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质玉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2
|本章字节:8192字
张彪虽倾全力阻止民军进攻,但他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北洋军前锋马继曾标业已撤回滠口。张锡元率领的河南军只在二线观战,不肯上火线厮杀。张彪手下仅辎重营等不足一千人,昨日作战伤亡逃跑不少,已成惊弓之鸟,交战后节节败退。
十时许,清军舰只从江面向民军开炮,但因两军相距太近,炮兵难以瞄准,无法发扬火力。民军炮兵一还击,清舰便退往下游。
黎元洪在武昌军政府得悉火线进展顺利,心中大喜。正这时,忽有报告说:汉口英国领事盘恩带翻译前来,要求面晤都督和外交部长胡瑛,呈递公函。黎元洪甚为诧异,前天登坛誓师成立军政府,根据《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设置外务局,隶属政事部,何来外交部长胡瑛?黎元洪急派人请高等顾问居正及政事部长汤化龙前来议事。汤化龙解释道:“武昌起事第二天,曾以都督名义照会各国驻汉领事,胡瑛以外交部长名义和我去各国领事馆递送照会。当时未得答复。据后来私下探询,领事馆回答说,必须民军打回胜仗,外国始肯承认为交战团。我民军昨日获胜,战场紧靠租界铁路外,洋人已看得清楚。今日英国领事可能是送公函作答复。”黎元洪道:“如此我当出面接待,但英领事要见外交部长胡瑛,如何处置?”
汤化龙默不作声。居正发觉那《军政府条例》已出纰漏,沉吟片刻道:“既是英领事要求面晤,还是要胡瑛出面。化龙兄既曾参与其事,也陪同接见。”汤化龙道:“觉生兄也出面为好。”居正道:
“我就不必了。”
于是议定由黎元洪、汤化龙、胡瑛三人出面,在会客室接待英国驻汉领事盘恩。
盘恩西服革履,随带翻译,见面时深深鞠躬,双手呈上公函。黎元洪还礼后让座,献茶招待。黎元洪拆看那公函内文,果然是驻汉口英、俄、法、德、日领事团公推盘恩前来,接洽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事宜。
盘恩欠身说道:“西历1911年10月12日,驻汉各国领事接到贵都督照会,当即遵嘱电达本国驻北京大使馆。现各国均称赞民军勇敢文明,在武汉的外侨,承蒙军政府保护,极为感激。现领事团一致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保证严守中立。”
黎元洪笑容可掬,以都督名义发出照会时他未理事,现在只好含糊说道:“此次武昌首义,对于本地外侨,自当尽保护责任。湖北军队之革命,实出于不得已。庚子之役(即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太无知,很对不起各国。去年瑞澂来鄂,采用高压手段,惹得民怨沸腾。我们主张自主独立,故有今日之举。劳阁下大驾,又承各国领事严守中立,军政府不胜感激。请阁下回汉口代为致谢。”
时近中午,军政府备西餐招待盘恩及译员等。汤化龙、胡瑛作陪共进午餐。餐后正式会谈,军政府方面提出补充细则:民军、清军无论何方如将炮火损害租界,当赔偿一亿一千万两。黎都督承认负责保护,清海军提督萨镇冰抵汉后,应该签字遵守。另有交战双方,无论陆军、海军必须距该租界十英里外。
盘恩对军政府所提细则表示赞赏,请军政府正式备文照会驻汉五国领事馆,并答应转送清海军提督萨镇冰共同遵守。原来黎元洪最怕海军大炮,企图以此限制清海军舰队行动。
当日下午,五国驻汉领事会衔在汉口贴出布告如下:
英俄
驻汉……法领事……为
德日
布告严守中立事。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民军互起战事,查国际公法,勿论何国政府与其国民开衅,该国国内法管辖之事,其驻在该国之外国人,无干涉权,并应严守中立。不得藏匿两有关系之职守者,亦不得辅助何方面之状态。据此,领事等自应严守中立。并照租界规则,不准携带军械之武装人在租界内发现,及在租界内储匿各式军械及炸药等事。此系本领事等遵守公法,敦结友谊上应尽之天职。为此闿切布告。希望中国无论何项官民,辅助本领事等遵守达其目的,则本领事等幸甚,中国幸甚。谨此布告。
西历1911年10月18日(八月二十七日)
胡石庵自前线归来牙病发作,这日不想再出门,一直守候在编辑室内。将五国驻汉领事布告以及武昌军政府答谢复文副本重抄一遍,送排字房拣字,翘首等候刘家庙前线的最后消息,以便安排版面。
此时,清军不支,正在退守最后防线。民军炮兵猛轰敌阵,清军防御工事多数被毁,清兵窜入铁路旁棚房区做掩护拼死顽抗。民军前进受阻,炮兵也难发扬火力,火线伤亡数十人。炮兵管带组织敢死队百余名,携带煤油做引火物,从左翼迂回接近棚区,火烧草棚。这时风势正顺,刹那间燃起大火,棚区清兵混乱不堪,再也不敢恋战,望风而逃。民军步兵又乘势掩杀,清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便土崩瓦解了。
