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白居易(3)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

本章字节:12896字

本诗可分为四部分进行赏析,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在送别宴上,诗人邀请商人妇弹琵琶。“浔阳江头夜送客”,首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简洁精炼。“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了秋夜送客萧条寂寞之感。正因为寂寞,所以诗人写“无管弦”“醉不成欢”,为琵琶女的出现做了铺垫,接着,又用“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一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使铺垫作用更加有力。就在大家想要音乐的时候,琵琶声出现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忽闻”二字,使人有千载难逢之感,声音一出,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通过前面对琵琶女出场的一系列铺垫,已经让人对琵琶女的出现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而邀请琵琶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波折,“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的时候还“抱琵琶半遮面”,让人不能一睹为快。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琵琶女先“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诗人赞道“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情”字。


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初为《霓裳》后《六幺》,总写弹奏《霓裳》、《六幺》过程,其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了琵琶女借乐抒情。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用语言描写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摹写声音,“如急雨”用比喻使声音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也是如此。接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使美妙的声音,通过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让人应接不暇。紧接着旋律开始变“滑”后又转“涩”。“间关”声,轻松流畅,这种声音好像“莺语花底”,通过视觉形象的展现进一步表现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声,悲凄哽塞,这种声音就像是“泉流冰下”,通过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听觉形象的冷涩。接着声音“凝绝”,“声渐歇”,接着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传神地描绘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声音好像到此就结束了,岂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中凝聚了无穷力量,并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一般喷薄而出,又好像“铁骑突出刀枪鸣”,此时,琴曲突然上升到高潮,曲声刚刚到高潮,随即琵琶女“曲终收拨当心画”,曲声戛然而止。听罢此曲让人回肠荡气。接着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曲声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广阔空间。诗人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曲声,不仅体现琵琶女的记忆高超,同时,音乐的千变万化也是琵琶女内心起伏回荡的表现,这就为下边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遭遇。诗人省去了询问句,而是直接通过琵琶女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过渡到自言身世,琵琶女“沉吟”神态,暗指被询问,同时这也反映她内心矛盾欲说还休。而“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描写,表现了她意欲克服矛盾,倾诉身世。


从“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用凄哀的抒情笔调,如泣如诉地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这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形成互补,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琵琶女形象。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极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所有艺人们被人轻视侮辱的命运。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呕哑嘲哳难为听”),写诗人表达对琵琶女的同情,并诉说了自己被贬之苦。诗人先写对琵琶女的同情,接着用“同是天涯沦落人”,表明自己和琵琶女同病相怜,自然转到对自己坎坷经历的吐露。“终岁不闻丝竹声”前面的“忽闻水上琵琶声”相呼应,暗示自己内心痛苦无处倾诉。


第五部(从“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最后)写诗人邀请琵琶女再弹一曲。“我”的诉说,反过来又激起了琵琶女的情感,所以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哀动人,“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这声音又进一步使诗人激动不已,以至热泪纵横,湿透青衫。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迫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浑然一体。乐曲和两人不幸遭遇,回环反复地出现,交织在一起,荡气回肠,余音袅袅。


后人点评


明人郝敬: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连昌宫词》正是伯仲。(《批选唐诗》卷一)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2,水面初平云脚低3。


几处早莺争暖树4,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5,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6,绿杨阴里白沙堤7。


【注】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在西湖北部孤山上。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建。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


(785—804)中,贾全在任杭州刺史时,于西湖建亭,称“贾亭”或“贾公亭”。


3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和湖岸持平。云脚低;指云层低垂。脚,古语称下垂的东西为“脚”。


4莺:黄鹂,鸣声婉转悦耳。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5乱花:色彩缤纷的野花。欲: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6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白沙堤就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


7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岸。


钱塘湖春行30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就是西湖。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诗,就是真的看到了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倩影,更加真切地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精妙。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许多以湖光山色为主题的诗作。这首诗注重把握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涂上春天色彩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美不胜收。


“孤山寺北贾亭西”。在后湖与外湖之间的就是孤山,山峰高高耸立,上面有一座孤山寺,是湖中登高游览的好地方,也是西湖一个非常著名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的一处名胜。有了第一句地理位置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指的就自然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面下降,春天雨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沌交接处,天空中舒卷起一片一片重重叠叠的白色云朵,和湖面上荡漾起伏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所以叫“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大概轮廓。接下来的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把西湖春天的活力,在寒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有名的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美丽春景;燕是候鸟,春天到了它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对季节的敏感和判断,成为春天的一个象征。诗中,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独到的;而他的笔墨,则是入木三分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到处”;说“谁家”,可见不是“每家”。因为还是料峭的初春,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起到互补的作用,把两者联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选择栖息在向阳的树木上试它清脆的歌喉;由于是“新燕”,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世代传诵,正是因为他写出了季节更替时这种偶见的欣喜。这首诗在意境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湖上风光,视野非常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着重写“湖东”景色,最后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指明地理环境,然后展开写景;后面是先写景色,后介绍环境。全诗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结,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空间轮回转换,不着一丝痕迹。结构的巧妙,条理包含在浑成的笔意之中;如果不细心体味,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看似一般,其实它和“白沙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春天来了,西湖周围哪儿都是绿草遍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如织,来往频繁。唐朝时候,西湖堤上骑马游春的风俗盛行。诗中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的景色。


