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丰惠,丰惠!(2)

作者:史济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39

|

本章字节:8480字

“在面对生命的问题上,东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学生面前,祝和斋又找到了在教室里上课的感觉,顾自侃侃而谈起来,“西方人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谁都没有伤害自己身体的权力,否则就是对上帝的不敬。东方人,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的观念中,为了某种理由允许、甚至是倡导以身殉职、殉情,所谓不成功便成仁,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说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是在鼓励他人动不动就切腹上吊抹脖子。依我看,这点上西方人的理念更可取。不管什么情况下,生命总是第一位的。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生的机会,都要好好珍惜。”


子康入神地倾听着,比在课堂上更受教益。他看到了祝老师文弱的外表下内心的坚强。所以,后来当造反派告诉他祝和斋畏罪自杀时,他怎么也不相信。


山顶上无遮无拦,视野开阔,让人心情舒畅,烦忧尽去。凉风徐徐吹拂,使人神清气爽,感觉十分惬意。师生两人举目望时,古镇全貌尽在眼前。“生命是美好的,大自然是美妙的。你看眼前的古镇,多美啊。”祝老师指着山下的小镇说。


他们所在的位置以前有一座亭子,名叫一览亭,从这里俯瞰古镇,的确是一览无余。近处看,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屋宇、青黛色的屋顶尽收眼底。城墙如蛋壳般包裹着古镇,墙内是民居,墙外是农田。从山上望去,全镇房舍连成了一片,有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也有升斗小民的低矮陋室。间或还镶嵌着金碧辉煌的寺庙庵堂。古镇的民居,保留着江南农村独特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房屋的山墙、屋脊、檐柱、门框、屋梁的构件和装饰,讲究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亲合融一,朴素简约方便,又具趣致和魅力。古镇色泽素雅,灰白的是墙,黛黑的是瓦,青翠的是庭院里的竹子。陆路水路犹如蛛网,宽阔的是街,窄窄的是巷,笔直的是路,弯曲的是河道,亮汪汪的是池塘。绿水萦绕着白墙,落叶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浅吟低唱。此刻已近黄昏,夕阳余辉映照着小镇,炊烟在古色古香的屋顶上袅袅上升,一行大雁排着人字鸣叫着从天空中飞过。淡淡的暮色中,田野里劳作的人们或挑着担子或赶着牛羊陆续返回城门,放了学的儿童背着书包穿过大街小巷回到家门,小商小贩们也收拾起货品准备回家,一切显得那么的祥和安宁。抬眼远眺,玉水河穿过古镇,又穿过宽阔的田野消失在东边的地平线上,间或有几个村落点缀在河边,远远望去,烟波浩渺,风光旖旎。远处,山峦起伏,犹如群牛奔腾,在广袤的田野上拖犁耕耘。暮色笼罩着四野,蓼烟疏淡,苇风萧瑟。晚霞在天空中飘荡,渐渐向近处弥漫,就像有巨手牵动着天幕,将古镇轻轻包裹。


暮色下的小镇如一个初生婴儿沉睡在群山的的怀抱中,恬澹宁静,怡然自得;也如一个美丽女子沐浴在蒙蒙的薄暮中,古典朴雅,安详端庄;更象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豪放简约,意蕴隽永。师生两人凝望着山水美景,深深地陶醉其中。


此刻乔子康明白了为何祝老师在心中郁闷之时喜欢登高远望。面对浩瀚的山水,个人的委屈渺小得微不足道。面对千年古镇,个人的得失只是河道中腾起的细微波纹。站得高,望得远,也就想得开了。


祝老师指点着眼下的古镇,顺着流水的走向,给学生讲解着河道石桥的名称,以及各种传说故事。


“苍茫暮色下,二三篷舟泊水涯。”河道、小船、古桥、青石板是构成江南城镇的基本元素,小桥、流水、人家是小镇最显明的特色。水是古镇的灵魂,水承载着古镇千年的文化。从上往下看,更能清楚地发现,镇上居民多是临水建房,逐水而居,临河而卧。乌篷船穿梭运输离不开河,居民洗洗涮涮更离不开水。古镇河道密布,除了护城河,流经镇内的最主要有两条,一条从西门方向流入,一条从西南门方向流进,两条小河在通济桥附近合二为一,然后穿过镇中心最繁华地段,从东门处流向城外。河水流进的是财富,流出的是便捷,纵横交错的河流给古镇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和便利。


有河必有桥。“小桥斜跨碧流沙”,是北宋诗人对这座江南古镇的最好的诠释。青藤缠绕的石拱桥便构成了古镇最靓丽的风景。一座座石桥如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横卧在街河上,静观小船从桥下缓缓游弋,静听岸边的河埠头上女人们捣衣洗菜、说笑闲聊,见证小镇的兴盛,也见证了她的衰落,历经千年仍如长虹卧波,横跨于街河之上。


“你能看到镇中心的那座古桥吗?”祝老师用手指着。


乔子康顺着老师指点的方向望去,说:“看到了,您说的是济富桥吧?”


