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李贺(1)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

本章字节:8206字

诗人名片


李贺(790—816)


字号:字长吉


籍贯:河南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


作品风格:奇诡妥帖


个人简介:李贺少年即崭露头角。十八岁时,他到洛阳,携《雁门太守行》诗拜谒时任国子博士的韩愈,得到赏识。元和五年(810),李贺参加河南府试,被荐应进士举。但李贺的竞争者诽谤他,称进士的“进”和其父李晋肃的“晋”谐音,他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后终未能参加考试。元和六年(811),李贺重返长安,任太常寺奉礼郎。三年后,告病辞官。因家境贫困,他返乡第二年(814),就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县),投奔友人,在潞州寄食三年,无所获而归。不久死于家中,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他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所写多为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之作,抒发了他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同时,他的诗文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疾苦也有所反映。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想象大胆诡异,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1,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2,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3。


魏官牵车指千里4,东关酸风射眸子5。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6。


衰兰送客咸阳道7,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8。


【注】


1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雨屑服之,以求仙道。”


2茂陵:汉武帝刘彻陵墓,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刘彻。秋风客:悲秋之人。汉武帝曾写《秋风辞》。


3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说西京有离宫别馆三十六处。土花:青苔。


4千里:指从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的距离很远。


5东关:长安车出东门,指金人去的方向。酸风:使人辛酸泪流的风。


6铅水:形容铜人的泪水。


7衰兰:正值秋季,所以说衰兰。


8渭城:原为秦都城咸阳,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这里代指长安。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城回洛阳途中所作。诗人眼看着叛乱四起,民不聊生,国家动荡不安,空有报国之志,光耀门楣之心,却难进仕途,报国无门,心情悲伤凝重,以此诗一抒情怀。


前四句感慨年华易逝,人生短暂。汉武帝虽然到处炼丹求仙,最后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凋零飘落,只留下茂陵荒冢。虽然他在世时神威无比,可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他不过是瞬间的一个泡影而已。诗人直接称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不受封建等级思想束缚的精神和桀骜不羁的性格。“夜闻”句承上启下,丰富了上句“秋风客”的形象,也为下句表现苍凉冷寂的气氛作铺垫。“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宫殿内外,车马喧哗。而现在,物是人非,画栏中高大挺拔的桂树依然枝繁叶茂,花香四溢,而三十六宫早已经荒废,空无人烟,惨绿的苔藓铺满各处,一片冷寂荒凉。以上写金铜仙人的观感。


“魏官牵车指千里”四句,将金铜仙人拟人化,写它离开汉宫时的哀伤的表情。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盛衰的“见证人”,汉室的沧桑巨变已经使他感慨万千,悲伤凄楚。而现在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走,此时,国家盛衰的感触和离别的愁情一起涌上心头,百感交集。“魏官”二句,烘托了金铜仙人不忍离去依恋心情。魏官“指千里”,可见路途遥远。远行的艰苦加上远离的悲伤,使人酸楚难耐,不堪忍受。“东关”表明天气恶劣。东关的寒风,射得两眼发酸。这个“酸”字不仅是眼睛酸,更是指心酸,使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渲染了哀伤的情调。


接着诗人在“空将”二句中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的感情:“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在魏官的驱使下别离汉宫,开始千里之行。陪伴着“我”的只有天上旧时的明月。金铜仙人得到过武帝的喜爱,看到过汉室繁荣。他怀念故主,对故宫有着深厚的情谊。而现在自己渐行渐远,抚今追昔,不禁落下伤感的泪水。“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金铜仙人悲痛的表情。因为是“金铜人”,所以流出的泪水是“铅水”,而它的情感是人的感情的流露。


最后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景象。此时月冷风寒,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只有路边的“衰兰”相送,而同行的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衰兰”,既是因为天气阴寒而枯萎,也暗示金铜仙人愁苦心情。而金铜仙人的愁其实就是诗人的愁,情感表达曲折委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想象奇特宏伟,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也就是诗人的艰难处境和悲凉心情,意境旷远辽阔,感情执着深沉。最后,车子渐行渐远,天空月色荒凉,渭水波声越来越小,而金铜仙人前途艰难而漫长,它的愁思也是悠悠绵长。


