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移民开发北疆崛起孤女孝子喜结良缘(2)

作者:冯增秀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2

|

本章字节:9342字

在焦急等待的期间,蒙恬带手下人四出巡视修建房屋的情况,移民地随处都能看见他和黑风汗血马的身影。按照北方高原多风的天气特点,每一支施工建房小队都兼有修房、暖炕、行灶的任务,使初来者不致冻饿。朝廷一直没有消息,他飞书劝谏没有下文,他在焦急中等待了两个月。此时寒流袭来,冷霜伴着朔风紧锁塞北,秋季的北方草原,一下子变得光秃秃,荒凉无比。一座座新修的移民房屋,整齐地在猎猎西北风中瑟缩着,而此时旧齐移民千里迁徙来到了北地。悲愤而至的移民,见到迎候道旁的军人没有一丝感念之情,却用无奈和仇视的眼神揣度着秦军。蒙恬一直看到他们走进新房,燃着灶火炕火,烟囱冒起浓烟,他才稍感心安。蒙恬吩咐近卫:“传令下去,让所有将士帮助移民预备过冬柴薪,不得有误!”


移民陆续到来,蒙恬每天马不停蹄奔突在百十里纳林淖巡视移民的迁徙情况,已经几天没有回营,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眼圈发红,布满血丝。他站在寒风中,看着络绎不绝如同流放囚徒的移民们,心里悲苦得不是个滋味。


移民戍边本是朝廷制定的一项富国强民、固边安本之举措,却在行使期间让百姓遭罪,到底是赐予他们福音还是祸患?此刻站在寒风中的蒙恬也糊涂了。“流放”队伍中,上至八十岁老朽,下至怀中婴儿,一个个蓬头垢面,浑身蒙尘,脸色冻得铁青。这样的“流放”队伍拖得很长很长,一个一个地从荒漠中走出,有个老人已经倒在黄沙中悄无声息地故去,引来儿女们一声声惨呼号叫。蒙恬命几个士卒找来一领芦席帮忙埋葬了,一路随行的官差并不认识蒙恬,更不会想到这个封疆大吏会像一个普通士卒一样坚守在移民地带。


有一个押解士卒还在无情地挥鞭督使移民,嫌他们走得太慢,大声喊道:“快快,你们比乌龟快不了多少,老子何时能交了差……”蒙恬过去一把夺过他手里的鞭子,没头没脸地一顿乱抽:“谁给你这样督使移民的权力?”对方知道遇上大人物了,吓得赶紧跪地磕头。过来一个千户模样的头领,不察言观色却要上前理论:“哎,你是哪部分的?凭什么殴打我的人……”田获甩手给他一大嘴巴:“放肆!还不快下马给蒙将军行礼……”那个千户一听哪里还敢怠慢,双膝发软,跪在沙地,磕头如捣蒜:“小的有眼无珠,将军饶过小的……”蒙恬没有叫他们马上起身,而是正色问:“你的人都是这样一路打骂着押解他们来的吗?”小千户不敢说不是,更不敢说是,僵持在那里不敢抬头。蒙恬正言道:“在鞭打别人的父母、兄弟、姐妹时,你就丝毫不想想自己也有父母、兄弟、姐妹?如此无人伦、无慈悲之人何以立世?”千户吓得不住磕头:“是,是……”蒙恬鄙夷地看着他:“起来吧,先寄下你这顿鞭子。立刻通知你所有手下,若有人再胆敢鞭打移民,本帅定斩不饶!”“是,是,小的遵命!”蒙恬看着那两个官差惶急地走了。


已近冬季,天黑得好快,那些还没能走到地头的移民,只能就地宿营于荒野。蒙恬命令士卒们分伍成组,帮助那些手无寸铁的移民们砍来柴火,纳林淖篝火点燃,远及十多里,但远近不时还是传来老人们的叹息声和孩子们的哭泣声。马车拉来上千条绒毡绒毯,分发给那些耐不住风寒的老人和孩子。


