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主持新政,清末一哥(2)

作者:梁纪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

本章字节:7160字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历时两年半的《中国矿务章程》终于制定完毕。这是中国第一部矿务章程,也是中国第一部与世界接轨的国家级行业政策法规,包括正章74条和附章72条,内容涵盖矿务管理、矿质分类、矿地权限归属、税务管理、矿商禁令、中外合资办厂的条件与限制、矿工权利与义务等,旨在抵御外侵,维护国家矿务主权和利益。


不久,朝廷批准了《中国矿务章程》,并令外务部和商部专职贯彻执行。


《中国矿务章程》的贯彻执行,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正在兴起的收回利权运动,比如张之洞就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帝国列强手里收回了粤汉铁路的主修权。在他的带动下,直隶、山东、浙江、广东、四川、山西等省也都兴起了回收路矿的修建权和开采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帝国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


新政推行后,朝廷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长沙人)为管学大臣,并令他负责制定全国教育章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张百熙将他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呈上,这个章程倒是颁布了,但因为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后并未施行。


张百熙倒是一个教育改革家,但在当时,张之洞是教育系统的最高权威。这和他的出身、经历,以及多年来兴学建校的功绩密不可分,加上湖北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张百熙总想让他来负责制定新的章程。但张之洞刚刚接任两江总督,目前又忙着制定《中国矿务章程》,张百熙一直没机会开口。


机会终于来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朝廷把张之洞调回湖广,令原陕甘总督魏光焘(1837—1915年,湖南隆回人)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张之洞回到湖北任上后,朝廷又召他进京同英国、美国和日本商订通商行船条约。张百熙觉得这是一个绝好机会,于是奏请朝廷派令张之洞留京会同他制定全国教育章程。朝廷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欣然准奏。


从这年四月开始,张之洞就留在北京制定教育章程。直到这年冬月二十六日,新的教育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才制定完毕。


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教育章程,它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包括《初等小学章程》《高等小学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堂章程》等20余种章程。


这一系列教育章程颁布施行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并成为清末民初的国家教育纲领。


又见慈禧


这次来京,张之洞又见到了慈禧。


张之洞清楚地记得,他上一次陛见慈禧还是光绪十年(1884年)升任两广总督前的事情。如今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的面容更加苍老不堪,胡子更加花白飘逸,皮肤更加沟壑纵横,慈禧却还像一个中年美妇,风韵犹存。


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前的这个中年美妇就是他当年的慈禧姐姐。她比他还大两岁,可他看上去像是她的老爹,甚至是老爷爷,这实在让他想不通。但他很快想通了:慈禧这辈子的最大特点就是贪图享受,骄奢淫逸,为了修一个园子,她就花了600多万两银子,想必在美容、保健、养生方面的花费肯定更多……


想到慈禧的奢侈,再对比自己的清廉,张之洞真的很痛心、很无语,但慈禧毕竟是他一生的恩人、贵人和靠山,他也只能无语。


还有一件事,他很感谢慈禧:升任两广总督至今近20年来,慈禧一直没让他进京谒见述职。清朝规定,地方官每年都要进京述职,朝廷每年也要对地方官进行业绩考核,一般情况下,这是不会免例的,可张之洞竟被慈禧免例了20年,这简直就是一个官场奇迹。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朝廷和慈禧极其信任张之洞。而张之洞也没辜负朝廷和慈禧对他的信任,因此朝廷和慈禧每年对他的考核评语都是“实心任事”、“顾全大局”……


想到慈禧对自己的种种恩宠与厚爱,张之洞便把一切都压在了心底。


但张之洞的苍老和风残,超出了慈禧的想象。她很震惊,也很心痛。毕竟,张之洞为国操劳一生,对她也是忠心耿耿,否则他也不至于老成这样。


这次相见,君臣竟然长久凝视,无语对泣,就像与分别多年的恋人重逢一样。据说慈禧无语流泪,是因为她回忆起了三年前的悲情西逃,以及张之洞当年的种种表现。张之洞本来是不想流泪的,但为了抚慰慈禧的心灵,他也强迫自己流了泪。他流泪不为别的,只是他蓦然间想起了三年前惨死的长孙。哈哈,有意思吧!


