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地国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6
|本章字节:8858字
秀芝给王永洁详细讲了雷祖庙小学倒塌那天,肖国庆看见王永洁昏死时的难过表情。王永洁感动得眼泪汪汪,她没有想到,自己在肖国庆心中会是那么重要,她和肖国庆从小就在一块玩耍、上学。她心中的肖国庆热情、向上、聪明,做事总是积极主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肖国庆都会有办法解决。所以,就连下乡要去的地方,她都听肖国庆的意见。当别人说辽叶河公社穷,山多田少,条件艰苦,他却说:“越艰苦越锻炼人的意志,穷则思变。”什么话从他嘴里出来都变得入耳、好听了,连小时候玩耍的风格都不一样。他哥哥喜欢与邻居的孩子玩,又时常打架,他总是与较远的孩子玩,从不与邻里的孩子打架。他小学三年级时就能替邻居们代写书信,长辈们总是夸他懂事、聪明……秀芝说:“肖国庆为了孩子们上课的事,跑前跑后,他完全把你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在办,当冉书记一筹莫展时,他想到用知青屋做教室,还主动推荐自己当老师。”
秀芝还神秘地说:“看得出来,你在和不在,肖国庆的情绪都不一样,他看见你眼睛总是炯炯有神。永洁姐,他真的喜欢你,他值得你喜欢。”说罢,诡秘地一笑,“毛主席说了,‘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说完,哈哈地笑了起来。
王永洁只是抿嘴笑了笑,装着严肃的样子愣了她一眼,但又忍不住笑了。
王永洁说:“你不能只顾说我,我也看出来了,李勇喜欢你,你呢,一定也很喜欢李勇……”
秀芝低头叹了一口气:“永洁姐,咱是农村姑娘,也攀不上城里人。”
王永洁用手指掩住她的嘴,“别瞎猜,你没看见李勇在乎你的那个劲,你的冷暖牵动着他的神经,农村又咋啦,农村人比城里人好多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吧?”王永洁认真地说。
“永洁姐!”秀芝的语气有点感伤,“感情这东西不是乞讨能得到的,就是得到了也不能长久。”
王永洁眼睛一亮,她第一次听见一个农村姑娘讲这么富有哲理的话。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秀芝那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爹死后,姑姑多次劝我找一个山下平坝的人家或离县城较近的人家,她给我介绍了两个对象,条件也还好,她不希望我一辈子在山上受穷。”稍停后秀芝又说:“可我也不知道咋地,看见李勇现在这个样子,我心里就放不下,我总是想帮助他。”
王永洁被秀芝的一番话感动得抹泪,“多好的姑娘啊!”王永洁在心里说,“这个李勇就是一个倔脑筋。”
秀芝望着王永洁说:“我明白,他妈妈不会接受我这个农村姑娘的。”
王永洁说:“李勇妈妈是个很善良的人,她的思想工作我去做,相信会有效果的。”
秀芝没有作声,两人沉默了许久。这时,屋后的鸡叫了起来。“快天亮了吧,永洁姐,你困不困啊?”
“九·一三”林彪事件像地震在全国震动很大,城里人在激烈地批林批孔。
七里坡的人们随便摆摆这些事就不再去关心了,地里的庄稼活才是他们永恒的话题,才是他们的期盼和生活的动力。
又是播种小麦的季节了,生产队里的活又开始忙起来了。公社也在布置新一轮的冬季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工作。
蒋麻子听了肖国庆的建议,抓紧做完冬播,抽了一部分人员修水库;调整一部份劳力改造收成不高的坡地为水田,先改造靠近水渠的坡地,因为有水源就有收成。蒋麻子越来越觉得肖国庆脑子好使,点子多,若照他的点子做下去,七里坡的收成就会有改变。现在的沙子坡一片绿荫,远远望去一派生机勃勃,人们都说那片山的地貌特征都改变了。蒋麻子听在耳里,乐在心头,这都是肖国庆的功劳,他心里由衷地喜欢这三位知青。
七里坡的冬粮播种很快就结束了,王永洁向冉广兴提出重修雷祖庙小学的事。
冉广兴无奈地摇摇头:“王老师呀,公社现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复,更没有审批。”他叹了口气,“你就在知青屋教教孩子们吧。”王永洁看到冉广兴为难而又无奈的表情,反到觉得歉意。
公社、大队开始动员组织农民上水库工地,提出要将这个已修了十多年,但又未完工的水库胜利竣工,争取明年夏田得到灌溉夺得丰收。
蒋麻子带着一帮人上水库工地修水库,肖国庆带领一帮人在队里搞坡地改梯田,经过改造,原来那贫脊的坡地成了阡陌交错的梯田,从上往下望去,就像一幅漂亮的图画。
四
正当大伙干劲实足,“抓革命,促生产”时,冉广兴遇上了一件既兴奋又棘手的事。那天,三队的知青陈永川来找冉广兴帮忙。他告诉冉广兴国家开始恢复大学招生了,招生的对象是工农兵。只推荐不考试,只要基层组织批准,大学就录取。
但今年公社要求一个大队只能推荐一名。陈永川找冉广兴帮的忙,就是要冉广兴推荐他。
蒋麻子把脸一沉,“那咋行呢?那么一个好吃懒做的东西,又还偷鸡摸狗,推出去读大学,那不是在祸害国家吗?”
冉广兴叹了一口气,“听说他父亲和县委张书记有关系。”
“那也不成啊,县委书记更应该讲原则。”蒋麻子一副认真的样子。
冉广兴没吭声。许久,他才望着蒋麻子说道:“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就怕到时候你也顶不住的。”
蒋麻子脖子一扬,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至于杀头吧!”
