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袁世凯召见萨镇冰;甘绩熙独守司(2)

作者:王质玉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2

|

本章字节:8114字

水壶快烧开,马路上忽传来犬吠声,甘绩熙压住炉火,提枪说道:“怕是敌探,快走!”二人急出茶园左右观察,并不见有人影,便持枪在马路上逡巡一遍。偶尔从远处传来一两声枪响,不似交战,而似走火,或是打冷枪壮胆。高建翎问道:“六渡桥有我军防守没有?”甘绩熙道:“杜武库率队防守六渡桥。”高建翎道:“如此,我们这中央阵地有保障。”甘绩熙道:“杜武库仅带十数个兵,一旦大队敌兵偷袭,必然支持不住。”高建翎道:“清兵最怕夜战,哪敢夜间前来。”甘绩熙道:“不可大意。我俩先回屋喝杯热茶,再来外面警戒。”


二人回到司令部内,各饮一杯热茶。甘绩熙用水壶压住余火,二人又提枪走出门外。茶园左侧不远处,有卖肉的屠案一张,二人便坐到屠案上。甘绩熙道:“这里做暗哨最好,既可观察马路动静,又可警戒司令部。”二人先是依偎而坐,后即仰卧屠案之上。


此时,月明星稀,仰望苍穹,见一颗大星熠熠闪烁,比其他既大且亮。甘绩熙道:“看这颗大亮星,是孙文的将星吧?”高建翎道:


“是吧!不是孙文的将星,就是黄兴的将星。但不知我们两人将星在哪里?”甘绩熙道:“我们冲锋陷阵,火线杀敌,只是杀星,哪来的将星。”两人说着,相视而笑。略停,高建翎问道:“黄总司令官匆匆去武昌,不知有何新作战方略?”甘绩熙道:“黎都督找他会商,天亮便见分晓。”


这时,黄兴早已回到军政府,见宋教仁已由上海来此,正在都督室中。两人打个照面,攀谈几句。然后与黎元洪共进晚餐,商量应敌之策。晚间召集紧急会议,由黄兴报告汉口作战情况。黄兴发言道:“兄弟前日来鄂,即去汉口督队作战,意图反攻恢复。不料各部队新兵太多,缺乏训练,军官士兵服装相同,临敌难以指挥。


且各部队连续作战,伤亡过多,均极疲劳。清军配有机关枪,我军全仗步枪,一旦与敌接触,我军伤亡较重。敌人配属野炮,我军全系山炮,射程及杀伤力均不及敌军炮火威力。特别是我军士兵均系在武汉周围临时招募的,一到夜间或战况不利时,逃亡、减员严重。北洋军久经训练,善于射击;唯冲锋时不及我军勇敢,短兵相接听到我军喊杀声,即往后退。目前形势,若无湘军来援,汉口恐难守住。依兄弟愚见,待湘军来援后,可再图恢复。”


与会人员,对黄兴发言均表赞成。居正道:“已给湖南焦达峰发去急电,促其派兵援鄂。谭人凤老先生也在那里帮忙,为何至今不见回电?”于是,决定再次通电宣布独立各省,请派援兵来鄂助战。黎元洪发言道:“既然大家一致赞成,即准备固守汉阳。武昌起事以来,已有湖南、陕西、贵州、山西、云南五省及九江来电响应。


未响应之各省,当发电报促其响应。方略既定,明日再做仔细研究。暂时休会。”


与会人员散去。黄兴在汉连日指挥作战,甚感疲劳,便回二楼客房休息。


宋教仁、田桐比黄兴迟一日由沪抵武昌。教仁字遯初,湖南桃源人,与蕲春人田桐均为武昌文化普诵学堂肄业。宋教仁先参加武昌科学补习所,后入华兴会,亡命日本转入同盟会。时年二十九岁,好学深思,诗文俱佳。二十四岁写成《间岛问题》一书,得各方看重。


武昌起事前被党人举为军政府外交部长,此刻汉口战事激烈,已无外交事务可做。宋、田二人连日观察内外,发现革命党内派别不和。都督黎元洪遇事并无主见,事无巨细都要开会讨论,最后画诺而已。对袁世凯到孝感,大有畏惧心理。而汉口前线,败局已定。虽然周围各省响应独立电文连篇飞来,但这首义之区,却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未来不可乐观。当晚,宋、田二人听过黄兴作战报告、黎元洪发言后,便约居正到招待所商量事宜。


宋教仁道:“汉口不保,固守汉阳,且又全赖湘军援鄂。看形势,仍须克公指挥作战。说不定其他省份也有援军前来助战,克强究该以何名义指挥两省军队?应该研究一下。”居正道:“我也正为此颇费踌躇。日前克强以司令官名义赴汉指挥作战。究竟是鄂省司令官?还是什么司令官?并不明确。况且已颁布的《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中规定,都督兼任司令官,现在克强又称司令官,如此名不正则言不顺。将来对指挥作战必然不利。”宋教仁道:“究竟该给克强以何种名义呢?”正在苦思冥想,田桐忽然说道:“有了!湘鄂两省起事前即关系密切,互为依托。湘省援鄂,两湖形成一体。


何不请克强以两湖大都督名义,指挥两省军队作战,如此便名正而言顺。”居正笑道:“怪不得人称你为‘水牛将军’,真是文武全才的‘军师’,亏你想得出来。”宋教仁道:“两湖本是一家人,言之成理。”