“是的,这座桥也叫丰惠桥,是古镇的标志,古镇的名称也因她而来。”祝老师跟他讲了关于这座桥的一个掌故:


此桥原名酒务桥,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后周显德年间(945—960)。到宋朝嘉定十七年(1224)知县楼杓见旧桥已不堪重负,倡议重建,并亲自抬石担泥身体力行。建好后因旧名“酒务”不雅,邑人感其恩德,拟更名为德政桥。楼曰:“天以丰岁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其可?”遂改名为丰惠桥,镇亦因桥而名。(为了避免对号入座,此处镇名仍以古镇称之。)


古镇的街市布局就以镇中心的丰惠桥为圆心向四周辐射,丰惠桥横跨穿城而过的玉带河,桥的两端连接着南街和北街,两条街道通过南门和北门向外延伸。丰惠桥以东,沿玉带河两岸分别为东大街和东小街,与城墙交汇处就是东门。向西到通济桥,玉带河分叉为两股,一股从西边进来,一股从西南方向进来,街道临河而建,称为西大街和西南门街,对应的也有两座城门,即西门和西南门,五条大街通过城墙上五个城门与城外相连通。五座城门各有其名,东曰通明,南为百云,西叫来庆,北称丰宁,西南叫通泽。那时五座城门和三座水门有的已经倒塌,但祝和斋清楚地记得它们的位置,他一一指给子康看。


祝老师谈兴愈浓,他指着古镇的全景,就像指点着一幅巨大的地图,向学生讲解敕五堂的由来、古县府的位置、文武庙的变迁、状元牌坊的损毁、等慈桥的兴建等等,子康则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也是古镇的历史课,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底蕴、文脉的传承、风俗习惯的形成、街市的盛衰这些方面他本来从未了解过,现在总算补上了这一课。


“我问你,古镇的形状像什么?”祝老师就像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完后要出一道思考题,此时他也想测试一下学生的想象力。


子康看不出来,疑惑地摇了摇头。


“像一只蟹,一只巨大的蟹。”祝和斋兴奋地说,“你看,城墙围成一个不规则椭圆形,与城墙内的房屋组成了蟹的壳,五条旱路再加上三条水路正好成为蟹的八条腿。”


子康照着他的指点一看,果然很像。镇子里面密密麻麻的房屋组成了一只蟹背的形状,灰黑色的城墙像蟹背上的裙边,五条向城外延伸的大路加上两进一出三条河道,正好组成蟹的八只脚,而一条条街道一排排房屋就像是蟹背上的纹路,城外的护城河以及周边的湖泊河流则构成蟹的栖息之所。太神奇了!只是这蟹太大了,只有站在山上俯视才能看到。子康由衷地感叹道,经您一指点,真的很像,太像了!


“还有更传神的,这蟹还有两只眼睛。你看到北门方向的两个黄泥土堆吗?一个在城外,一个在城内,黄黄的颜色,圆鼓鼓地向上突出,这就是蟹的两只眼睛。”子康顺着老师的手指望去,果然,北门那边有两个黄色的小山包,就象是工笔画绘就的两只蟹眼。“这是造物主画龙点睛之作,有了这两只眼睛蟹就活了,就有了勃勃生气,古镇也就能几千年来繁衍昌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祝和斋的眼里放着兴奋的光芒,根本看不出刚才还是低头挨斗的人。


“关于这只巨蟹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祝和斋讲起了山海经,“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公主耐不住龙宫的寂寞,带着丫环到人间来游玩。她们一主一仆化装成一蟹一虾,经甬江、姚江一路西行来到此处,看到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草木丰饶,江河纵横,水土肥沃,是个极佳的生息之所,于是主仆二人流连忘返,就在此安营扎寨不想再离开了。东海龙王见公主久久不回,又气又急,数次遣使催促,公主都置之不理。”


子康听得入神,忙问:“后来呢,后来怎样?”


祝和斋的手又下意识地伸进了衣兜,烟瘾上来了,当然没摸到香烟。他咽了一下口水,用理智强忍住烟瘾。子康跟着也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口袋,他的手没有空回,拿出一大把番薯糕丝。他说:“祝老师,你就用这个在嘴里嚼着,听说能抵挡烟瘾。”


祝和斋拿起一根,衔在嘴里,还真有点抽烟的感觉。


稍作停顿,他又讲道:“见公主三番四次久催不归,龙王大怒,派夜叉带着众多虾兵蟹将前来捉拿。公主始终不肯束手就擒,与来将从地上打到天上,大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被夜叉捉住。”


“还是被抓回去了吗?”乔子康深感可惜。


“没有。”祝和斋继续讲道:“公主对夜叉说,你回去告诉父王,女儿誓死与这片土地同存亡,再也不回去了,就当没我这个女儿,叫他趁早死了这个心。说吧,她施展法术,又变成了一只蟹,那蟹一点点长大、长大、长大,突然,轰隆一声响,地动山摇,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等烟雾散去,巨蟹已变成了一座城池,与周围的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夜叉见公主已变成了石头城,跟山水紧紧相连,再也分不出彼此,知已是覆水难收,只好灰溜溜回去复命。”


乔子康听得入迷,呵呵,古镇还有这样一段来历,还是第一次听到。原来她就是蟹变的,难怪这么相似。他又问:“那么那只虾呢?”


祝和斋用脚蹬了一下地,说:“这不就是吗。”


子康看脚下的长者山,茕茕孑立,山不高而成弯曲状,犹如一只巨虾弓身匍匐在古镇身边,仍如一个忠心又尽责的丫环守候着主人,不离不弃,紧紧依偎,生死与共。真是像极了,太传神了。


脚下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和天天身居其中的小镇,竟有如此美妙的传奇故事,立时让人感到可亲可敬。就连攀登这座小山也不忍高谈重踏,唯恐惊扰了她的沉睡。古镇的人们要是也能像这只蟹一样热爱着家乡,像这只虾一样忠心耿耿、生死不渝地眷恋脚下的这片土地,那么古镇将更加美好。


两人开心地畅谈着,忘掉了许多烦恼。子康见祝老师心情好了许多,他来陪同老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眼看天色愈来愈暗,就催促老师回去。两人便一前一后一起下了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