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孟郊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

本章字节:9474字

诗人名片


孟郊(751-814)


字号:字东野


籍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作品风格:瘦硬奇僻


个人简介:早年曾隐居河南嵩山,贞元十四年(798)年登进士第。历任溧阳尉、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辞,元和九年(814),在赴任兴元军参谋的途中暴病而卒。


孟郊是著名的苦吟诗人,和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有“诗囚”之称。现有《孟东野诗集》十卷。《全唐诗》存其诗十卷。


孟郊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1,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


1龌龊:指生活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


孟郊四十六岁时才考中进士,他以为从此以后,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此之后,就可以大展宏图,所以,心情非常激动和喜悦,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诗人开篇就直接抒发自己快意的心情。诗人曾经两次落第,生活困顿,诗人整日愁眉不展,而现在金榜题名,他愁闷的心情顿时变得舒畅快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话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神采奕奕的神态,畅快淋漓地抒发了他欣喜若狂且洋洋得意的心情。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如何快意,而是把这种高兴的心情,用景来表现了出来。诗人策马周游在春花烂漫的长安街道上,春风轻拂,长安城到处花的海洋,一片欣欣向荣。但“疾”和“一日”都突出了快,而欣赏春色,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怎么会这样着急呢,其实,诗人这样写目的不是真的欣赏春光,而是要表现他内心的快意、得意。否则,长安街上游人众多,车马拥挤,诗人怎么能策马疾驰呢?那么大的一个长安城,到处都是春花,诗人又怎么能“一日”就能“看尽”呢?诗人写得有些荒唐,然而正是这看似荒唐、不合理的举动,却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的情感,所以,反倒让人觉得不荒唐了。这里“春风”,既实写自然春风,也暗喻了皇恩。“得意”,既指诗人心情舒畅如意,也暗指中进士这件事。这简单的十四个字涵盖丰富的内容,让人读来趣味盎然,余味无穷。


这首七绝小诗,文笔流畅,感情准确畅达,内涵丰富。“春风得意”和“走马看花”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产生的。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写的是李白被召入京,两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但表现手法不同,读者可以参读体味。


后人点评


韩愈:“刿目钅术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胄贤”(《侦曜先生墓志铭》)


巫山曲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2。


荆王猎时逢暮雨3,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


1巫山:在重庆东北部,地跨长江巫峡两岸。


2阳台:楚宋玉《高唐赋》序中载:“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便以“阳台”指男女约会之所。


3荆王:指楚王。


梦神女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巫山神女的传说。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这句话写行船中的诗人沿途见到的景象。行船沿江而上,入峡后,山峦重叠,江水曲折,最后,诗人眼前豁然开朗,著名的巫山十二峰终于映入眼帘。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复重”突出了山峦阻隔,江道曲折。“碧峭”二字,写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山峰碧绿的颜色,又展现了它拔地而起的秀丽姿态。在这十二峰中,最为神奇,令人心驰神往,就是云烟缭绕中的神女峰。神女峰的魅力,不仅是山峰的俊俏挺拔,还有关于神女峰的美丽传说。“阳台”二字便暗示了那个古老的传说,为下文诗人对传说的叙述做了铺垫。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这两句写楚王梦遇神女的古老神话。宋玉


赋中载,楚王游云梦、宿高唐而梦遇神女,而诗中写楚王是夜卧高丘而梦神女,这个该怎么解释呢?在本文注释二中记载,“高丘”是神女所居之处。诗人在诗中将根据想象把楚王夜卧的高唐换成神女所居的高丘,使场景集中在一处,这样就使楚王和神女相会这个情节更为集中。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接着诗人着重笔墨写神女。神女以的暮雨形式到来,以朝云的形式飞走,“轻红流烟”,写神女穿梭于飞花飘散和缭绕轻烟中,这写出了神女轻盈飘逸的姿态,同时“烟湿”二字,表明神女带着晶莹的水汽,这就和她“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个特征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最后这样一个超凡脱俗而又与众不同的神女行象便跃然纸上。神女没有人看到过,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将神女的姿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不落俗套,光彩照人,非常难得。神女随着行云渐飞渐远,最后消失在有点点稀疏星光闪耀的夜空中。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在美丽的神女消失的那一刻,诗人心中顿生失落惆怅之感,“目极”,写出了极力渴望再见的姿态,“魂断”二字,表现了和神女离别的痛苦。“望不见”,体现了极度哀伤的心情。这句话将诗人如痴如醉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笔下的神女飞走了,最后,空空的峡谷中只听得见猿猴的哀鸣,此时,羁旅的孤寂的心情、故事凄美的结局和峡谷中传来的哀鸣融成一片,使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古诗,成功地描绘了神女的形象,写得形象而又飘渺,用语恰当。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传说、峡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传神地表达出了诗人在行舟峡中的特殊感受。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后人点评


