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力维朝局,入参军机(1)

作者:梁纪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

本章字节:9464字

预备立宪


当新政推行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时,一种新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登上了清末政治舞台。预备立宪是康有为等维新加上保皇派提出“君主立宪”的前身,而预备立宪也是康有为等人在日本推动形成的。


这源于一件事:小日本和俄国刚刚干了一仗,小日本把俄国干败了。究其原因是:小日本实行的是先进的君主立宪制,而俄国实行的是传统的君主专制。


找到了小日本战胜大俄国的原因后,康有为等人就将君主立宪作为国家繁荣富强的证据,从而大造国际舆论,强烈攻击君主专制,坚决要求清政府实行立宪。至此,康有为等人又从维新派和保皇派,演变成了立宪派。


康有为等人变化多端,我们只需记住他们这几个派别,只是一个班子和一套人马就行了。


在康有为等人大力宣传立宪的同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也加紧他们的革命活动。但这时的革命派和立宪派,闹得水火不相容。原因是革命派要革命,要推翻满清王朝乃至封建社会;而立宪派推行的是君主立宪,如果革命派把皇帝和皇权都推翻了,那他们就没有君主了,没有君主,又怎么立宪呢?因此,梁启超狠狠地说:“今者我党与清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命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


听听这话,说得多狠。可见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立宪派和革命派殊死斗争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政体,实行立宪。迫于种种压力,清政府只好接受立宪。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十四日,清政府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端方五位大臣,赴德国、日本等已经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考察政情。


虚晃一招


张之洞在思想深处也接受了君主立宪,他也派了四位属官跟随那位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又令幕僚郑孝胥出任上海预备立宪会会长。张之洞支持君主立宪,其实有他自己的目的:笼络立宪派,制止革命发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革命风暴和武装斗争越来越猛,越来越威胁到大清政权。作为朝廷柱石和封建卫道士,张之洞有责任和义务维系朝局。恰在这时,立宪派和革命派闹得你死我活,老谋深算的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决定借助立宪派的力量,来抑制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


事实上,他做到了。原来,梁启超见张之洞和他们步调一致,政见相同,竟然抛弃多年的恩怨,在日本的报纸鼓吹和热捧:“南皮力挺立宪,这事一定能成功(以得其赞成为止)!”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或因政见不同分道扬镳,兵戎相见;或因步调一致,而握手言和,团结协作。但张之洞和梁启超之间,只有利用与被利用。梁启超等人又被张之洞利用了一把,他们和革命党闹得更凶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五大臣考察回国后密奏慈禧:要想不被革命党革了命,那就必须得立宪(欲防革命,舍立宪无他)。立宪不仅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定三大好处,还可以在实行年限上做点手脚,即以预备立宪的名义推行立宪,然后延长实行的年限。


慈禧听明白了:预备立宪,不是实际立宪。妙!这绝对是一个好主意。慈禧大喜过望。


七月十三日,慈禧正式下令预备立宪,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大放政治烟幕弹: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为什么是预备立宪呢?朝廷和慈禧给出的解释是“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即先奠定立宪基础,发展数年具备一定规模后,待民心民意所向后,再实际立宪。


这显是朝廷和慈禧的忽悠之词,他们搞预备立宪,其实是为了平抑派系的反动和斗争,进而力挽王朝危局。但在形式上,朝廷和慈禧还是作出了改革部署:议改官制、制定各项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等。


力阻集权


慈禧宣布预备立宪的第二天,就令奕劻、载泽、徐世昌等十多位朝臣,以及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疆臣,按照西方官制改革京官与地方官制。


京官改制的主要举措是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内阁相当于国务院,设总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各一人。内阁下设外务部、吏部、民政部、陆海军部、度支部、礼部、学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院11个部门,后来又增设资政院、审计院、军咨府,原都察院不变,原大理寺改为大理院。


陆海军部、度支部、邮传部和农工商业部是新设部门,这虽然是一种进步,却是皇族亲贵削弱地方督抚军政大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参与改革的朝臣,大多数都是皇族亲贵。


清朝皇族亲贵,通常指的是满蒙亲贵。三百年来,他们一直安逸享乐,高高在上,他们习惯了这种封建贵族式生活。目睹世道变迁和社会发展,他们真想拖住时光的后腿,因为现实残酷无情,他们不愿面对现实,更不愿接受君主立宪。


然而,形势迫在眉睫,他们只好做垂死挣扎:假借改革官制之名,设立陆军部,夺取各省督抚军权;设立度支部,夺取各省督抚财政权;设立邮传部,夺取各省督抚交通指挥权;设立农工商部,夺取各省督抚实业权……


皇族亲贵不仅在改革京官中削弱地方官权力,还在改革地方官中进一步削弱其权力:各省设行政衙门,督抚总理政务,布政使、按察使协助;设高等审判厅,专管法律案件,做到行政、司法独立;督抚主管外务和军政,布政使主管民政和农工商,按察使主管司法等。


