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抗争条约,克死政敌(2)

作者:梁纪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

本章字节:8232字

民国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因此停止对日本赔款。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剧,加上中国也无力赔款,英、美等国便于民国十七年(1938年)停止对中国索赔。至此,中国共向列强赔偿白银达65亿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无论怎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不平等条约,它进一步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列强的忠实走狗地位。


正因为如此,当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后,举国上下痛骂他卖国。他不堪重负,签字回府后,他大口大口地吐血,那血呈紫黑色,血块也很大,医生诊断他胃血管破裂。


他快不行了。可是,他还不能消停。俄国勾结他来了。


抗俄条约


俄国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同时,单独出兵17万侵占东三省,迫使盛京将军增祺签订了不平等的《奏天交地暂且章程》12款。但这个章程是俄国私下与地方官签订的,未经清政府批准,不具法律效力。因此,在联军议定《议和大纲》的同时,俄国以交还东三省为诱饵,迫使清政府谈判章程问题。


清政府委派驻俄公使杨儒为全权大臣同俄国进行了多达七次的谈判。令人欣慰的是,杨儒不卑不亢,始终拒绝俄国拟定的章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腊月二十八日,俄国提出另议新约,但保留原章程12款,增加拥有蒙古和新疆的路矿权,并主修一条东北直通北京的铁路等。所谓的新约其实是变本加厉,杨儒还是不同意。


俄国搞不定杨儒,便想出高价暗中收买李鸿章,希望他出面说服清政府同意签字画押。李鸿章没能抵住重金的诱惑,他昧着良心电奏慈禧:“若照俄国约款,除蒙古、新疆路矿权外,其他尚无甚纰缪,可让者已尽让,自宜早定为是。”


在李鸿章的忽悠下,本来就昏了头的慈禧,更晕头转向,她电令杨儒:“你是全权你定计,朝廷实不能遥断,赶快画押吧!”


杨儒欲哭无泪,十分无语。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把俄国抛出的条款,以及清政府和李鸿章的态度报告给了张之洞。


张之洞闻报后,担心李鸿章从中坏事,于是立即电奏慈禧:“一切权力都被俄国剥夺了,交还东三省还有什么意义啊?所谓交还,有名无实。此事关系重大,非杨儒所能了结,朝廷必须深思熟虑才能决定。否则,群起效尤,中国将立马遭到瓜分!”


此后,张之洞每天都电奏慈禧和朝廷,陈述利害关系,阻止新约签订,并电告杨儒,让其顶住一切压力,拒绝签字。


张之洞担心杨儒顶不住,又想到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他觉得,如果俄国独占东三省,日本肯定不买账,于是立即联络日本,希望日本联络英、德、美等国,共同对俄国施加压力,并主张把俄国制定的条约内容公布于众,让国际社会来公断。


张之洞这一招倒是够狠,除了让俄国的狼子野心昭然于世,还会让李鸿章被俄国收买的丑闻大白于天下。李鸿章马上坐不住了,他没有想到张之洞这么能克他,于是马止阻止道:“若宣布条约,恐招俄怒。俄国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果然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张之洞哼哼一笑,然后不无鄙夷地说:“信你个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你李鸿章这么急着跳出来维护俄国,说明你有私心(合肥偏心)。”


由于李鸿章阻挠公布条约,张之洞便把他的想法一次次电奏慈禧。慈禧不得已,只好电令李鸿章公布条款内容,请各国公议,并设法斡旋。


李鸿章如坐针毡,他真的担心事情败露后,他会身败名裂,于是索性置之不理。


张之洞却不让他安生,他一次次质问李鸿章:你人在北京,同英、日、德、美等国接触是很方便的事,怎就那么费劲呢?太后把你调到北京是让你谈判的,不是让你去打酱油的,你干点正事好不好?


李鸿章又要吐血了,他强忍着,他还是置之不理,他心里却说:你张之洞骂就骂我吧,我真的不行了,真的快被你克死了,我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哪有力气和那么多国家接触啊?你还调侃我打酱油,太损人了吧。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不理你了。


李鸿章没有回音,张之洞并不寂寞,他继续给李鸿章施加压力,继续搞外围活动。


还好,杨儒一直没松动。俄国无奈,只好把原12条款,改成了11条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十六日,俄国将修改后的条约交给杨儒时,还威胁他说:“如果14天内不画押,我们将收回不占领中国土地的声明。”


迫于俄国的压力,李鸿章再三催促朝廷:“如不画押,俄必决裂,永不还东三省,各国必效尤瓜分!”同时,他又电令杨儒:“势处万难,不能不允,即酌量画押,勿误!”


迫于朝廷和李鸿章的压力,杨儒终于有些挺不住了。张之洞闻讯,立即同朝廷和李鸿章展开了新一轮的斗争。他知道杨儒的立场和态度,会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于是去电警告和吓唬杨儒:“俄国制定的条约,国际哗然,舆论的力量也会立竿见影。另外,你要知道中国士大夫骂人的本领,你要是敢签字画押的话,他们不骂死你才怪。信不信,现在就有人骂你了!”