张之洞呈上了《奏定学堂章程》后,就要离开北京。出于疼惜,慈禧给了他5000两银子说:“张,你清廉了一辈子,日子过得比谁都紧张,我真的有些看不下去了。拿着这个,回去改善一下生活吧。别再拿皮箱去当铺了,传出去别人会笑话的,我的脸上也无光。另外送你16种路菜,路上吃吧。”


张之洞心里暖暖的,他没有谢绝,而是立马跪接。他知道这点钱是慈禧的私房钱,她平时少买几瓶化妆品就省下了,不要白不要,要了还有大用处呢。


结果,拿了这笔钱后,张之洞就直奔他的老家——河北南皮县双庙村。


老家南皮,他也是三十多年没回了。他上一次回南皮还是同治元年(1862年)。那一年,他在南皮备考会试。第二年,他高中探花。此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腊月初八,回到南皮后,他痛心地发现当年那些叔叔大爷婶婶们都不在了,但他的名字却在老家如雷贯耳。


这次回老家,张之洞只办正事:把慈禧给他的那5000两银子,连同自己常年积攒下的12000两养廉银捐给老家,捐建一所名为“慈恩学堂”的子弟学校。“慈恩学堂”的“慈”显然是借慈禧的名,他是让学生记住慈禧的恩德,因慈禧为这所学校出了5000两银子。


回到湖北,张之洞又为慈恩学堂续捐了1万余两银子,直到1905年,慈恩学堂才建成。


慈禧得知此事后,心里好不是滋味。但感动多于心痛。后来,直隶总督袁世凯得知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后,特意奏请慈禧为慈恩学堂题写校名。慈禧欣然应允,挥笔写就了“慈恩学堂”的校名和“振德育民”的匾额。


废除科举


回到湖北,张之洞更进一步改革发展教育。值得一提的是,他破天荒地在湖北开设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根据国内发展需要,他还把学校开到了国外。


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在日本开办湖北驻东京铁路学堂,旨在为国内培养合格的铁路人才等。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创举。尴尬的是,科举制度依然在进行。


张之洞小时候就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长大当了学政和封疆大吏后,他一直致力于教育改革,但无论他怎么改,科举制度依然存在,依然是国家兴办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


现在,新政推行了,《奏定学堂章程》也施行了,那就废除科举制度吧。于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之洞联合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朝廷废除科举。


早在两年前,这两人就联名奏请过这事,但朝廷一直犹豫不决。想想也是,科举制度在中国施行了1300年,根深蒂固,说废除就废除,哪儿有那么容易啊?但此后两年,保皇派和革命派闹得很凶,科举制度又成了他们批判的重点内容。因此,当张之洞和袁世凯再次奏请时,朝廷便艰难地作出决定:科举制度从明年起废除!


科举从隋大业二年(606年)施行,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结束,整整经历了1300个年头。如今,它寿终正寝了,自然有它寿终正寝的道理,只是谁也没想到,它起于隋炀帝杨广,却止于晚清名臣张之洞。


这两个人毫不搭界,也毫不穿越,却做着同样一件事情: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请记住他们,包括杨广。


一哥心声


因为设计并主持清末新政,张之洞牢牢地奠定了他在清末政坛上的一哥地位。一哥,是多么光鲜的字眼啊!谁不为其倾倒?谁不为其奋斗终生?可有几人能获此殊荣呢?


每每想到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张之洞都无限感慨,他好想写一首诗或词,来表达他豪迈的心情,只是他一再告诫自己:做人要低调,不可得意忘形,因而没写。但在心灵深处,我猜他早就拟写了一首词,那首词或许叫做《沁园春·一哥》:


纵观晚清,风起云涌。人才辈出,却也平平。


惜曾文正公,略输善终;左文襄公,稍逊才情;李文忠公,最差名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我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