瘴疠之地”。2月28日,烟台的远洋渔轮离开家乡前往福州马尾港时,家属们扶老携幼来送别,码头上竟是一片撕心裂肺的哭声,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曲其华心中当然也极不平静。此去西非,一走就是两年,他的家中有父母,有妻子儿女,难免牵肠挂肚。但是,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仍然不能压倒他远走天涯的决心和勇气,他渴望着走出这片闭锁已久的乡土,亲眼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他一路走,一路给妻子写信。


第一封信发自新加坡:


桂荣:好!


我于19日晨到了新加坡。一路上踏着浪花铺的路,正像亲人们祝愿的那样一路顺风,全是北风,平平稳稳地到了新加坡。……我们用望远镜观看了这个不大的然而华人占70%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好,每年有四万艘船在这里路过,所以经济繁荣、发达,人们生活水平很高。……这里的城市有很多高楼,和在电影里看到深圳新建的大楼一样,用望远镜数了数,约有一百几十座,远远望去,实在好看。楼的下面是葱绿色的一片,不时地驶出一辆辆小汽车,给这静的画面增添了动的感觉。到了夜晚,远远看去,各种颜色的霓虹灯应有尽有,耸立的高楼处处灯火辉煌,是一个不夜的城市。几百艘巨大的集装箱船、油船、大型游艇像一座座高楼大厦闪耀着千万盏灯火,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美丽的海滨城市……


曲其华详尽地描写了他所见到的一切,好像一位身负采访使命的记者向报社发稿——他是想让妻子儿女分享这份大饱眼福的愉悦。直到信的结尾部分,才提到家庭私事,却又并不是家长里短的琐屑事务,而是交代妻子:“望你身体好,孩子们吃好、学习好,我就放心了。请你给孩子们买个地球仪,让他们通过爸爸的航程,了解世界地理知识,了解爸爸到过的地方。”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充满了对下一代的殷殷期望。信的最后一句话是:“桂荣,请把信集中起来,不要丢了,两年的信,将是我们今后的精神财富。”


这位轮机长的心胸是多么开阔,情感又是多么细腻啊!


这封信写完,已经凌晨1时。遵照船队的纪律,曲其华没有在新加坡上岸,信是请联系工作的船带上岸去,代为发出的。


船队的第二个停靠的码头是亚丁,休整了三天,所有的船员都没有上岸,但曲其华的眼睛和头脑却仍然很忙碌。他观察着这个初次到达的国际大港,用望远镜望着这个充满异国风情的西亚国家的首府。然后,在夜深人静之时,把一切都倾吐在信纸上,给他的妻子儿女详详细细地描述他眼中的印度洋和亚丁。这封信写得比上一封还长,还是用绝大部分的篇幅大写其见闻,而非夫妻恩爱、亲子之情;到了结尾才谈家事,写的还是他最关注的问题:“不知地球仪买了没有?让孩子知道爸爸的远航经过了哪些国家,充实了自己的地理知识”,“孩子的学习抓一下,嬿嬿的琴进步太慢了,大虎和媛媛要在开学初努力学习”。


5月11日,曲其华随船队经过六十二天的长途跋涉,到达了此行的终点站几内亚比绍,这使一个初到异国的人得到了极大的精神安慰。当天晚上10时,他的信写完了,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心中的激情,躺在舱里仍然久久不能人睡。这封信写得很长。而有意思的是,他仍然把绝大部分篇幅用来记述自己的旅途过程和见闻,而且不避重复,把以前写过的部分再一次不厌其烦,统统收录,仿佛在写一份力求面面俱到的国外调查报告。尽管以他的目力所及,“面面俱到”其实是不可能的,但他仍勉力为之。向谁“报告”呢?他的父母妻儿,他所有的亲人、朋友、邻舍、同事,而重点是他爱如掌上明珠的三个孩子。他背负着自己交给自己的使命,迫不及待地把所见所闻所思都告诉他们,让他们认识开放的祖国所面临的大千世界!


