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李商隐(1)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

本章字节:13040字

诗人名片


李商隐(813—858)


字号: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作品风格:高华典丽


个人简介:大和中守天平节度使牛党要员令狐楚赏识,辟为巡官。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中进士。令狐楚死后,他又为泾原节度使李党成员王茂元掌书记,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当时,牛、李二党斗争激烈,他遭到牛党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各幕府,曾任弘农尉、节度判官、盐铁推官等职,潦倒终身。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巨匠,他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杜牧与他齐名,并称“小李杜”;李商隐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七律圣手之称。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1,徒劳恨费声2。


五更疏欲断3,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4,故园芜已平5。


烦君最相警6,我亦举家清7。


【注】


1以: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2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3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4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5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6君:指蝉。警:提醒。


7清:清贫,清高。



这是一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相结合,抒发诗人的高洁情怀。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以写蝉鸣起兴。“高”指蝉栖息在高树上,这暗喻诗人自己的清高;因为蝉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和诗人境遇感受暗中结合。因为“难饱”所以“恨费声”,悲哀之余又多了一层“恨”意。然而恨鸣也只是徒劳,它依然身处困境,难以摆脱“难饱”境况。这是说,诗人因为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也曾向一些有能力的人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帮助的意愿,但最却只是徒劳。诗人借蝉身居高树,常常鸣叫的特点,写出自己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这样蝉的特点就和诗人情感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成功地实现了借物抒怀。


接着,从“恨费声”引出了“五更疏欲断”,又用“一树碧无情”作衬托,这样就把诗人不得志的抑郁情感推进向了高潮。蝉的鸣声一直响到五更天亮时,它的声音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而一树的叶子还是依然那样碧绿亮眼,并不为它的鸣声“疏欲断”而悲伤,显得那样冷酷无情。其实,蝉声疏欲断,本和树叶的碧绿毫无关系,但诗人却怪树的冷酷无情。这样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却正是诗人真实感情的流露。“疏欲断”既是写蝉,也寄喻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诗人暗中是在责怪有能力的人不伸出援手的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接着又咏蝉,转写自己。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诗人写道:自己身居小官,到处奔波,就像是一个在水中到处漂泊的木偶人。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不禁怀想起家乡来。他想此时,家中的田地应该是杂草丛生了,诗人的思归之心就更加迫切了。这两句看似和上文的咏蝉无关,其实,“薄宦”和“高难饱”、“恨费声”有联系,因为官小禄微,所以难饱费声。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了咏蝉上,诗人把蝉拟写成“君”,把“君”和“我”并举,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同时,我的举家清贫正呼应了蝉的难饱;而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和蝉境遇相似的小官,家中田地已经荒芜,不免勾起归乡想法。


这首诗蝉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了起来,完美地达到了借物咏志的效果。


后人点评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2,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因西汉宣帝在此建乐游苑,故得名。


2向晚:接近傍晚。不适:不惬意,不愉快。


登乐游原


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为乐游苑,因此地地势开阔,人们便以“原”称之。登上此原,长安城尽览。


古代诗人在登楼望远时,总是引起他们的国恨家仇等各种情绪,如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而李商隐登高也会引起心中无限情怀,不过这次,他登楼不是抒发感慨,而是想派遣自己“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不知道什么原因,傍晚时,诗人心中有些不快,便驱车而来,登山古原。


“夕阳无限好”二句,诗人登上古原,看到日落西斜,金黄灿烂的光辉、铺洒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上。这是多么的壮美、瑰丽的景象。这景象也给诗人得到了极大满足,而这雄美的景色就是在这黄昏时刻才出现的。诗人于是发出“无限好”的赞叹,慰藉了诗人忧郁的心绪。表现了珍惜时光的积极心态。


但也有人误认为“只是”二字,是“但是,只不过”之意,所以,本诗抒发的是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是一种消极心态。然而古代的“只是”本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是“就是”、“正是”之意。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玉谿生诗意》)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2,贾生才调更无伦3。


