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心系南疆,执掌帅印(3)

作者:梁纪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0

|

本章字节:7668字

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敢来接印,因为接印就意味着必败和惨败。也许,李鸿章正是担心必败和惨败,才狡猾地推掉了帅印。


不过,这没关系。危急时刻,时而糊涂,时而精明的慈禧,却看好了一个人:张之洞!因为在所有的朝臣和疆臣中,张之洞力主抗战的声调最高,为朝廷出谋划策最多,而且他精明强干,清正无私,年富力强,堪当大任!


张之洞,就是你!抗法援越的统帅非你莫属,谁让你说服我力主抗战呢?谁让你的主意那么多呢?于是,慈禧下旨令张之洞进京谒见。


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别了,山西


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初八日,张之洞离开了他执政两年多的山西,入京陛见。他以为慈禧召他进京,只是询问晋北七厅改制的事,谁知他一去不返。


他是带着遗憾走的,因为山西有很多事情正在干,很多事情需要干。他这一走,很多正在干的事情就半途而废,很多需要干的事情就干不了。甚至,在他走后,山西很多经他治理过的弊政又积重难返,比如苛捐杂税,比如种植鸦片,比如财政混乱……


重陷苦难的山西百姓,无不怀念张之洞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和他的离去一样一去不返,但他铁腕强权治理山西的壮举和成就却流芳百年。


别了,山西。离开你,也许是我的错,但我别无选择。


未来,你的命运如何,我只能密切关注,一切好自为之……


再见慈禧


由于过度劳累,在进京的路上,张之洞偶感风寒,不能进食,直到四月二十三日,他才抵达北京。两天之后,他进宫陛见慈禧。


两年未见,张之洞竟然发须半白,风味犹存的慈禧暗自一惊:天啊,他才47岁,怎么老成了这样?难道是这两年累的?嗯,应该是这样!


一番问候后,慈禧直入话题:“关于抗法援越的奏折你写得超好,我召你进京,就是想当面询问你对这件事的具体想法。”


张之洞顿时松了一口气,但他很悲愤地说:“李鸿章都已经同法军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了,这仗还怎么打?不过,法国人提出的不平等条件,我们绝对不能答应,侵占越南的法军,我们一定要把他们赶回去,一定要抗战!”


慈禧轻言慢语,且不阴不阳地说:“你说得对,现在朝野上下的抗战声喊得震天响,特别是你的哥们儿张佩纶、陈宝琛和吴大澂,如果我不主战,他们指定跟我过不去。我现在很重视他们的意见,这不,我把他们安排到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去了,我这也是人尽其才嘛!”


张之洞听后,首先是为张佩纶等哥们儿的升迁感到高兴,但他从慈禧的话中明显听到了一个信息:你们清流这帮人很讨厌,在对外的立场上,总是打打打,战战战,既然你们把战声喊得震天响,那就由你们去战好了,不战死你们才怪!


就在这一瞬间,张之洞突然感到眼前的这个女人是那么的阴森可怕。她平时讨厌清流党,特别是讨厌屡屡上疏冒犯她的张佩纶、陈宝琛,难道是要他们去送死?还是别人从中设计陷害?因为张、陈、吴这三人都是书生,派他们去前线打仗很不靠谱。


兄弟们,糟了!


慈禧究竟给张、陈、吴安排了什么职务呢?原来,就在张之洞频频奏请朝廷对法军开战时,张、陈、吴三人也是玩命地上疏,他们抗战的言论更加激奋,抗战态度更加强硬。张之洞到山西担任巡抚这几年,他们那种愤青的劲头却是有增无减。


张、陈、吴的态度和言论势必令慈禧厌恶,也势必中伤妥协求和的恭亲王和李鸿章。


在朝臣势力此消彼长的时候,慈禧一向使用制衡术。为了平息主战派激烈的情绪,她派时任翰林侍讲的张佩纶去福州会办海防,授其三品官衔,但福州此前没有专办海防的疆臣,张佩纶实际上是去主持海防。


吴大澂和陈宝琛分别被派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手下会办防务。张之洞深知,吴大澂这些年可没少参劾李鸿章,把他派到李鸿章手下做事,岂不是要把他往死里整,何况李鸿章位高权重,满腹权谋,整死他如同捏死一只蚂蚁。陈宝琛虽然和曾国荃没有太大的过节,但曾国荃这个人的脾气又臭又硬,他还不得吃了陈宝琛?


张之洞真为这哥儿仨的前程担忧。他隐隐觉得,让这哥儿仨会办军务,既可能是慈禧的制衡术,也可能是李鸿章等人给慈禧出的馊主意。如果是后者,那这哥儿仨的下场可就惨了。


兄弟们,你们糟了!