对于并非收信人的读者来说,也许会觉得这个人不可思议:难道他除了喋喋不休地向儿女灌输“世界知识”之外,再没有什么“悄悄话”要对他那肩负着一个家庭的重担的妻子说吗?有的。那些长篇大论的信是写给全家的,并且交代妻子把信读给谁谁谁听,传给谁谁谁看,以此作为对所有关心他的人的一个汇报和答谢。这是他的“公开信”,自然不便于表述他对妻子的缠绵之情。而在此“公开信”之外,他单独给妻子写了一页,似属于“绝密件”,特地交代说:“这封信是咱俩的心里话,别让人看见了。”


现在,让我和读者一起来“窥简”。


亲爱的荣:


您好吗?(原注:很久没有这样称呼您了。霍达注:请注意,他对妻子使用了一个尊称“您”字。)


离开烟台之后,一路上非常想您和孩子,不知怎么,可能是这样长的离别太久了吧?您的身影总是回绕在我的心中,一想您就有一种使不完的力量和信心,去干好工作和事业,尤其是到了比绍之后,在异国他乡就更是惦念你们。您的胃不好,望您多加保重,注意自己的容貌,使我两年后看到您更年轻和丰润、美貌,为了我,您应当这样。我深深地知道,家务这个重担让您自己挑了,孩子们也不懂事,有事也不能及时和我商量。为了我们今后的幸福生活,请您咬咬牙干上两年吧!等着我……


一路上托您和孩子们的福,托关心我们的人的福,事事如意,放心吧,别牵挂,两年也无非弹指一挥间。


……


情长纸短,就写到这里吧!



安好!吻您!


您的丈夫其华于比绍


5月12日13时


“绝密件”也不过如此。一个从苦难和辛劳之中过来的中年人,与他的患难之妻,即使在“夜半无人私语时”,也已非热恋中的情侣那样卿卿我我,说来说去还是家务事。他希望妻子“注意自己的容貌,使我两年后看到您更年轻和丰润、美貌”这句话,以及在末尾还勇敢地写了个“吻您”,大约已是轮机长隐秘的心迹表露了。


1986年6月24日,一个喜庆的日子,被曲其华称为“来到西非之后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冷藏运输船“海丰”829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日夜盼望的家书,善解人意的烟台海洋渔业公司领导还别出心裁地送来了一盘录像带,里面有远航船队离开烟台港时的送别场面,还有船员家属们在公司召开的家属座谈会上的镜头,这份独特的礼物真是太珍贵、太珍贵了!


当天晚上,曲其华又迫不及待地信笔疾书,把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告诉他的妻子……


……扒完鱼后,大家怀着想念、期待,急于看看分别一年之后的亲人们在屏幕上的形象。餐厅里,人都坐满了,当看到琪安书记汇报1985年公司的经济效益大有提高时,有一种“雏凤清于老凤声”之感,公司是咱们的“根”啊!接着,画面上呈现了1985年2月28日赴西非送别时激动人心的一幕。当时的想法千奇百怪,我就有19世纪华工到北美去修铁路或淘金的感觉,前面是未知数,甚至有“阿崎婆”离开日本到山打根似的奇怪念头。当我看到码头上那么多人以衷心的祝福为远航的人送行,妻子、儿女泪流满面的挚情,心里不禁在想:任重道远啊!今天,当我坐在电视机旁重温那一幕,已经可以无愧地对祖国和亲人们说:我们用一年多的辛勤劳动为你们开辟出一片富饶的海域,我国的远洋渔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次起步将在我国渔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看到录像之前,你曾在来信中打过招呼,说你将和孩子们在屏幕上出现,所以我的心按捺不住激烈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我的一家,这是日夜思念的妻子儿女,我望见了你们,你们可曾望见了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啊,天伦之爱涌上我的心头!时时萦怀的儿女们长高了,虽然羞涩地坐在录像机镜头前,但也感到可亲可爱。为了家和孩子们含辛茹苦地整日操劳的妻子在话筒前虔诚地为我“念经”(那些用来在公开场合说的话),虽然你自己说录得不好,但魂牵梦萦的你并不憔悴,我的视觉告诉我和我的同年龄的人,你是好“样”的,别自卑!孩子们也很好,大虎的形象就很可爱,语言上不去,慢慢地锻炼。荣,西非的事业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啊!


放完录像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餐厅,但又迫不及待地回到房间,把你捎来的录音带塞进录音机,按下键,只听见儿子稚气地用竖笛吹奏《八月桂花》《釆茶扑蝶》,尽管底气不足,节奏不稳,但不失优美动听。嬿嬿拉的《少女波尔卡》,比我出来时进步了,指法还得好好练。媛媛拉的《波罗的海水兵》指力提高了,节奏感也加强了,贝司拉得也较清晰,但优美不足。接着就听你含情脉脉地、娓娓地倾吐着离别后的衷肠,我边听边启开你捎来的罐头和啤酒,因是你的悄悄话,我也不便与他人共饮,只一个人在房间独酌微醺了。就在这时,你的语调突然加强了:“你别心疼钱,钱是人挣的!你喝了啤酒,想想老婆孩子在家……”我让你盛气凌人的语调噎住了,差一点啤酒没咽下去!(这都是录完了音没再听听,怎么从春节到4月份还没准备好?)后来语调正常了,(这是我的毛病:什么事都爱听“音”)你的话也在耳边久久地回荡:“你在外放心吧!别挂牵,家里都好,母亲很健康,孩子们也听话,媛媛读书进步很大,领导和同志们经常来,询问有什么困难,亲朋好友经常来问寒问暖……”此时此刻,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股热流默默地流入心田……