这首七古,想象奇特,感情真挚深沉,形象鲜明。刚柔并济,爱恨交加,愁绪绵绵,韵味深远。


后人点评


《增定评注唐诗正声》云:“深刻奇幻,可泣鬼神。”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2,空山凝云颓不流3。


江娥啼竹素女愁4,李凭中国弹箜篌5。


昆山玉碎凤凰叫6,芙蓉泣露香兰笑7。


十二门前融冷光8,二十三丝动紫皇9。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10,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11,露脚斜飞湿寒兔12。


【注】


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


2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这些都是制作箜篌的材料。这里暗指箜篌制作精良。张:调好弦,准备弹奏。


3“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指李凭弹奏的箜篌声把行云都吸引住了。


4江娥、素女:均指传说中的神女。


5中国:即国之中央,意指在京城。


6昆山:是产玉之地。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脆响亮。


7芙蓉泣、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8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有三门。这里泛指全城。


9二十三丝:指李凭手中的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借指皇帝。


10妪:年老的女子。蛟:蛟龙。


11吴质:即吴刚。


12寒兔:指传说中的广寒宫中的月兔。


这首诗大概作于元和六年到元和八年(811—813),当时,李贺用瑰丽的想象描绘了李凭弹奏箜篌之音,表达了诗人对他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首句,即直接写箜篌,“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同时,也衬托了弹奏者的技术之高超。“高秋”,既点出了时间,也有秋高气爽的含蕴。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写乐声。优美的乐声响起,空旷山野中的浮云好像被这优美的音乐吸引住了,停留不动;善鼓瑟的湘娥和素女,被凄哀的乐声触动,不禁潸然泪下。诗人把“云”拟人化,赋予云以人的听觉和感情。和下面的“江娥”句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侧面烘托了箜篌声音之美妙传神。诗人用实景写虚幻无形的声音,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了弹奏者的姓名和弹奏地点。诗人打破按先交代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传统顺序,而是先写事件(音乐),再点出奏乐者,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构思巧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正面写乐声。箜篌之声,一会儿众弦齐奏,好像玉碎山崩一般热闹;又会又一弦独响,宛若凤凰的鸣声,悠长清明;乐声时而幽咽,好像芙蓉泣露,娇宛哀柔,时而乐声轻快,好像怒放的兰花张口欲笑,清丽动人。“昆山”句,用声音写声音,着重强调了音调的起伏变幻。而“芙蓉”句用形象写声音,着重表现了音色的悦耳动听,形神兼备。


从“十二门前融冷光”到结尾,写音乐产生的效果。诗人先从近处着笔,长安城的十二道城门前的寒光冷气,全部被箜篌声消融。实际上,冷气寒光是不会消融的,只是因为人们陶醉在李凭箜篌弦声中,以致连深秋时寒冷都感觉不到了。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传达了一种真情实感。“紫皇”二字用得巧妙,它既指天帝也是指当时的皇帝。诗人用“紫皇”二字不仅新奇,也渲染了乐声的神奇绝妙好像好像天上的仙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诗境自然扩大到了仙境。


“女娲炼石补天处”到结尾,诗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旷远辽阔、神气美妙的仙境。乐声传到了天上,吸引住了正在炼石补天的女娲,她听得入神,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补天,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而下。“逗”字用得巧妙,它把音乐的无穷魅力和音乐形成的奇妙瑰丽的景象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想象新奇大胆,出人意料,动人心魄。而石破天惊、秋雨倾泻的景象,也是对乐声的形象描写。接着,那优美的乐声又传到了神山,神妪为之感动;老鱼激动地跳起来,瘦龙也起舞。“老”和“瘦”反衬了音乐的强大感染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