可怜夜半虚前席4,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1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


2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这里指贾谊。贾谊曾被贬长沙,故称。


3才调:才华气格。


4可怜:可惜,可叹。前席:把坐席向前挪动。据载,汉文帝听贾谊讲鬼神之事,直到深夜,因听得入神,不觉将坐席移近贾谊。苍生:百姓。


贾谊


《史记·屈贾列传》中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件事,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在赞扬君臣遇合。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关注的“问鬼神”,写了一段鞭辟入里,发人深思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首句属于客观叙述,客观不含丝毫贬意。并且诗人特意用“求”、“访”,好像着意赞扬文帝求贤心切和对待贤人诚恳谦虚。因为文帝“求贤”广泛,连“逐臣”也要访问,更可见其网罗贤才的范围之广,诚意之深。而次句写贾谊才能非常优秀,这句暗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才调”,是兼才能、风度,与“更无伦”的赞美相搭配,生动地表现了贾生青年才俊、意气风发、才华照人的飒爽英姿。这两句,由“求”而“访”接着是赞,逐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崇器重。


“可怜夜半虚前席”紧接上一句,刻画了文帝虚心请教的谦虚诚恳姿态。文帝请教贾谊,听贾谊谈论,文帝听得入神,于是便有“夜半前席”,可见,文帝是凝神倾听,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觉,文帝是多么圣明的君主啊,他的表现多么令人赞叹和钦佩啊。诗人巧妙地选取“虚前席”这个典型细节,生动地刻画了文帝姿态,惟妙惟肖。通过这个生动细节的渲染,使文帝由“求”而“访”再赞的“重贤”情势写到了最高潮。但是这句中两个关键的字“可怜”不容忽视,文帝的行为本是可喜可贺的,但为什么诗人用了这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可悲”、“可叹”的一类词语呢?这就是诗文的转点。引起了下文


接着最后一句回答这个疑问。原来文帝听得都“虚前席”的内容竟然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这类无用的事情。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诗人通过“问”和“不问”的对照,使读者自己得出了最后结论。原来前面一系列的“求贤”之举,竟然不是为了苍生,为了国家,而是出于皇帝可怜的好奇心,为了自己长生不老。其中讽刺意味非常浓重,最后轻轻一点,却笔锋犀利,诗人感概万千。


这首诗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昏庸,而生处这个时代的李商隐,也是生不逢时,空有抱负无处施展,这首诗也流露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慨。


后人点评


宋人胡仔: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馀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播传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足此矣,岂在多哉!……“宣室求贤访逐臣……,”此李商隐也。……凡此皆以一篇名世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2,望帝春心托杜鹃3。


沧海月明珠有泪4,蓝田日暖玉生烟5。


此情可待成追忆6,只是当时已惘然7。


【注】


1锦瑟:绘有织锦纹饰的瑟。瑟,是一种古代弦乐器。无端:无缘无故。


2“庄生”句: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李商隐引庄周梦蝶、不辨物我的故事,创造一种梦幻迷离的意境。


3“望帝”句: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杜宇,号望帝。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名为杜鹃。


4“沧海”句:典出《博物志》,据传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哭时眼泪成珠。


5“蓝田”句: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蓝田,山名,产玉,在进陕西蓝田县。


6可待:岂待。


7惘然:失落的样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指没来由地,无缘无故地。瑟本来就有五十弦,而诗人取硬是埋怨锦瑟的弦多,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为什么要埋怨瑟的弦多呢?次句说道,一音一节都勾起了诗人对青春美好岁月的回忆。锦瑟音繁,诗人情绪纷乱,怅惘不已。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上句引用《庄子》中一则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抒发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其中隐约包涵着梦境美好,梦境也是虚无缥缈之意。下句中引用望帝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现锦瑟繁弦,音曲凄哀,引起诗人无限的悲伤情绪,好像听的是杜鹃凄啼,送春归去。“托”字,不仅写望帝托春心于杜鹃,也表佳人托春心于锦瑟,手拨目送之间,有花落水流之情趣,意境奇妙。李商隐咏锦瑟,不是写一般闲情逸趣,其中深含恨意。