曲其华自1985年赴西非,两年期满后并没有回国,又主动申请多干了一年半,至1989年回国,离家已经四个年头。这四年当中,来自祖国的一封封家书成为他艰苦劳作和无尽思念中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他写给妻子儿女的一封封家书又是他抒发情感、排遣烦恼的惟一方式。他的信都写得很长,而且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家事、公事一勺烩。谈起他在海外的一切,简直像是工作汇报,说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又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你已逐渐大了,社会上的事应该自己有主张。平时我看你还较为朴素,我说几句多余的话。这对你和妹妹都有好处。人家染红指甲、戴首饰或者是穿戴赶时兴,我看这都容易办到,只要花一天的时间,这些东西就都能买到。但是,知识、品德、情操,要得到这些精神财富就不容易了。需要艰苦的学习、锻炼、磨砺,长时间的熏陶才能成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相隔这样远,孩子,听不听就靠你自己了。我希望当我返回祖国的时候,我的女儿会自豪地对爸爸说:我的各项成绩都是优秀的,而且已考进了xx学院。”这是对上高中的大女儿说的。“以后写完信或作文要检査一下,我的奋进的中学生女儿,希望你以后讲点学习方法。现在大约还在假期吧?是糊里糊涂地度过,还是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作业完成了吗?有时间练琴吗?英语学得怎么样?期末考试成绩如何?……”这是对上初中的二女儿说的。“虎儿,你好吗?看到你的来信,感到吾儿大了点,写字比较正规,语言也比较注意通顺简练。看到你的血色素增加了,很是高兴。平时得注意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啊,你知道吗?爸爸不喜欢文弱书生,但也讨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大憨。……你是我惟一的儿子,我对你寄予很大的希望,望你学文化,自立于社会。孩子的童年是珍贵的,它像金子一样的宝贵,童年学好的知识,有很多是终生不忘的。现在你和一棵树苗一样,平时莫要懒,走路要挺起腰来,在自己的心目中要有成长为大丈夫、男子汉的自豪感。平时要在家帮妈妈操点心,听妈妈的话,要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诚实、忠厚、不撒谎,待人热情、讲礼貌,肯于在学习上争上游,要走过一条从幼稚的小学生到奋进的中学生到胸怀大志的大学生这条漫长的成长道路。你来信问我需要什么,爸爸什么也不需要。对于爸爸来说,孩子们一份好的学习成绩比什么都宝贵,爸爸在梦中都想着你的学习啊……”这是对上小学的儿子说的。一颗慈父的爱心分成了三份,对哪一个都难释牵挂,他的心都快要操碎了。这些责无旁贷的人生重任压在他的肩上,虽远隔万里也无法解脱,惟一能替他分忧的只有妻子。“现在已经是早上5点了,大家都睡了,就我一个人早点起来给你写信,四周一点声音也没有,有点想您!”“家里的事,孩子们读书等等够您操心的了,见不到我的信,心里一定很烦躁,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想念!我是理解的,妻子是需要丈夫的关怀、爱抚和帮助、鼓舞的,我也同样需要妻子的体贴!”


中秋之夜,轮机长遥望明月,思绪万千,又在给家里写信了:


亲爱的荣:


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你在中秋节和国庆节一起到来的时候,一定更加想我。我也是一样!夜来偶起诗兴,作七绝两首,以寄思念之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梦不成;


皓月似怜人寂寞,清光伴我到天明。


只为神州渔业兴,漂洋过海万里行;


天涯秋月仍依旧,比绍烟台两样情。


四年的岁月过去了,如江流海潮一去不回,而这一摞家书却被精心地保存了下来,成为那逝去的岁月的见证,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不灭的精神财富。每当他重新翻检这些旧信,大西洋风浪中那四年的日日夜夜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当初人在天涯海角,乡思离愁,魂牵梦绕,他是多么渴望着回家和亲人团聚;而现在,他却又异常地思念那个遥远的地方,梦里醉里,恍若故地重游。那里留有他四年的生命痕迹,留有他无数个苦涩的梦和甜蜜的梦,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