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卢纶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

本章字节:7992字

诗人名片


卢纶(约748—约799)


字号:字允言


籍贯: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作品风格:雄健、清韵、俊朗


个人简介:大历年间举进士不第。大历六年,受宰相元载举荐,任阌乡尉,后由王缙推荐为集贤学士,又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后王缙获罪,卢纶受牵连,被拘禁过。德宗时复为昭应令,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卢户部诗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五卷。


塞下曲六首(其二)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2。


平明寻白羽3,没在石棱中。


【注】


1塞下曲:诗题又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塞下曲,乐府《横吹曲》旧题。


2引:拉弓。


3平明:天刚亮。白羽:箭翎,这里用此代指箭。


塞下曲六首(其二)


卢纶和张仆射之作写《塞下曲》六首,本书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写的是射猎,着意赞美将军勇力。本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记载,汉大将李广善射猎,在为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过诗中所讲的这样一次经历。


“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射猎场所的地理环境。天色已经很晚,密林中一片幽暗,一阵阵风刮来,草木被风吹色一片散乱。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其中的“惊”字,写得非常传神,因为右北经常有老虎出没,深密的丛林里最容易老虎隐藏。而恰逢此时是黄昏之时,正是老虎活动的时候。所以,风吹草动,好像老虎突然间就从丛林中窜出,所以,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内心非常紧张,高度警惕。


正因为天色晚,风吹草动,所以有“将军夜引弓”,将军埋伏在草丛中看到草动,以为是老虎变果断地射箭,稳健而有力。这里没有写射箭的过程而是写拉弓的过程,反映了将军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神情。


那将军射箭结果如何呢?下边诗人就写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天早晨,将军寻找猎物,结果发现,箭并没有射中老虎,竟然插进了石棱中始而惊异。此句一出顿时令人惊叹不已,竟然能将箭射入石头中,这该有多大的力量啊!这侧面反映了将军力量之大。这曲折的一笔,使诗文充满了戏剧性,奇妙有趣味,耐人咀嚼。


这首五绝小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将军射猎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将军的勇武。结局出人意料,让人寻味无穷。


后人点评


《旧唐书?卢简求传》称:“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厷羽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纶作尤工。”“在大历十才子中,号为翘楚”(《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2,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3,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4?


【注】


1李端: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2故关:故乡,这里指别离的地点。


3少孤:指少年丧父。《孟子?梁惠王》:“幼而无父曰孤。”为客:指离家谋生。


4风尘:指时局动乱。期:相会。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中夹杂着诗人自己多年漂泊之苦、与朋友惜别之悲、和朋友相识甚晚之恨,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写得悲凄感人。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写送别的环境氛围。时令已经已经是隆冬之际,衰草连天,随风抖动,被让人心中悲凉。诗人和朋友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即将分别,诗人心情更加悲伤。“离别”句直抒诗人惜别时的悲伤心情。这两句话为整首诗奠定了“悲”的感情基调。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这两句写送别的情景。朋友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天空浓云密布,天空低沉,远望那条路,一直伸向远望,好像伸出了寒云之外。“寒云”二字,写得沉重压抑,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和朋友分离的悲凉心情。前路遥远,前途茫茫,这句满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不舍之情。朋友终于走远,只有诗人还静静地立在空旷的原野间。这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寂之情。这时,天空又下起了大雪,暮雪纷纷,诗人再也不能停留了,只好踏着沉重的步子,顶着风雪回家。这里的“人归”照应了第一联的“路出”,“暮雪”照应了“寒云”。两联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一幅萧条凄凉的隆冬送友图。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写追忆往事,感叹世事变化。诗人送别朋友,心中愁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想到了艰难往事。诗人少孤,加上社会动乱,自己过早地离开家乡,浪迹天涯,知音难觅。这两句不仅是诗人表达了自己身世凄苦的悲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乱给广大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在这个多难动荡的年代遇到知音,着实难得,这句话将惜别、感世伤怀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融合在了一起,使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早”、“迟”二字,节奏和谐,前急后缓,读来回味无穷,悲哀之情回荡不绝。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最后仍归写悲情。诗人经历了悲伤的送别一幕,回忆过了苍凉往事之后,就更加觉的朋友的可贵,便更加不舍得朋友的别离。于是,诗人回首遥望朋友远去的方向,不禁泪流。掩面而哭是前面几联,诗人或惜别,或追伤往事而产生的所有悲凉心情的爆发。但是,已经朋友已经走远,望不到了,哭泣也是徒然。“空”字表现了诗人凄凉而又茫然的心境。于是,诗人寄希望于下次见面,希望下次早点见面,但世事纷乱,社会动荡不安,又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这一问,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这个结尾既自然而又回味无穷。