“沧海月明珠有泪”,据民间传统说法,海中蚌生珠,每当月明夜静时,蚌便向月张开,用月光养珠。月是天上明珠,珠就像是水中明月。所以,皎洁的月亮落在沧海之间,明珠浸在泪波之中。月、珠和泪揉在了一起,融成了一体,难以分辨。形成了静谧美妙的境界。可见,诗人联想丰富奇丽。而瑟之音和月夜和谐,月夜衬托瑟音更凄婉。“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是产玉盛地。日光煦照下,山其中蕴藏的玉气,就会冉冉上升,但美玉的精气只能远观,在近处却又看不到,表现出一种奇异美妙的理想景色。但这种奇妙美景可望不可把握。“蓝田”日暖生烟的暖和“沧海”明月的冷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色调不同,但两种景象表现的深沉哀恨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对一种高洁感情,充满爱慕和执着,而又是不敢亵渎的情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二字,呼应了开篇的“华年”。意思是说:如此情怀,今朝回忆起来深感怅恨,而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感伤了。言外之意今朝追忆,满怀怅恨有能怎么样呢?这两句话曲折婉转,表达了诗人怅惘凄苦的心情,诗人仿若有太多难言之苦,郁结于心,低吟徘徊,令人哀伤不已。


这首七律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品,表达凄哀委婉,意境奇异优美,表达了怅恨绵愁的复杂情感。


后人点评


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2,相思迢递隔重城3,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


1崔雍、崔衮:二人是兄弟,崔戎的儿子,是李商隐的表兄弟。


2竹坞:生长竹子的池边高地。水槛:临水亭榭。


3迢递:遥远。重城:高城。


枯荷


读李商隐的诗,重在体会、领悟诗中创造的意境,通过其中点出的几个意象,勾起读者类似的心理经验,才能品味到诗人的诗中深意。这首诗就充分表现了诗人重写意的特点。我们不必去对崔雍、崔衮的生平进行深究。只要借助诗人提供的文字,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非常优美宁静的一个超凡脱俗的环境,使人不由地浮想联翩,而诗人的深意就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寄宿在一户骆姓人家的亭园里,寂寞无聊中怀念起了远方的朋友,于是,诗人一边听着秋雨洒落荷叶的沙沙声,一边写下了这首充满情韵的小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首句写诗人眼前的亭园:碧翠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紧临着清澈的湖水。环境如此优雅宁静,诗人置身其间,仿佛已经远离尘嚣。


眼前的幽美景色,却不能和朋友共赏,诗人身感孤单,便不由地想起了在远方友人,“相思迢递隔重城”,诗人现在寄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居住的长安城之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距离遥远,此时,诗人的思念之情仿佛随风飘荡,悠悠然飘向了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孤单惆怅地遐思凝想的神态跃然纸上。


“秋阴不散霜飞晚”,第三句又回到了眼前之景。此时已经是深秋季节,但接连多日天气阴霾,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这样迷蒙的天色,进一步渲染了凄冷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黯淡的心情,心情黯淡则思友之情更切。


末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因为一直沉浸在思念朋友情境中,所以,对周围的环境变化没有一点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诗人耳边突然听到了雨打落在荷叶上的声音,诗人这时才发现已经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而这清冷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音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枯荷本来衰残破败,给人萧瑟之感,本是无需“留”的;但身处他乡,寂寞孤独的诗人,却因听秋雨打枯荷的清澈声音打破了寂静的气氛,消解了一些诗人的寂寞之感,也稍加安慰了自己的思友心情,所以诗人反而对枯荷的“留”,深表庆幸和欣慰。“留”含有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然而就连这凄雨打枯荷秋雨的声音就能是诗人心中有些安慰,就更加反衬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而思念朋友之情当时更加深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