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本章字节:7142字
诗人名片
贾岛(779—843)
字号:字浪仙
籍贯:范阳幽都(今北京市)人。
作品风格:奇僻寒峭
个人简介: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第。唐文宗时受诽谤,被贬长江主簿。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是著名的苦吟诗人,被称为“诗囚”。其与孟郊齐名,苏轼喻为“郊寒岛瘦”。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他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贾岛
剑客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2。
今日把示君3,谁有不平事?
【注】
1剑客:行侠仗义的人。
2霜刃:形容剑刃发出的金属光泽,寒冷如霜,表明剑十分锋利。
3示:给……看。
贾岛在这首诗中以剑客的口吻,着重描写“剑”和“剑客”,并托物言志,抒发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十年磨一剑”,剑客用十年的漫长时间精心磨制了这把剑。侧面衬托剑的非凡。接着,又从正面写剑:“霜刃未曾试。”“霜刃”,写剑刃白如霜,寒光闪烁,可见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宝剑。“未曾试”,写宝剑还没有发挥它的特点,这就为下边的剑客的话埋下伏笔。剑客在下句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意思是今天把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情?就告诉我。最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志向。此时,剑客想要大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跃跃欲试的神态,跃然纸上。
诗人以“剑客”自比,用“剑”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将自己十年寒窗苦读过程和自己想要施展才华的宏大理想,全部巧妙地融入到了“剑”和“剑客”的形象中,含而不露,表达自然,不落俗套,写得非常高明。
这首五绝小诗构思巧妙,语言平实自然,格调明快。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2。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3。
【注】
1幽居:幽静的居所。
2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此指石根云气。
3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不负言:不食言。言,指期约。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诗人开篇用简炼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诗人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他隐者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不安噪动,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诗人抓住这个典型的瞬间,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二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路上所见。过了桥只见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天空中,云朵飘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着移动。“石”是不会“移”的,但诗人把云飘反说成石移,别具一格。此时,这些景物在皎洁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层清白的光辉,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写:我暂时离去,不久就会再来,不辜负一同归隐的约定。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心中归隐之志,点出了诗的主旨。正是前面描写的幽雅闲适的环境让诗人心生归隐。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后人点评
司空图评曰:“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疏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与李生论诗书》)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2,言师采药去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4。
【注】
1隐者:古代指不愿做官而隐居山野中的人。
2童子:小孩,这里指隐者弟子。
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首句诗人仅是简单地写问,每有写出其中问的内容,接着童子回答“师采药去”,由回答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寻访者问的是师父哪里去了。接着诗人又把在何处采药这个问句省略掉,将这个问隐含在了童子回答中的“只在此山中”。最后寻访者发可能再次问在山中哪个方向,童子最后回答说“云深不知处”,同样诗人把问题隐含在了童子的回答中。诗人在整首诗中都使用寓问于答,将问答的所有内容都精练到回答中,仅二十个字,但字简意丰。
访友时,见到朋友没有在家,寻访者就询问童子,师父干什么去了,一般访友,见朋友不在家就回去了。但是,寻访者紧接着又追问童子,师父的去哪里采药,在山的哪个方向,简单的问答把寻访者焦急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中可见寻访者对隐者之间的深切感情。并且这三次答问,问题逐渐深入,情感也在不断变化。“松下问童子”时,心情愉快,充满希望,想着大概隐者没有走远,一会儿就会来;“言师采药去”,隐者采药去了,心情有些失落;“只在此山中”,童子这一回答,又让寻访者心生希望,他想还可以找到朋友;但最后童子说“云深不知处”,可见寻访者是无处寻找,心中顿时有惆怅失落。
这首五绝诗看似很平淡,就是白描,但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可以想象,最后山中青青松林,悠悠白云,两种意象勾勒出来一幅自然优美的画面,同时,这两个意象和山中隐者的形象正好相符。虽然未见隐者,但从他生活的环境和他的活动,我们可以想到,他是一位不追逐名利和世俗同流合污,有高洁情操、沉醉山水的隐者,表现了寻访者对隐者的仰慕之情。诗人非常钦慕隐者,来拜访时又没有见到,惆怅之感顿生。
后人点评
明人吴逸一: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唐诗正声》卷十九)
忆江上吴处士贾岛
闽国扬帆去2,蟾蜍亏复圆3。
秋风生渭水4,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5,消息海云端。
【注】
1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2闽国:指今福建省一带地方。
3蟾蜍(chánchu):这里指月亮。
4渭水:渭河,发源甘肃渭源县,横贯陕西,东至潼关入黄河。
5兰桡(ráo):以木兰木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
这首诗是贾岛因一位去福建一带的吴姓朋友而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怀念之情。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开篇写朋友乘船去了福建,明月由缺又变圆,转眼之间,朋友已经走了好长时间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时,长安已经是深秋时节。萧瑟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条景象。诗人看到曾经和朋友在“渭水”分别时,渭水还没有秋风,而今渭水上吹起了秋风,自然想起在此分别的朋友。
诗人回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事情:“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意思说诗人在长安和朋友聚会时,两人畅谈知道很晚,忽然外面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袭来一阵阵寒意。这一句回扣题目中的“忆”字。
和朋友聚首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转眼间就已经是秋叶落满长安了。“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因为朋友坐的船还没有返回,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遥远的海云那端,希望从那儿能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兰桡”句和首句相照应。以遥远“海云”结尾,烘托另一种浩淼迷茫的意境,意韵悠远,耐人深思。
诗人先写离别之景,接着写此时的秋景,接着由景联想到过去,倒叙昔日和朋友聚首情景,接着,又回到此时的景中,行文曲折,将“忆”反复描绘勾勒,使其内容丰富饱满。语言自然流畅,怀念之情深沉绵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