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黄克强设防汉阳府;袁世凯遣使(2)

作者:王质玉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2

|

本章字节:7740字

检阅结束,湘军第一协统领王隆中向黄兴请示参战事宜。黄兴命该协驻汉阳十里铺一带,与熊秉坤部换防,布置防守美娘、仙女、锅底、扁担诸山。王隆中形色不悦,说道:“到十里铺可以。但如令我协在该地防御,未免影响士气。我协愿休息几天,听候总司令命令,反攻汉口。”黄兴道:“这是暂时调防,援军后续部队到达,再行调动。王统领愿自告奋勇攻击汉口之敌,精神可嘉。”王隆中勉强服从命令,率部去十里铺接防。


黎元洪检阅湘军返回军政府后,落座甫定,忽报由汉口方面驶来挂英国国旗小火轮,于汉阳门靠岸,有二专使持袁世凯致黎都督亲笔信。其中一专使自称姓刘,系都督故友,请求谒见。现在楼下会客室等候。


黎元洪看那专函落款,袁世凯三个大字赫然入目。函称:


黎军门:


朝廷已经实行君主立宪,从此不必大动干戈,希望革命党人息弭兵端,保证不咎既往。今特派刘承恩、蔡廷干二君前往面谈一切,盼与接洽为祷!


黎元洪心情紧张,更觉事体重大,不敢擅作主张。一面派人在楼下招待二使,一面急速通知重要文武官员集议对策。同盟会方面宋教仁、居正、胡瑛等人,军方“三武”,另有汤化龙、孙发绪等均出席会议,就袁世凯亲笔信做研究,众人各抒己见。一致认为:清军占领汉口,清廷发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遣使诱降,乃意料中事。如果不予接见,反而是示弱的表现;如果接见,必须据理反驳。于是议定可以接见洽谈,不得示弱。然后就接见办法,谈话内容,何人发言等一一安排停当,分头办理。此谓将计就计。


黎元洪下楼去会客室与刘承恩、蔡廷干二使见面。寒暄数言,转入正题。


黎元洪道:“承恩是故友,今衔项城宫保使命,偕蔡先生来武昌军政府,鄙人深感荣幸。不知有何见教?”


刘承恩道:“都督首先起事武昌,东南十余省相继而起,义声实可钦佩。项城之意,不过三世受恩,不忍亲见清廷倾倒,故特派我等前来协议。都督所以革命之原因,无非为清廷虚言立宪,实行专制。现清廷已下罪己诏,宣誓太庙,将一切恶捐杂税全行改除,实行立宪,与民更始。目的可谓已达,如再延长战争,生命益将涂炭。


都督本为救民而起,若救之反以害之,于心何安?况日俄两国均派水师提督带兵入境,不知是何居心,上下交争,恐他们乘势袭取,致酿瓜分之祸。望都督统筹善策,顾全大局,传知各省暂息兵端,一面公举代表入京,组织新内阁,共图进行之策。朝廷有帝位之虚名,人民又已达参政之目的,此所谓一举而两善存。满人虽居心狡诈,然经此一番改革,大权均操汉人之手,清帝名号虽存,已如众僧人供奉之佛祖,佛祖有灵,则皈依崇拜之;不然,是否焚香顶礼,权在僧人,佛祖也就无可如何了。”


刘承恩说毕,黎元洪即答言道:“项城也真可谓愚矣!瓜分之说,可以吓天下人,能够吓湖北人吗?现在各国领事,均奉各国命令严守中立。各国皆以文明相标榜,以遵守国际公法为第一要义,保证不加干涉。即或各国有不守法之举动,我中华热血同胞,当牺牲生命,以救邦国。以我国四亿人民,与外国正当交涉,外人虽强,亦必望而却步。列强以前对待中国百般强硬,其所以不敢瓜分者,是畏满人政府,还是畏我民心呢?保存满人政府,能保证各国不瓜分么?项城命二公来此,其意不仅本都督深知,即天下人民亦洞见其肺腑。此公欲借此涣散各省军心,使各省自相冲突。待四方平定,他手握大权,自有所谋。其用意虽深,无奈已人人皆知。鄙人为项城计,即应返戈北征,克复冀、豫,以项城的威望,将来大功告成后,选举总统时首必此公。项城不这样做,反而行反间下策,玩弄民军,真不知项城何以愚拙如此。如谓‘三世受恩,不忍坐视’,岂是汉家语言?以公仇论,满人贼也,我主也。我被贼掠夺,妻儿财产,悉为贼有,今贼反招我为管事,我应当视贼为仇敌呢?为恩人呢?以私仇论,溥仪登基后,立即逐项城于国门之外,虽幸未被刑戮,而已万分危险。项城岂健忘如此?置仇不报,反视为恩,项城虽不智,也不至这么糊涂!满人对待汉功臣,用之则倚如泰山,大功一成,则视如草芥。年羹尧之战功,如许之大,其结果如何?


又较项城如何?总之,项城如表同情,请即挥师北返。否则只有战火相见,此外再无多话可说。”黎元洪说到这里,故做声色俱厉状。


稍停片刻,又继续道:“我这一番言语,均是忠告项城。项城不悟,真满奴也。二公是汉人,平心而论,我这话不错吧?”