这是一首七律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淋漓尽致的细致刻画,而在于情景相容,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视觉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后人点评


薛雪评白居易诗: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轻肥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2。


朱绂皆大夫3,紫绶悉将军4。


夸赴军中宴5,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6,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7。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8!


【注】


1轻肥:诗题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概括豪奢生活。


2内臣:宦官。


3朱绂(fu):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


4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以作印组或服饰。朱、紫二色,皆高级官员才能使用的颜色。


5军:这里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


6罇(zun)、罍(léi):盛酒器皿。九酝:美酒名。罗:摆设、罗列。


7脍:细切的肉、鱼。天池:海。


8衢州:唐代州名,其治所即今浙江西部的衢县。


前八句,描写宦官们赴军中宴的骄奢。该人神态骄慢,竟能满路,鞍马的光滑,竟能照尘,描写绘声绘色,让人惊异。顺其自然,大家就会想如此骄奢的人“何为者”,最后引出“是内臣”。


内臣只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这么骄横神气?原来,内臣都系着“朱绂”和“紫绶”,掌握着军政大权,怎么会骄奢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二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后照应,互为补充。进一步描写宦官的骄奢之态。同时,根据以上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表明内臣众多。“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宦官们管理着神策军。他们就更加嚣张肆虐、为所欲为。


从“樽罍溢九酝”到“酒酣气益振”,写军中宴的场面着重写内臣们的奢侈生活,也写最后写他们骄态。喝“九酝”,食“八珍”,美食应有尽有,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宴席中的宦官们定然个个大腹便便,油光满面。“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二句,由奢写到了骄。“气益振”三字,照应首句。赴宴时,已经是“意气骄满路”,而现在“食饱”、“酒酣”,自然就更加意气骄横,不可一世了。


诗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内臣们的行乐图,他们的骄奢形态暴露无遗。紧接着诗人写到了江南,“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两句中叙述的“人食人”的悲惨情景和前面内臣们的骄奢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遭遇旱灾,一乐一悲,境况却是判若天壤,震撼人心。


这首五古,只是把两种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写在一起,没有发表任何议论,通过鲜明对比,自然使人产生激愤之感,使诗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后人点评


赵翼称白居易的诗:“看是平易,其实精纯”(《瓯北诗话》)。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2,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


1刘十九:是诗人在江州的朋友,为崇阳处士。


2绿蚁:新酿的酒,尚未滤清时,酒面上有酒渣漂浮,颜色微绿,细小如蚁,称为绿蚁。醅(pēi):没有滤过的酒。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江西九江期间写的一首劝酒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新酿的酒,和正烧得旺盛的炉火,烘托了温馨优美的意境。红色的炉火,照映着浮着泡沫沫的绿酒,非常诱惑人,正是把酒畅饮的好时候。


紧承上一联,诗人写“晚来天欲雪”,交代了时间季节,给人一种寒意,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天气,就更应该喝上几杯酒御寒了。并且,此时天色已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能消度黄昏呢?所以,诗人问刘十九:“能饮一杯无?”这是多么充满生活情趣的场面。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对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来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写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炼含蓄,又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2。


明月好同三径夜3,绿杨宜作两家春4。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


1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河南人,排行第八,故称元八。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2墙东:典出《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这里用此指隐士隐居的地方。


3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4“绿杨”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诗人想与与元八作邻居。


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和宗简均在朝廷任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和他作邻居,于是,写下这首七律诗相赠。


前四句写两家适合作邻居。开首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表明两人都是希望隐居不求功名利禄的人。所以,不如,我们结为邻居,让明月光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来两家。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在苍郁浓密的树林中,时而看到朵朵野花,发出淡雅的香味,池水清澈,岸上绿柳如茵,两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散步畅谈,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这里用典非常多,但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


后四句写诗人想和宗简结为邻居的恳切心情。诗人说短暂的外出,还希望和他人做伴,现在要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邻居呢?结尾邻居后,不仅两人可以终身时常相见,而且,子孙后代也能永远友好相处下去。“暂出”、“定居”、“终身”、“后代”,逐层递近,越写越长远,把人们带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中,令人神往。这也反映了诗人渴望心情。“岂得”,“可独”,不断反问,也表现了诗人渴盼心情。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


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后人点评


胡应麟评乐天诗云: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题白乐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