刘家庙车站岔道上停着一辆军用列车,车上满载辎重,河南军张锡元司令部设车上。张锡元见火线溃败,急带护兵去张彪司令部请示办法,却不见张彪踪影,询问卫兵,说张统制被总督瑞澂传去了。张锡元再返奔列车准备逃走,忽见许多民众从机车上跳下,张锡元率护兵鸣枪示警,民众四散狂跑。待张锡元和护兵奔到机车前,单见两具清军尸体,血肉模糊,似被锄头、冲担击毙;火车司机已被民众挟持逃走了。而正面三路民军杀声震天,冲锋前来。张锡元急急抱头鼠窜而去。
民军占领刘家庙,缴获清军列车,附近民众纷纷前来迎接民军。车站周围欢声四起,响彻云霄。
胡石庵在报馆中听闻前线大捷,欢欣鼓舞,牙痛也忘记了,决意再去前线观察胜利情景,以便写好《革命实见记》。先派小厮刘心田备好军政府送来的马匹,又把军政府徽章挂在胸前,骑马到前线去。
刚出余庆里,迎面见无数民众协助民军将战利品运进巷口,市民沿街燃放鞭炮,欢声雷动。年轻妇女也倚门笑道:“我们打赢了。”
小孩们喊叫:“我们的兵打胜了!”军民喜笑颜开,欢呼胜利。胡石庵生平未曾见过这般情景,心中大受鼓舞。
他策马来到大智门车站,见军队正返回汉口。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约有千余人。市民们自发地给军官披红挂彩,鼓掌欢迎。胡石庵再往前行,军队更多。胡石庵十分诧异:怎么队伍全部凯旋归来?那前面不又被清军占领?勒住马缰,向一军官问道:“队伍全部归来了吗?”军官摇头道:“没有。”胡石庵又问:“前面留下多少队伍?”军官答道:“留下二十标二营及九标一营。”胡石庵问:“留在何处?”军官答:“在头道桥附近。”胡石庵道:“怎听说已追过三道桥?”军官道:“追过三道桥就退回来了。”胡石庵再问:“追过三道桥,为何又退回来呢?”军官摇头道:“这我不得而知。”说罢便匆匆追队伍去。
胡石庵熟悉这一带地形,心中不免引起忧虑。暗想:“清军占领三道桥,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为何不乘胜冲过三道桥占据岱家山,架设炮台,反而退守头道桥呢?”胡石庵百思不得其解,又催马前行。日落西山时来到头道桥,也没看见队伍,心中更加惊讶。乘兴越过头道桥,见一老农正荷锄迎面走来。
胡石庵打招呼问道:“老爹,民军在哪里?”老农道:“不晓得,但见许多士兵在刘家庙买食物,寻住处。”胡石庵又问:“那清兵又在哪里?”老农遥指戴家山道:“多半在岱家山,我刚从三道桥来,差一点被清军捉住。先生不要再往前走。”
胡石庵点头一笑。这时忽闻枪响,有流弹从头顶掠过,接着又响一枪,老农惊惶逃走。胡石庵从枪声判断,似是从姑嫂树射来,心想民军可能在那里设有埋伏,又想催马前去看看,但又怕发生误会。冷枪又响,便掉转马头疾驶返回报馆。
胡石庵回到办公室,立即安排版面,以特大标题刊载刘家庙大捷,详细报道经过。又将驻汉五国领事严守中立布告及军政府复文全部刊登。夜间,胡石庵正执笔疾书,忽闻门外一片喧嚣声。出门一看,报馆门外已挤满报童,露宿巷内等待报纸发行。胡石庵大受感动,更加连夜忙碌不停。
天亮后,胡石庵尚未起床,前面营业所已经人声鼎沸,小厮刘心田进屋来报告道:“来了许多洋人,要求会见经理。”
胡石庵急忙起床,抹一把脸,略整衣冠便去前室会见客人。有十几名外国人,都脱帽深鞠躬。胡石庵忙答礼。那外国人手持当日报纸,通过翻译说道:“我们诚实地承认民军为交战团,民军连日大捷,深望早日光复,成为完全的中华民国。我们绝对不加干涉。”
胡石庵表示感谢,招待茶水。这些外国人又说了许多恭维话,才手拿报纸欣然离去。
送走外国客人,胡石庵漱口、进早餐。又有武昌军政府高级侦探黎玉山来访。引进室内落座后,客人从西服口袋掏出两封公函交给胡石庵,说道:“这是黎都督致萨镇冰及各舰长手书,都督希望《大汉报》能予刊登。”
胡石庵展函读后,说道:“这关系民国兴亡大事,当照登不误。
不知先生还有副本没有?”客人道:“仅此手书,未带副本。”胡石庵道:“如此,待我抄写一份。”
于是,胡石庵坐书桌前,将两函各抄一份,再将原件奉还客人,说道:“当前形势,我方陆军已占优势,所虑者萨镇冰所率军舰。据说巡洋舰上架设大炮,炮弹直径均一尺多,内装葡萄弹六百余粒,外套炸片,威力无比。如果萨镇冰下令向武昌炮击,全城将成焦土,我军绝无抵抗能力。我为此而担心久矣!今见黎都督与萨有师生之谊,此信或能一动其心。且闻萨氏留学英国,平素品行善良,非凶酷之辈。率舰来汉三日,而无大动作,或亦别有用意,不忍以个人功利而屠杀同胞。此函一投,或生莫大效力,亦未可料。”
客人道:“胡先生所言极是,我也有此想法,故欲尽早将函送达军舰。”胡石庵道:“据闻萨镇冰率舰来汉后,黎都督先曾托红十字会送上一函,而未得答复。现在军舰周围实行戒严,任何船只不得接近。不知这信函如何投递?”
客人便附耳如此这般说了一遍。胡石庵喜道:“如此冒险犯难,兄弟佩服之至。但愿此去,一切顺利。”
说罢,客人便起身告辞,急去向清海军投送信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