不久,公社召开了党委扩大会,各大队书记参加了会议,动员部署推荐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工作,会议要求被推荐的对象必须是工农兵中最优秀的青年,从生产队、大队、公社逐级推荐到县里,最后由县委审定,学校录取。
那天,黄国忠书记讲话很激动,辽叶河公社方圆几十公里,解放前仅出过一个秀才,解放后只考上过两名中专生,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学生,现在,毛主席的指示真好,让工农兵上大学,让工农兵从政治、文化上翻身,让乡村的农家子弟有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要求各大队,一定要负责任地将优秀青年推荐到公社,不允许弄虚作假。
各大队都提出想多要个名额,被黄国忠一张严肃的脸给挡了回去。
冉广兴没吭声,待大伙都离开后,他找着黄国忠,要求给光明大队多分一个名额,理由是光明大队的知青人数在全县最多,而李勇、王永洁、肖国庆又是公社有名的优秀知青,李勇还是全县的先进知青。
黄国忠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老冉呀,光明大队的情况公社党委很了解,李勇同志的事迹在全县都广播过,并被评为先进知青,也是辽叶河公社唯一的县里先进知青,这是辽叶河的荣誉。可这次招生的条件规定很严格,一个大队只能推荐一名,无论人数多少,都必须按这个规定去执行,公社党委没有权力擅自改变。”
冉广兴做出一副死皮赖脸的样子,笑着说:“公社可向县里申请多要一名啊。”
黄国忠脸色一沉,“你以为县委做决定那么随便吗?”他有点不耐烦地扬了扬头,“先回去做好推荐工作吧,以后每年都会招生的,逐步解决嘛。”
冉广兴嬉皮笑脸地跟着他,不停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直到黄国忠请他吃了饭,月亮爬上山顶了,他才无奈地返回七里坡。
冉广兴回到家里,妻子杨正秀就往屋里一指,不悦地说:“小陈知青来了。”
“冉书记辛苦了,这么晚才回来?”陈永川站起来,热情地招呼冉广兴。
冉广兴勉强笑着点了一下头,用手招呼他坐下,自己也坐到了桌边,眼睛半眯着问:“你来做啥?是不是生产队粮食分少了?”因为陈永川每年秋收分粮时都觉得队里给他分少了,每年都要来找冉广兴评理,要求多分粮食。所以,冉广兴开口就问他粮食问题。他心里明白,陈永川这次不是为粮食而来,而是为了大学招生的事。
陈永川脸红了,欠了一下身子,满脸堆笑地说:“冉书记,不是为粮食的事,您……您今天下午在公社不是开会了吗,就是大学招生的事。”
“哦……”冉广兴拉长了嗓门问:“你咋知道呢?”
陈永川站起身来,手在大腿上搓了几下,“嘿,嘿”了两声,想笑而没有笑出来。
冉广兴也站了起来:“这件事公社党委刚布置,大队党支部还没来得及研究,你先回去吧,大队党支部会安排这件事的。”他分明就是下逐客令。
陈永川仍笑嘻嘻地从他身后拿出个布袋,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冉书记,这是我爸让我交给您的一件大衣,他说山里的冬天很冷,这大衣很御寒的。”说完,笑着向冉广兴弯了一下腰,就要离开。
“小陈,你拿回去吧,谢谢你父亲了,我有御寒的棉衣,再说,农村干活穿大衣也不方便。”
陈永川愣了一下,还是跨出了门。
冉广兴拿着布袋追了出去,陈永川打着电筒一溜烟跑了。冉广兴回屋将布袋扔在桌子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杨正秀打开布袋一看,顿时吓了一跳。
布袋里装着一件羊毛军大衣,这么贵重的东西,杨正秀还第一次见到。冉广兴知道这种大衣很贵重,它是边境线上解放军当官的才能有资格穿的全羊毛大衣。
冉广兴拉长脸对杨正秀说:“放进口袋去,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们消受不起,明天给他送回去。”杨正秀怔怔地望着他。冉广兴转身出门,背着手朝蒋麻子家里去了。
冉广兴到蒋麻子家时,蒋麻子还在砍猪草。老婆死后,蒋麻子是爹娘一起当,里里外外一肩挑。
“有啥事?这么晚了还来。”蒋麻子疑惑地问他。冉广兴点燃叶子烟后才说:“推荐知青读大学的事已布置下来了,全大队只有一个名额。”
蒋麻子随口应道:“那就推荐李勇吧。”
冉广兴没有回答,只低头“吧嗒吧嗒”地抽烟。
“咋不作声哟?”蒋麻子又问了一句。
冉广兴磕了一下烟杆:“麻子啊,没那么简单的。”
“怎么又复杂了,李勇是大家公认的先进知青。”
“陈永川今晚来我家了,看他那副样子,好像是这次他非得上大学了。”冉广兴的语气有几分不安。
“那咋个行呢,这不是坏了规矩吗?”蒋麻子一下激动起来,“你这次坚持原则,按规定推荐就得了。”
冉广兴回答:“我会按规矩做的,但你知道陈永川的关系背景吗?”
蒋麻子脖子一扬:“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冉广兴身子往前凑了一下,担忧地说:“他父亲是省汽车运输公司的党委副书记,他叔叔是万川地委组织部长,与县委张明华书记是县委书记培训班的同学,现在又管着张书记,你说咱还能顶得住?”
蒋麻子愣了一下,喃喃地说:“我没叫你顶,只是让你按规矩办,陈永川无论有多少关系,咱们做事不能昧着良心。”
冉广兴咬着腮帮点了点头,默默地抽了几锅烟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