刘承恩面红耳赤不回答。蔡廷干说道:“都督金玉良言,我辈都为惊醒。返命时,定将都督之言,转告项城。不日当有答复。”言下,就要告退。


恰在此时,汤化龙走进会客室,报告道:“各官长,代表均在会议室齐集,请都督偕二公与会洽谈。”


黎元洪也起身道:“请二公至会议室继续面谈,项城既有函来,我们也当回函奉达。二位今晚请在此过夜,明日派卫队护送渡江。”


刘、蔡二人身不由己,只好去会议室小礼堂。礼堂内座无虚席。黎元洪偕刘、蔡进场时,众人鼓掌欢迎。黎元洪登台将刘、蔡二使做过介绍,然后请使者登台说明来意。


刘、蔡二使先已听过黎元洪意见,满奴二字,言犹在耳,很不自在。知道志不可夺,因此发言均甚简短。刘承恩首先说道:“鄙人系汉人,湖北襄阳人氏。前曾充湖北武建营管带,又奉命调赴广西。广西解职后,即到北京。此次武昌起义,袁项城奉命出山,调鄙人随营办事。但项城此次派蔡君与鄙人前来与黎都督接洽和议,免得同胞相残。按中国国情,是要顺从民意,实行君主立宪。


如大家同胞赞成,两军即可息战,避免生灵涂炭。以上是蔡君与鄙人来此转达项城之嘱托敬告诸公。”


接着,蔡廷干亦登台说道:“袁项城颇不愿用武力解决,使同胞互相残杀。按照政治原理,中国人民程度,第一步先实行君主立宪……”


蔡、刘二使演说完毕,汤化龙登台演说道:“今日蔡、刘二君来到武昌,我辈同胞极为欢迎。但是我们武昌此次首义,并非专行种族革命,实是政治革命。我中华民国据有二十二行省,内有汉、满、蒙、回、藏五大族,求五族平等,所以必须改建五族共和。现在是二十世纪,君主国逐渐减少,民主国日益增多,如能按照共和制度,实事求是,则满清永远立于优待地位,享共和之幸福。较之君主时代之危险,甚至世世代代莫生帝王之家之惨,将胜强百倍。我想清廷真有觉悟,顺应潮流,必以吾言为是。请蔡、刘二君转达袁项城,不必固执非君主立宪不可。”


孙发绪接着登台,照演说稿念道:“我们武昌此次首义,各省闻风响应,即北方也有三省宣告独立。想再过几日,全国无一省不响应。民心所向如此。袁项城乃中国当代人杰。前日之忠于满清,所得结果,项城乃身历其境。满清对于汉人,无论何时都在猜疑之中。既有猜疑,就难以免除危险,此吾人望于项城思考者一也。项城主张君主立宪,试问仍以满清为君主呢?抑以汉人为君主?若仍以满人为君主,我同胞又何必起义,何必多此一举,而各省又何必响应?此吾人望项城思考者二也。袁项城此次出山,我汉人同胞无不欢欣鼓舞,考虑到项城饱经忧患,外察大势,内审国情,必不再以满清之立宪来欺人而自欺,并为天下笑,此吾人望项城思考者三也。如项城固执己见,效忠满清,仍以武力解决,现响应武昌起义省份已占中国三分之二,试问项城尚有多少兵力?岂能以六镇兵力征服全国?想项城自思也不可能办到,此吾人望项城思考者四也。总之,项城是汉族同胞,吾人爱之敬之。其所处地位,如顺从民意,则达目的易于反掌。不然,同胞虽受涂炭之祸,则鸟尽弓藏时,项城就又危险了。以上不过大概言之,不尽之意,望蔡、刘二位代为转达是幸。”接着,胡瑛忽跳上讲台做即兴发言,抑扬顿挫道:“敝人胡瑛,湖南桃源人氏,年二十六岁。只因参加革命,‘丙午党狱’。被无道清廷判处无期徒刑,下于死牢。不是我武昌党人起义,小子将永世不见天日,老死狱中。”说到这里,胡瑛把讲台一拍道:“小子今日出狱,与清廷势不两立。有革命党无清廷,有清廷无革命党。请蔡、刘二君转达袁项城,牺牲君主立宪一己之见,早日实行民主共和。否则,我革命党人誓死血战到底。”


以下还有其他简短发言。刘、蔡二人听后,觉得无论是原立宪派和革命党,言语虽多誉扬袁世凯,实是坚决反对君主立宪,非实行共和政体不可。二人原拟私下会晤黎元洪,未料到被请到台上听取发言。二人如坐针毡,只盼早点收场回走。最后,刘承恩出面作答道:“诸君意见,我二人均已领教。返汉后即将尊意转达项城。


至于能否收效,尚不敢肯定。因为我们所受旨意是君主立宪。如项城能牺牲己见,免除战祸,亦属幸事。”


会议至此结束。黎元洪命设宴款待刘、蔡二使,夜宿军政府客房。


黄兴因在汉阳忙于军务,赶到军政府时会议已临结束。黎、黄会商,决定连夜各草一信,天明交刘、蔡二使带交袁世凯。


刘、蔡二使一宿睡不安神,翌晨用过丰盛早餐后辞行。黎元洪笑容可掬,又对招待不周表示歉意。随后,从桌上拣起大札两件递交刘、蔡二使道:“承项城来函赐教,不胜感激。本都督与黄兴总司令作复函,敬乞转达项城。”


刘承恩双手接过信札,又相互说几句客气话。黎元洪便命参谋部派卫兵护送二使,仍由汉阳门登英国小火轮,向汉口疾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