于是议定:事不宜迟,三人分头活动,请有关人士在军政府院心大树下饮茶座谈,广泛征求意见。


同盟会员出席的有:宋教仁、居正、田桐,胡瑛、刘公、孙武、杨时杰、杨玉如。其他方面有参谋部的吴兆麟、蒋翊武、蔡济民、杨王鹏等人。月光下,树影婆娑,众人一面饮茶,一面漫谈。居正缓缓开言说道:“今有一事与诸位商量。湘军即将来鄂驰援,两湖唇齿相依,实为一体。此次革命,也是湘鄂两省首先起事。克强先生来鄂,大壮革命声威,震慑清廷,急派袁世凯来孝感前线。克强乃大革命家,名闻海内外。但来武昌后,尚无正式名义,殊为憾事。现在兄弟拟提议公推克强先生为湖北、湖南大都督。在座都是两湖人士,特与诸位商量,不知意下若何?”居正提议后,胡瑛首先赞成,同盟会其他同志亦表示同意。


看来似乎一致通过,副参谋长吴兆麟忽然发言道:“现在前线紧急之时,万不可现在发表,以免引起纠纷。”话音刚落,忽一人反问道:“此为革命前途大计,怎会引起纠纷?”


众人看去,见是一身着军装的年轻后生。多数人不相识,少数人认识他是杨王鹏,曾任文学社前身振武学社社长。头年被黎元洪查获开革,刚从湖南赶来,本是黎元洪的死对头。吴兆麟看了杨王鹏一眼,说道:“黎元洪虽非革命同志,但在湖北军界资深望重。


而此次举为都督,并非黎本人意愿,是起义同志百般劝说推举出山的。众人认为他为人厚道。汉口租界洋人也承认其名义,认民军为交战团而严守中立。各省来电响应,均表示推崇敬仰。若一旦将他推倒,中外必生疑团,认为我辈有争权夺利之嫌。有碍大局,此不可者一。克强先生是革命巨子,海内皆知。此次来鄂,大众均甚爱戴。如趁此在湖北立功,将来革命成功,再由同志公举为全国首领,前途远大,天下归心,区区都督虚位,何足计较?此不可者二。前日克强先生来鄂时,已由大众公举为总司令,由黎都督命令发表,是黄已在黎下。令忽以大都督名义节制黎都督,在黎本人可能无可如何,外人如提出质问,代鸣不平,岂不立起纷争?此不可者三。黄之大都督名义发表后,黎如辞职,届时国内各省及外人来电询问,将如何答复?即便称是我辈公意,当此军书旁午之际,致令主将辞职,授敌以隙,各方必怀疑我等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此不可者四。湖北军人中同志,发动起义,自拥黎出任都督后,对黎绝对服从,同心同德,只知杀敌,不问权力,与黎均有好感。若一旦更换都督,大众顿生怀疑,必不安心。且与黎接近之人,乘此挑拨,顷刻间发生危害,反令克强面子不好,此不可者五。目前,大敌当前,清军派间谍侦察民军,并图煽惑军心。只因民军纪律严明,军民又团结一致,清军才无隙可乘。如民军内部发生变化,是授敌以隙,自取败亡。回忆太平天国在南京,已得半壁天下,清室仅据北京一隅。当时洪、杨势力可谓雄厚,人才亦可谓众多,只因争权夺利,自相残害,以致功败垂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清廷喜之,遂云要使清朝江山稳,除非贼杀贼。我辈革命同志,应以洪、杨之败为戒,此不可者六。总之,现在急宜团结军心,维持现状,不可更张以生内乱。我并非反对黄先生为都督,实情势非其时也。望同志以大局为重,谨慎从事为幸。”


杨王鹏争辩道:“你这话并无道理。江西革命军始以吴介璋为都督,续以马毓宝为都督。亦未见中外人士质问及内部有人反对。


湖北且去电庆贺。况我辈举黄克强为大都督,于黎之鄂都督位置并无妨碍。试问:将来推倒满清皇朝,中国不举大总统吗?岂能仅各省有都督即万事大吉?”吴兆麟道:“各有情况不同,湖北是首义之区,关系全局,当前各省皆以湖北为重心。外国人仅照会湖北为交战团。与其他省份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人默默不语。多数人都知吴兆麟有“智多星”雅号,又是黎元洪门生,且是湖北军队中实力派人物,不便多说。杨玉如劝说杨王鹏道:“大鹏重视现实与环境,不必坚持己见,牵一发而动全身。”杨王鹏道:“现实如何?武昌首义是我两湖党人冒死犯难、长期经营的结果……”再说下去,必无好话。宋教仁截住道:“罢了,罢了。不必再为此事争辩了,有碍团结。此事不过征求大家意见,我们原无定见。因黄克强实行革命多年,声望很高,诸同志拟推举他为首领,借以号召各地以达革命迅速成功之目的,并无他意。我们初来湖北,对湖北军队情形不熟,既易引起争端,做罢论可也。”


居正见风转舵道:“原举克强临时去汉口督战。今后战局发展,又有各省援军来鄂,须有正式名义,授以关防。诸位有何高见?”


如此,谈话气氛变得轻松,有人提议称“战时总司令”,另有人提议称“南方革命军总司令”,最后一致同意称“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所有各省军队均由其节制调遣。仿效汉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故事,请黎元洪以都督名义聘请黄兴为总司令,登台拜将,以示郑重,使各省来鄂援军,均听其指挥,以便作战。居正说道:“军情紧急,那要立刻报告黎都督,迅速办理。”


说到这里,忽有参谋跑来报告道:“汉口起火,清军在汉口放火。”


众人仰头北望,果见北方天幕隐约显出一片红光。众人立刻散去,急出军政府后门登蛇山,观看火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