这首五律诗,精选了离别时的环境,使情景交融,渲染了悲情。同时,诗人没有停留在送别这个场景,又将笔触拉回到了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离乱之苦,融入了离别悲情中,使这种悲情又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深化了主题。悲情从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蔓延,整首诗的感情变得厚重而深沉,真挚哀婉,感人至深。


后人点评


清人孙洙:“少孤为客早”,悲李;“多难识君迟”,自悲。(《唐诗三百首》卷五)


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2,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3,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4,万里归心对月明5。


旧业已随征战尽6,更堪江上鼓鼙声7。


【注】


1晚次:指晚上留宿。次,旅行所居住的处所。鄂州: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2汉阳城:即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西面。


3估客:商人。舟人:船夫。


4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即漓湘、潇湘、蒸湘。卢纶从武昌南下进入湖南。


5归心:归故乡之心。


6旧业:原有的家产。征战:指安史之乱。


7江:指长江。鼓鼙(pi):军中用于发号施令的战鼓。鼙,小鼓。


晚次鄂州27


至德年间(756—758),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期。为避战乱,卢纶漂泊异乡,在南逃途经鄂州时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夜宿鄂州的心情。阴云渐开,诗人极目远望,远处的汉阳城隐约可见。但是,行舟距离汉阳城还是很遥远,所以,大概还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这写出了“晚次鄂州”的背景。诗人本来已经见到汉阳城,这让多日奔波疲惫的诗人非常喜悦,但是,算来还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到达,这又让诗人心情低落了下来。“云开”和“孤帆”两字就表现出来诗人心情的不同。而“犹是”两字,就是诗人感情变化转折点。行文跌宕起伏,巧妙构思,非常生动。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两句写诗人夜宿鄂州的情况。同船商人白日里,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梦乡,可见,江上中风平浪静。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船夫说话,知道半夜涨起了江潮。这里虽然写的是昼夜的船中之景,但是,既然诗人能看到或听到这些事物或声音,可见,诗人自己昼夜未眠。而这里的两处景物本是行舟中经常见到的,但是,也打扰了诗人的睡眠,使诗人心情纷乱。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本来就忧愁孤苦,以至于两鬓斑白,此时,又恰逢容易使人心情悲凉的寒秋之际,使诗人内心更加愁闷。诗人正南下三湘之地,但是,心已经驰回了故乡,独自面对明月,思乡之情更切。“逢”字,把诗人的愁绪和寒秋的凄冷联系在一起,使愁绪和秋景融合在一起,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浑然化作一体。诗人独对明月愁思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中流露出来的悲情,感人肺腑。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写诗人直抒心中的感慨。诗人家业和仕途功业都因为战乱而终结,诗人内心已经疲惫不堪,哪里还能忍受江上传来的战鼓声。诗人所到之处,战争连年,不知道这纷乱杂乱的战争究竟还要到什么时候?此时,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交织在了一起。整首诗将思乡情上升到了忧国情,主题得到了升华。


诗人在这首七言律诗中,截取了诗人飘泊在外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片断,却反映出了整个社会的状况,诗文层次清楚,表达委婉曲折,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朴实,读来饶有趣味。


后人点评


明人郝敬:清通熟爽,是近体佳篇。(《批选唐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