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罗隐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

本章字节:5108字

诗人名片


罗隐(833—909)


字号:字昭谏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


作品风格:直快犀利与委婉含蓄并存


个人简介:大中十三年(859)底至京师,之后十多次应进士试,终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他归乡依附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罗隐


尽道丰年瑞1,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


1尽道:都说。


有这样一些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瑞雪兆丰年。辛勤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也是合理的。但下雪的地方使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很是让人产生好奇。“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意味。联系下文,可以猜到“尽道丰年瑞”的人和“贫者”完全使两个世界的人。这些安居深墙大院、身穿绫罗绸缎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足饭饱、围炉取暖、欣赏窗外风雪的时候,正无聊之极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说自己使是悲天悯人、心有苍生的仁者呢!


正因为这些人是“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如果震动是个丰收年,年景又会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答案。“尽道丰年瑞”的人心里是很清楚的。唐代末期,繁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让农民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像一盘冷水,泼得那些“尽道丰年瑞”的人无言以对。


三、四两句没有进一步抒发感慨,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发对丰收和歉收都一样悲惨的贫苦农人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的人投一把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美味佳肴,在亭台楼阁里高谈瑞雪兆丰年的时候,恐怕根本没有想到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风餐露宿的穷人。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一场灾,明日长安街头不知道又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看似轻描淡写,好似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指责。缓缓而发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否则是很难辩论清楚的。诗人本意不是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来与穷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和切身感受,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穷人最关切假样子,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融入诗中,揭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丑恶面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全诗没有直接描绘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刻画。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己的形象却鲜明可见。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怒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太过偏狭的理解的。


自遣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2,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注】


1遣:排遣、消遣。


2得、失:得意和失意。


饮酒


罗隐仕途坎坷,十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仕途上失意后的绝望情绪,其中未必没有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一直为人传诵,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追求,更值得关注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这首诗没有一景语而全属很直接的感情抒发。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能够给人一个非常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情而有“态”,就能够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悠悠,就是漫长,当然是太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的效果,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给人的总的形象了。如果仅仅指出这一点当然使不够的,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只要将这首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诗歌相比较,就很容易看出来。这首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这首诗艺术表现上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重迭中又存在着诸多的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在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指出题意,说成功的时候确实可以高兴,失败的时候也不需要太悲伤;次句则是第一句意思的再一次补充,从反面说同也是一样:如果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没有好处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主题上来,分别深化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是相对的,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愁也漫长,恨也不断,形成同意的反复。三、四句句式也是一样的,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是名词,后“愁”字是动词,词性也有所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同步完成的,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有差别。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首是最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