明智的作秀


当着慈禧的面,张之洞不好表现出什么,便侃侃而谈抗法援越的事情。听了张之洞精辟而独到的谈论后,慈禧对抗法援越一事充满了信心。最后,她面带笑容地对张之洞说:“我召你回京问计战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要委你重任,我要让你署理两广总督、执掌帅印,抗法援越!”


张之洞一愣,慈禧的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回过神来后,他赶忙感恩和推辞:“谢太后恩典,臣才疏资浅,哪儿能胜任两广总督这一要职啊?再说臣也没有什么行军打仗的经验,哪儿能执掌帅印啊?太后您还是另选贤能吧,山西那边需要我,我想在山西多干几年,山西还有很多事情要干呢……”


“行啦,你就别推辞啦,山西那边的事情就交给新任巡抚去干吧,你很能干我知道,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眼下,朝廷当务之急就是上下一心,抗法援越,但在所有朝臣和疆臣中,没有领兵挂帅的合适人选。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你最合适,你可要替我分忧啊,谁叫你是我钦点的探花呢?谁叫你的想法和主张深合我意呢?再说醇亲王、张之万和阎敬铭他们都推荐你,我不用你也不行啊!”


慈禧这么说,张之洞似乎没有推辞理由,但他还是觉得这事太过于突然,两广总督,抗法援越的统帅,这可不是一般的职务啊,张之洞真有些招架不住,于是还想推辞,可慈禧摆摆手说:“就这么地吧,啥也别说了。你病了,先回你大儿子家去休养一阵子吧。”


张之洞回家的第四天,朝廷就在官报上发布了皇帝令:著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署理即代理的意思,与护理巡抚的护理同意。无论怎样,这两者的意思都是下一级官员升官的意思。


这几天,张之洞还是没有从慈禧的突然任命中回过神来,他觉得两广总督的位置太重要了。因为总督是正二品地方官,也是职位最高的地方官,权力要大于巡抚。总督管辖好几个省份,侧重于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于民政。尽管总督和巡抚都直接听命于皇帝,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但在实际上,巡抚却受制于总督。


当时清朝划分23个省,八大总督,分别为管辖河北、北京、天津三地的直隶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管辖福建、浙江两省的闽浙总督,管辖湖北、湖南两省的湖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的两广总督,管辖四川的四川总督,管辖陕西、甘肃两省的陕甘总督和管辖云南、贵州两省的云贵总督。


在这八大总督中,直隶总督管辖京师要地,位置重要,位列总督之首;两江总督的辖区地广物丰,位列其次;陕甘、云贵地区因为贫困落后,在总督中位列末等,很多官员都不愿去那里受苦,比如前面提到的曾国荃。


此外,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的条件和地位都不相上下。但最近两年来,越南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战事频发,因此两广成了战略要地,那么两广总督其地位明显要比另外三位总督重要。因此,现在的两广总督,其身价在增长,其位置耀眼夺目,炙手可热。谁要是出任两广总督,谁就是抗法援越的三军统帅,谁就是大清帝国的擎天一柱。


对此,张之洞很不明白:两广总督的位置那么重要,朝廷有那么多元老重臣,为什么朝廷弃他们不用,却重用我这个资历浅显的晚辈后生,难道就因为我那几道超好的奏折吗?


还有,我这两三年升职是不是太快了?两三年前,我还是一个五品以下的京官,就因为干了几件上书言事的壮举,我在一夜之间连升四级,继而又成为封疆大吏。这种任官历程,在别人看来似乎是投机取巧。但我问心无愧,我很想在山西干一些大事,想在那里多干几年,可转眼之间,朝廷又升任我为两广总督,这实在是太突然了。


张之洞心里充满了忧虑,他有自己的想法:升官需要稳步,做官需要稳健,而不是坐火箭。人们常说,官升得越快越高,就摔得越狠越惨,我的资历还很浅显,要是这么快升任总督,就一定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摔跟头。因此,在坐火箭之前,我得放低姿态,谦逊请辞,以退为进。就算是作秀吧,这也是明智的作秀。


思来想去,张之洞觉得两广总督这个任命还是不要接受的好,加上他这段时间身体确实有病,于是他进宫以身体有病和资历浅显为由当面向慈禧请辞!


张之洞请辞的理由很充分,请辞的举动也很明智,但慈禧的态度很坚决:“我不同意你的请辞,我权衡再三,还是觉得你是两广总督的不二人选,该说的我都说过了,你上任去吧。前线有你,我放心;后方有我,你也放心。”


慈禧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张之洞要是坚持请辞的话,那他就太不识抬举了。他当即感动得泪流满面,信誓旦旦。


五月十八日,请辞告别慈禧后,张之洞就离开北京,从天津航海赴任,于闰五月十六日抵达广州。仅仅休整了四天,他就和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1884年,安徽合肥人)办理了交接手续。从此,他就以两广总督的身份,督办军务,抗法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