魏泰: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


游终南山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


1终南山:又名太乙山等,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诗人置身在终南山中,眼中只能看见终南山,仰望终南山,它与天相连;环顾四周,也看不到其他的地方。最后,诗人便产生了南山塞满天地的独特感受。日和月从“石上生”,语出惊人,但是,这也是诗人游中的真实感受。诗人游在终南山中,四周都是高大的山石,他见日月从高山中升起,便有一种“石上生”的错觉。这和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感受相似。有人误解诗人同时写日月,是日月同时升起的意思,其实,诗人来到终南山多日,他把日月并写是朝暮之间,屡次看到日升,月出景象的意思。诗人虽然语言惊人、突兀,但却反映的是他的真情实感,很贴切,从中我们也看出诗人陶醉山间景色,兴味正浓。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仍然写得很惊奇。这里的“景”是日光的意思。那么,“夜”和“景”就不能同时存在,而诗人却偏偏把它们写在一起,让人感觉很奇怪,但细细品味,又很真实,并没有违背常理。这句话又只不过是写终南山其他的地方都已经笼罩在漆黑的夜色中,终南的高峰还有些许落日的余辉,突出了终南高峰之高。而下一句诗人将“昼”和“未明”放在一起,初读感觉突兀,但细品来,写的就是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的白天了,而终南的深谷还是一片漆黑,极言深谷之深。这写得也很真实。这两句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充分体现了终南山的高险深广,我们可以想象到终南山层峦叠嶂、千岩万壑的壮观景象。


诗人观景时不由地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写到“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意思是行走山中的人心性正直,即使山路艰险,心中看来也是平的。诗人用“路险”反衬了自己心中坦荡正直。此时,胸怀宽广、大义凛然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上两句只是诗人在观景的一个插曲,接下来诗人调笔继续写景。“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长风好像在驱赶松柏,风过之处,万顷松柏林发出波涛般的声音。“驱”字写得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现了风刮松柏,枝叶向一边倾斜的情景。“声”本是无形的、看不到的,而诗人用一“拂”字,将松柏枝叶随风飘拂,同时发出的声音,这一视觉和听觉形象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诗人看到高山险峰、听到滔滔松声,心中为之陶醉,心旷神怡。这优美的景色和纷繁的尘世形成了强烈反差,所以,诗人最后叹道后悔读书,厌恶追名逐利。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这首五古诗,诗人写景语出惊人,既奇又险。在写景的过程中又穿插了诗人的感悟,如“山中”二句和最后两句,让人感觉意味深长,内涵深沉。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评:潜盘空出硬语。《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险。(《唐诗别裁集》)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2,报得三春晖3。


【注】


1吟:吟诵。它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2寸草心:比喻子女的孝心。寸草,小草。


3三春晖:比喻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这里形容母爱像春季里温暖的阳光。


游子吟


这是孟郊任溧阳县尉时写的诗。该诗以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因而,它成为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写了两个事物,一个是“线”一个是“衣”,强调这两件事物,以表现母子之间骨肉相连的关系。


紧接着诗人转笔由物写到了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着重写慈母缝衣服的情景。儿子即将远行,作为母亲心中自是难以割舍,老母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衣服,因为担心儿子长久不归,所以,她把衣服缝得密密实实,希望再结实一点。这一个细节流露了慈母对儿子的深切关心和慈母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一针一线都寄予了母亲的一片深情啊!这个细节唤起了无数儿女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感人肺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说区区似小草的儿女能报答得了如春日阳光般的博大母爱呢?这一反问,是诗人作为儿子的发自肺腑的一问,这句话也表达了无数儿女对母亲的深沉感情。读来意味悠长,发人深思。


这首五言古诗,用词朴素,不事雕琢,清新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着浓浓深情,使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目见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谈,诗之尤不朽者。(《唐诗品汇》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