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亚历山大·格罗莫夫
|类型:奇幻·荒诞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9
|本章字节:6188字
在前置屏幕的左下方显出了地球的一个角。我看到的是这个蓝色星球印度半岛的那个部分。不过,整个半岛藏身于团团云雾之中,只露出西海岸的一个小块陆地。海洋上空的这片厚重云层正在聚集力量,向干旱的大地发动攻势。那里,雨季即将到来。
我原来总以为,像这样一直从地外的角度观察,我的母亲星球早晚会让我觉得腻烦的,因为天象和季节的更迭不会给这单调的风景增添多少变化。不过还好,我现在还没感到厌倦。当你在距离地面1500公里的高空飞行,地球就会在你的脚下转动。换一个时间,换了一个投影比,地球展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我的密封飞行舱里没有舷窗,只有一个观察显示屏。虽说成像质素不错,但总不如一个直观的舷窗来得痛快。
一切都是为了全面附和密封飞行舱技术的严格要求要保证舱体不会反射波长1米到1微米的无线电波。由于多层复合的舷窗玻璃无法避免这种反射,哪怕反射波很弱。密封飞行舱的设计者对吸收性外层表面所做的最大让步,就是用一个直径3厘米的物镜代替了一切。再有,就是天线和发动机喷嘴了,它们实际上也能造成轻微的反射,所以,每次行动前都要反复测算这些玩意儿的危险系数。
外壳的表层是种特殊的塑料。我不知道那是种什么玩意儿,应该是种高技术涂料吧,但这涂料却是用普通的喷枪喷上去的。这种材料就像塑料一样,在真空中“挥发”得厉害,也经不起宇宙分子的轰炸。更别说灰尘了。还有,它老化得也挺快,让你不得不一次次重喷。干这活儿虽然无聊,但还算容易,在机库就能干。给准稳站“格里分”外壳的吸收层喷涂涂料就困难多了,那得在外太空忙活好几个小时,总能你折腾得筋疲力尽。
听说,一种新的吸收材料就快有了。它不但完全吸收无线电波,还能吸收红外线。对我们的密封飞行舱来说,它到没有什么用,再说,“格里分”只有下边也就是朝地面、朝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所属卫星和红外线探测器的那一面需要涂层。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发明家宣布可以改变这个热力学定律:吸收射线的物体在热感波段上反射出一个完全黑色的形体。多余的能量要找地方释放。有人预测说,将来这些多余的能量会用来给太空站的蓄电池充电,这种好日子何时来临,那可就没准儿了。
“3号,准备好了没有?”
这声音简直就像一声咒语,震得我耳鼓生疼。我调整了一下耳机音量,看了一眼侧前方的监视器。监视器里空空如也。
“准备好了。可我还没看见目标。”
“别急。两分钟后进入射程。整个操作时间7秒钟。”
“时间够用。”
“祝你成功。”
这次的任务本身不太复杂,再说他们已经把我引到了目标活动区域,剩下的事儿,也就剩下瞄准目标、手指轻轻一扣扳机就行了。我驾驶着密封飞行舱,追逐着一个永远无法传到地球表面的红外线长波它们被这个水球的大气层分子吸收掉了通联信号就用这个长波传导。我明白我的密封飞行舱外壳涂层会发散部分辐射,但它跟地球的大气层这扇“窗户”的透明度不相上下。因此,在地球上的一个观察者看来,包裹着我这无价躯壳的5吨重的金属设备,在自然界完全不存在。
不过,一颗扫描空间陨石和其他飞行物的卫星会偶然发现我。这种卫星没长眼睛,它是靠热波观察一切的。在它的判断里,我不过是个迅速移动的物体,会根据数据把我看成一个脱离轨道的卫星。听起来,这似乎有些离奇,不过,这就是事实。那些被淘空了资源的美国跟踪卫星实在糟透了,它们的轨道参数不可轻信,可以说毫无价值。
那么,我要攻击的目标呢,它不会有所察觉吗?不,不会的。它发现不了悄悄接近的敌人,因为它根本没有相应的侦测手段。首先,由于没有必要,导弹防御卫星并不“向上”测位,而我就是从上至下进入射程范围的,恰似飞鹰捉兔。其次,这个卫星实际上已完全作废,早已形同一块失控旋转的垃圾。我的同行在一个月以前击中过它,但那次的冲击力不够,并不成功。结果显示,这块铁疙瘩还会在轨道上转悠一年才可能掉进大气层燃烧掉。
以前也发生过这种卫星失踪事件,开始谁都没有把它当回事他们想当然地以为卫星撞上了陨石或者什么太空垃圾。全球火箭防御系统对此类意外也没什么好法子。但是,等第2、第3、第4个卫星出事以后,疑问就越来越大了:到底为什么卫星接连出事?直到有20多个卫星殒命天外,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言而喻了。为什么总是同一种卫星遭遇袭击?更重要的是,它们怎么会突然脱离轨道,遥控系统、信息传到和定位装置同时失灵,临了都还释放出强烈的脉冲信号?这可能是所谓的原始结构缺陷吗?