蒙恬又是一夜不曾合眼,奔走于各篝火之间嘘寒问暖,亲切地和他们拉家常。他发现这些无辜百姓大多只是自怨自艾,很少有人怨恨朝廷。“你们不恨朝廷吗?”蒙恬亲切地问。一个叫郑玄的老人苦笑着说:“若说一点怨言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好歹也该让我们在家过个年,把这个冬天熬过去再上路该多好!”守在火堆边,老人的儿子却气呼呼地说:“一路上押解的官差说,那个蒙恬将军已经为我们建好了一切,结果我们连粮食也没有带多少,今后全家人吃什么哟!”蒙恬听闻一脸愕然,怎么会有人打着我的旗号说这样的话?众将佐也是面面相觑,不知该不该制止这个年轻人的言行。郑玄老人不满儿子这样对待客人,告诫儿子道:“老二,你看你都给这位将军说什么呀?咱们都是老实人家,再不敢胡说!”儿子不服,回嘴说:“本来就是吗……”蒙恬不得不坦然面对:“小兄弟,你见过蒙恬吗?”那年轻人摇摇头:“没见过,我只知道他是个把匈奴人打败的将军,非常厉害,没成想他害人也这么厉害。”旁边一个近卫实在不忿,插嘴说:“说你恁,你还真就不知好歹,在你面前跟你说话的就是我们蒙恬将军……”蒙恬瞪他一眼:“要你多嘴……”围着的好多移民听闻同时投来惊疑的目光。原来,跟他们闲聊了大半夜的这个和蔼可亲的军官就是蒙恬……众皆吓得噤声,跪倒一片:“将军在上,请受小民一拜!”蒙恬赶紧搀扶:“天寒地冻的,大家快快请起!冻伤身子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蒙恬不才,也是一个吃惯苦的人,知道你们的难处。朝廷今秋这道移民令确实下得有点急,我们也是干着急没办法,不过,既然已经来了,我们就各安天命,安心在这里生活。粮食不够,我们会尽快想办法的。”所幸的是直道修通,极大地方便了粮秣的运送,不至于使移民缺粮。加上秦中、汉中、天水一带粮食丰收,大批粮食运送边关,解决了新秦中及几十万民众吃粮问题,较为顺利地度过了这个冬季。


当春暖花开时,河南地之新秦中又是一片生机勃勃。已经适应了西北高原一个冬季的移民,纷纷走进分给自家的田畴,开始早出晚归地劳作。蒙恬派人从直道和水路同时运送调拨种子、耕牛,以“贷牛制”形式分给移民。蒙恬和几个幕僚及将佐商讨了一下“贷牛制”的基本形式,一是确保耕种情况下,先以三五户一头为准,自发成立互助合作;二是以乳牛贷制为主,所生小牛犊还给官府,然后再将小牛犊分贷给新户。如此这样不出五年,新秦中移民可达到家家有耕牛,户户不愁耕。


众人计议已定,蒙恬很有把握地说:“好了,就这么定了。已是午时,大家先吃饭。诸位同僚,你们就放手大胆干,吃不准的地方我们再坐下来议。我们施行这‘贷牛制’,既不同于公孙鞅的‘兵田制’,又能拿来应急。吃过饭,我想再出去走走……”咏霞嗔怪道:“哥,你近来面色难看,根本没休息好,这样怎么能行?”蒙恬无所谓地道:“我身体好着呢。没有你说得那么玄。眼看春种开始,移民们都在整理田畴,我哪里能坐得住。别人都有事,咏霞和蒙祥云陪我出去转转,踏踏青也好。”咏霞很不乐意,道:“就你理由多。嫂子走时特意给我吩咐,要我好好管着你些,说你瘦了都掉了几斤肉。下次见你再掉两斤肉就是我的罪过。”蒙恬笑问:“她真这么说了?哈哈……”咏霞见对他丝毫没办法,无奈地叹息一声,摇头不语。吃过午饭,蒙恬也不休息,带着咏霞、蒙祥云,后面跟着几个近卫出营而去。半年受训结束,蒙祥云以及蒙山来的三十六人被充进近卫队,负责蒙恬的护卫。


此时阳春初至,寒气还是阴冷逼人。时而有一缕暖风荡漾在鞍前马后,春的含义就深了许多。说到踏青,那也是蒙恬信口搪塞。此时只有春意,却全然不到万物萌绿之时,即便是阳坡坝下也不见得能找出绿色。现在平整出来的土地只能事先播种一些上等粮食,如小麦、大麦什么的,其他大秋作物还根本不是时候。


移民从旧齐来,遍布于阡陌,劳作于万顷之间,蒙恬最爱看到这样一番情景。有不辞劳苦者从老家齐地带过来优良麦种,正在摇耧播种。蒙恬亲自下到地里,轻轻扒开覆土,饱满的麦粒匀称地散落在地表下,甚是可人。他重又抚平覆土道:“不出一月,碧绿而稠密的麦苗儿覆盖于大地上,新秦中就更美了。”咏霞故意说道:“每年到了那个时候不照样都绿吗?”蒙恬惊异她如何会说出这样的话,道:“那可不一样。往年新绿,长出的是草,今年可就是庄稼了,这可是天壤之别。它标志着一个荒蛮时代的结束,代之而起的是我大秦国完成了农业文明的历史转型。”咏霞扑哧地笑了:“看把你急得,秦人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包含着刚毅质朴、创新求实的理念,你常给我讲述的这些话我都没有忘。只是你心里现在只有新秦中,别忘了,又两个月你没给家里去家书了。”蒙恬拍拍脑袋笑道:“看我这记性,回去你要提醒我,不然老母又不高兴了。”