杨儒吓得如梦方醒,他马上拒绝了李鸿章的电令,再抖精神和俄国抗争。杨儒的精神抖起来了,李鸿章的精神却崩溃了。他知道杨儒的精神来自于张之洞,只要有张之洞在,这个条约就不会那么容易签订。


果然,在张之洞等人的极力阻止和杨儒的顽强抗争下,朝廷和慈禧终于在正月二十四日,作出了拒绝签字的决定。俄国虽然很恼火,但也只能宣布条约暂时结束。


李鸿章憾死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唯独李鸿章闷闷不乐,愤愤欲死。他恨死了张之洞。如果没有张之洞,条约早就签订了,他也能了却一切烦心事,然后安度生命的最后时刻,可张之洞偏偏不让他好死,他心里的那个愤恨啊别提了。


这次抗约,张之洞赢了。他也要李鸿章体验一下“愤愤欲死”的感觉,以报16年前中法战争停战之仇。


张之洞抗约其实是维护国家主权,并非是专门和李鸿章过不去。李鸿章非得把他当作克星,只能说明是李鸿章的私心在作祟。但张之洞对于李鸿章的公私仇恨越来越深,特别是经历了这两次签约,他更加觉得李鸿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既然你把我当作你的克星,那我就再克你一回吧,把你克死算了,谁让你那么卖国呢?


想到这里,张之洞就给朝廷和慈禧写了一道参奏,揭露李鸿章的老底:“合肥以前催朝廷画押时,说不画押俄国会决裂,不还东三省。现在朝廷没画押,可俄国还是没动静啊。对此,他应该悔悟才是,可他还是跟没事人似的在那装蒜,难道他有别的想法?大难临头,他不顾国家安危,而与同僚水火不容。大臣举动,不当如此。”


“大臣举动,不当如此”,这是张之洞对李鸿章最尖锐的炮轰,他希望朝廷和慈禧能追究李鸿章的责任,或者通过此举把李鸿章搞臭,让他不得好死。慈禧大概知道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但当时局势不稳,李鸿章已病入膏肓,她没有作出处理,而是去电调和两人的矛盾。


张之洞虽然没把李鸿章搞下去了,但听着人们对李鸿章一浪高过一浪的谩骂声,他也心满意足了。李鸿章继续吐血。他好想跟张之洞斗下去,可是他斗不动了,他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俄国却不管他的死活,俄国一直不甘心就这么结束。《辛丑条约》签订前,俄国多次派人找他商谈条约,他一一应允,但举国上下都在骂他。


他又吐血,他胃血管破裂,他肝病剧增,他躺在病榻上不吃不喝,一动不动。他毕生致力于“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然而清王朝非但没能富强起来,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对此,他悲伤、他无奈、他绝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再次吐血。但骂他是卖国贼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他再也挺不住了,于是憾然而绝望地闭上了眼睛。这一年,他78岁。李鸿章死后,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忠”,后世称他“李文忠公”。


李鸿章死后,原山东巡抚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终于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从此,他坐镇北洋与张之洞南北相望。


李鸿章这一生是风光的,也是辉煌的。他位高权重,独领直隶总督25年;他名满天下,门生、部将遍及全国;他精明能干,是洋务派首领;他蜚声海外,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大名。


但是,他这一生又是颇受非议的,极其负面的。他拉帮结派,钩心斗角,贪污腐败,中饱私囊,被人誉为大清的第二个和珅,“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就是他;他妥协求和,弄权误国,投降卖国,他一生所签订的条约,一个比一个丧权辱国……


同时,他又是悲情的。他悲情在于他没能落得一个善终,更在于他迄今为止仍然背负着卖国贼的骂名。虽然他被史学家评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可是“卖国贼”这顶帽子,却一点也不比“名臣”这个名头轻。


李鸿章究竟是名臣呢,还是卖国贼?争议一直继续。依我看,如果要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恰当定位和评价,抑或为其正名的话,那就让时间和证据来作答吧。李鸿章就是这样。


李鸿章走了,张之洞不悲不喜。


这个人,他敬重过,痛恨过,更斗争过,直到把人家斗死。


“张之洞把李鸿章斗死”这个说法过于夸张,也不太成立,但在张之洞的官场生涯中,李鸿章是他最大、最强的政敌。他和李鸿章斗了二十多年,直到把李鸿章斗死。


斗来斗去,无非是你死我活,毫无意义,却又非常必需。


无论怎样,人死了,一切都该画上句号,一切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烟消云散。但对于李鸿章,张之洞的心情又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当别的同僚悲痛满怀而又盛情凭吊李鸿章时,他只给这位死去的政敌,送去了一个字:奠!


李鸿章死后,俄国订约的事,又暂告一段落。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初一,中俄双方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俄国才将东三省交还中国,而这个条约依然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意料之中,见怪不怪!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