哈,同行们,真够你们伤脑筋的吧?满不是那么回事啊!
现在,我要尽全力干掉眼前这个半残不废的铁家伙。要是让它继续飞,保不齐哪一天被引回地球,那他们就有可以研究的样本了。
那时候,他们或许会在卫星表面找到一个洞,甚至找到个把变了形的弹头儿。
“太平洋”号太空梭三小时前起飞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及时猜测到军事宇航员们此行的目的。我们在他们校正轨道的时候才弄清楚。
这次就不给他们添乱了。没意思。
“你看见面标了吗?”
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一个已经打上标记的目标。它实在太小了。一秒钟后,目标的下方出现了一行数字。
“看见了。”
“别紧张。你距离目标的时间是30秒。”
“有什么可紧张的?”
我说的不是实话。我的轨道预置只容许我进入射击圈一次。理论上说,打脱靶的可能很小……但是,我不能保证不会发生意外。当然,胡乱鼓捣一阵,还能在下一圈找到目标,只不过这次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要么我一次打中这块死铁,要么让它的主人把它收到地面。
这时候,屏幕的边缘出现了另一个闪烁的标记:这是那个“太平洋”号。太空梭距翻滚着的卫星30公里,高度略微低一些,它们间的完全接近用不了一个小时的时间。
离开火还有20秒。
那行小字“目标锁定”在均匀地闪烁着。我推下手杆上的帽罩,拇指按在发射钮上。
18秒……
在太空毁掉一颗卫星,有一个简单而可靠的办法。不是发射什么火箭弹,不是放射干扰,也不是用x射线激光束,甚至不使用足以让卫星上的敏感设备失灵的强电磁波,而是用常规火炮。我们的密封飞行舱大都在纵横轴向装置了四部高速火炮。为了瞄准发射需要进行一定的机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瞄准仪,为了使整个密封飞行舱受到后坐力后不至旋转,射击定位系统结构复杂,动作奇快,提前修正量的计算设置为自动控制。如果一切准确无误,飞行员要做的就只剩下及时按按钮了。
中心火炮命中目标,以300公斤的脉冲力斜向直冲目标运动的方向。子弹很软,目标将吸收它的全部动能,但还不能说中弹卫星马上报销轨道在降低,离心率也在增加,子弹的破坏力则会降低。为了让“太平洋”上的哥们儿无法获取自己的财产,我至少要向它发射四枚炮弹才行。
15秒……
打偏的子弹会进入大气层。要是恰好进入夜间的那一面,就会有人观察到天上奇特的流星雨那些流星慢慢下降,光芒四射。实际上有过这种报道:说在新墨西哥的一个天文爱好者拍摄了“流星子弹”的光谱,指出里面类似铅和铜的光谱线。他的论证不过引来内行们的一顿嘲笑。
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