和百姓们聊了一会儿,蒙恬一行人上马又行至一个去处。却是一处丘陵多、坡地少、地亩不规则的丘陵地带。这都是去年没来得及开垦的边缘地带,但有个优势是,移民可能要多分到几亩地,以补亏欠,等将来移民有条件,还可以自行开发荒地。


蒙恬发现此处有点眼熟,仔细看,正是去年秋收,他在此帮助一家匈奴人收过包谷,由此而想起了匈奴姑娘热娜……不知她现在是否嫁人?正思忖间,来到一家居住户门口,干打垒的土墙削铲光滑,两边抱柱虎头上新装上一对砖雕福字,门环新装两支铜扣炮钉。蒙恬知道,移民新村的房屋装饰不会有这些东西。廊檐下悬挂着一把齐人常用的月牙状镰刀,旁边是编成串的包谷棒子,透着晶莹的黄灿灿。


一位老妇正在用簸箕筛选蚕豆,蒙恬一行上前磕问:“大娘,你这么早收拾蚕豆干什么用?”老妇凝神聆听,然后道:“蚕豆种得越早越好。不听俗语说得好,种在冰上、接到根上。蚕豆和麦子一样,接着下面的冻地下种最好。”“噢!是这么回事。”


蒙恬观察房前屋后,只就这老妇一人,于是惊讶地问:“老人家,怎么不见您的家人?”老妇翻拣着蚕豆:“儿子下地了,忙着收拾播种。要搁我们老家,这会早就春播结束了,可这地方就不同了,地气太寒,比我们那里整整迟了二十天。哦,你们喝水么?我给你们倒……”说着颤颤巍巍起身,蒙恬忙道:“老人家,就不麻烦您了……”老妇执意道:“哎!好不容易走到门上,连口水都不喝,那成什么话。”一边说着,进屋拎出一壶水给众人斟满。


咏霞道:“谢谢您!”老妇上下打量咏霞:“多俊的闺女呀!啥时我能有你这么个媳妇该多好哇!”咏霞一听脸绯红发热,蒙恬看出门道,知道老人家正盼着娶儿媳妇,于是心有筹划地问:“老人家,你儿子至今未婚是否很挑剔?”老妇人轻叹口气:“他爹死得早,我一个人把他拉扯大,家贫无结余,所以就耽搁了。到这里以后,又是这么个情况,我看我老婆子恐怕见不到儿媳妇了。”蒙恬听后也感慨颇多,道:“老人家,放心吧。您老吉人天相,怎么会见不到儿媳妇呢!只是不知选媳可分种族?”老妇人道:“能选当然更好,不过,我看周围这些个匈奴女子也不错嘛!”蒙恬高兴地说:“这就好办了,这就好办了……我有个匈奴朋友,长得不亚于我妹子。”蒙恬手指身边的咏霞。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就要跪地给蒙恬磕头,蒙恬慌忙拦住,心下又有些后悔,不知这热娜仍孤身一人,还是已经……咏霞听出不是说自己,心想:这蒙恬哥多时有过一个匈奴女朋友,怎么我一点不知……正自己思忖,见老人家的儿子回到院中,诧异地看着来客。老妇高兴地迎上:“羊圈儿,这位将军说要给你说一门媳妇,快来谢谢人家。”说罢死活拉着儿子要给蒙恬行礼。蒙恬谦和地道:“跟你母亲拉闲话儿,也就随口这么一说,她要当真,我还真得留意这件事,不知小兄弟对当地匈奴、楼烦、白羊女子有意乎?”


年轻人有着敦实健康的身体,黧黑的皮肤却透着光亮,不知该怎样回答才好。嗫嚅半天,道:“当然,这个家里也确实需要一个贤内助,一方面为传宗接代,但更重要的是能和我一起照顾七十岁的老母。”蒙恬赞许道:“是该敬人子之道。”


几个人走出丘陵,来到官道,一些劳作了一早晨又一上午的耕牛拖着疲惫的身躯正往家走,后面是同样疲劳的主人慢悠悠地向家里挪着步子,蒙恬最喜不过这春归景。身后几个近卫在无谓地争辩耕牛一晌能耕多少地,这个问题连蒙恬都被难住了。近卫们有的说一亩,有的却说一亩半地,还有说二亩,不一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