这样一改,地方督抚的权力明显受到了限制,而中央特别是皇族亲贵的权力大大加强。改革方案公布后,立即遭到了各省督抚的极力反对,特别是位高权重的张之洞。


他在忧虑一件事:朝野上下对皇族亲贵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各派系力图推翻清政府,就是想推翻那些一直安逸享乐、高高在上的皇族亲贵。特别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其推翻清王朝的决心和排满情绪,远比立宪派强烈得多,而且革命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张之洞是一个成熟而老练的政治家,他强烈地意识到,革命党将是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不幸的是,朝廷和慈禧非但毫无觉醒,反而加大了皇族亲贵在京官中的比例,至于地方官则基本上都是汉臣。在这种形势下,皇族亲贵竟要削弱汉族疆臣的权力,加强和维护自己的权力与利益,这简直就是逆天而行,大犯众怒。


张之洞担心此举会直接加速满清王朝的垮台,于是立场坚定地表示反对:“如果行之,天下立时大乱,鄙人断断不敢附和,倡议者必欲自招乱亡!”


随后,他进一步解释自己反对的理由:“立宪本意在于纠专制之偏,如果能好好执行下去,肯定是有益无害,否则仍然无法摆平各派之乱,因此要慎重慎重再慎重。比如让各省司法独立就不合中国情形,地方大权就该归于地方官,如果司法独立,那必将导致匪患无穷,法令不通。大家要是都乱起来了,朝廷也就束手无策了……”


慈禧听了他的这番言论后恍然大悟,随即赞赏:“老臣就是老臣,真不愧是老成之见。”


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底,张之洞离京之前,就面奏慈禧:“化去满汉畛域,以彰圣德”,做到满汉平等,进而遏制各派之乱,可慈禧不以为然地说:“朝廷本无畛域之见,请不要妄加揣测。”


张之洞无语。但他在心里诅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还好,慈禧这一次听了张之洞的话,可为时已晚。因为各派之乱愈加激烈,清王朝气数已尽。


当然,张之洞反对改制京官和地方官,也不完全担心满清王朝土崩瓦解,同时他也有私心:唯恐在官制改革中失去权力。此时,他把权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失去了权力,那么他就失去了一切。


最终,在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一致反对下,朝廷改制京官和地方官的措施后来也泡汤了。随之泡汤的还有预备立宪。


欺骗的代价


预备立宪令颁布后,各地纷纷建立了立宪会。在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也积极响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康有为将他的“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同年九月,梁启超又在东京组成政闻社,继续鼓吹“预备立宪”。


至此,立宪运动已进入高潮,但清政府依然坚持预备立宪。这令国内外立宪派非常不满,于是多次发起召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清政府为了拉拢和摆平立宪派,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这个大纲显然同君主专制没有什么区别,国内外的立宪派又闹将起来,但在这年十月,光绪皇帝和慈禧相继死去,年仅两岁的溥仪继位。


立宪派并没有因为溥仪年幼无知而放弃请愿。相反,他们的请愿势头更加猛烈。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将预备立宪期改为五年,并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而在新组成的13名内阁大臣中,汉族官僚只有4名,满蒙亲贵却占9名,比例严重失调。在这9名满蒙亲贵中,皇族亲贵又占了5名,因此被朝野讥为“皇族内阁”。


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从而达到皇族亲贵大肆集权、镇压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革命活动更加高涨。与此同时,立宪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幻想也随之破灭。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又公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企图挽救危局,但为时太晚。三百年来的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彻底推翻!


这,也许是欺骗的代价。


朝中无人,舍他其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预备立宪运动进入高潮阶段时,慈禧深感身边无人。也就是说,没有得力的人,在身边协助她推行新政、维系朝局、力挽狂澜。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大清国势在一步步走向衰落,国家对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丧失殆尽,“同治中兴”那种人才济济的局面不会再出现了。此时的局面是,人心背离,各自为政,天下非常乱套。另一方面,辅佐朝政的军机大臣,其能力和名望一代不如一代。


慈禧在戊戌政变后调整的几位军机大臣,至今也没剩下几个。


礼亲王世铎已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另任宗人府宗令;刚毅因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主战,事后被慈禧当做替罪羊斩首;赵舒翘也因为主战,事后被慈禧赐死;裕禄在此战中兵败自杀身亡;荣禄也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去世了;剩下的只有王文韶这个汉族军机大臣了。


但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预备立宪期间,慈禧又补充了几位军机大臣,他们是汉臣鹿传霖、瞿鸿禨、林绍年,满臣奕劻、荣庆、世续、铁良等人,其中奕劻是军机处领班大臣。


从满汉比例上看来,大致相当,但这几个人都挑不起大梁,汉臣王、鹿、瞿、林平庸无能,奕劻心术不正,世续和铁良等人都是新生代皇亲,排汉情绪非常强烈,根本不利于辅政。


危局需要拯救,朝局需要维系,而这几个人都不是治世能才,这可不行。如果不物色一个能挑大梁的人入参军机,主持军政大务,那可真就国将不国、朝将不朝了。


值此危急时刻,慈禧想到了两个人:张之洞和袁世凯。是的,此时也只有这两个人,才能担当维系朝局、拯救朝廷的重任。因为在朝廷重臣中,李鸿章和刘坤一相继走了,剩下的也只有张之洞和袁世凯了。也只有让这两个汉臣入参军机,才能有效化解全国各派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