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纪锋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0
|本章字节:10262字
李鸿章再导悲剧
张之洞太激动了,他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但历史无数次证明,人在大事面前,不能太激动,一旦激动过头了,大事就会被你整得无影无踪,就像五年前的镇南关、谅山大捷那样。
五年前,眼看着冯子材就要取得中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张之洞激动得不行,可不幸的是,李鸿章怂恿朝廷乘胜即收。一场即将完美收官的反侵略战争,就这样不败而败。
这一次,张之洞又这么激动,历史会重现吗?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捉弄人。历史,有时候也总是惊人的相似。
五年前的悲剧,又重新在张之洞身上上演了。而悲剧的导演,依然是他的政敌李鸿章。
李鸿章一直对张之洞争修卢汉铁路的事情耿耿于怀,而且因为张之洞的那道奏折,朝廷驳了他的面子,他很难堪。因此,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让张之洞的修路构想破灭的机会,企图挽回面子,打压张之洞。令他万分高兴的是,打压张之洞的机会竟然和他不期而遇。
光绪十六年(1890年)年初,沙俄决定修建一条从西伯利亚通往中国东北边境的东西向大铁路,这对东北的边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也加紧了对中国藩属国朝鲜的侵略,关东边境也危机四伏。
李鸿章认为这是一个破灭张之洞修路构想的绝好机会,于是他电奏醇亲王:
“香涛当初所奏缓修津通铁路有五条理由,我本来是想逐条反驳的,但想到他的一道奏折调停了各方言路,我才没有和他较劲(本拟逐条驳斥,既思香涛之意不过调和言路,不值与之思辨)。朝廷采纳他的主张,驳我李某人的面子是小,可驳您海军衙门总理的面子事大,这事您不得不考虑。既然津通铁路作用不大,那我就不再坚持原来的主张了。”
“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现在沙俄和日本同时威胁我东北边境,我们必须改变策略,缓修卢汉铁路,赶修辽宁营口至吉林珲春的关东铁路。那么,这样一来,朝廷原定每年拨给张之洞的那200万两银子,就该移交给我修关东铁路了。”
既然边防受到威胁,醇亲王不敢怠慢。听了李鸿章的这番忽悠之词后,他和慈禧都慌里慌张地同意先修关东铁路,缓修卢汉铁路。
这年三月,接到朝廷的旨令后,张之洞当即傻眼了。直到这时,他才明白,李鸿章之前在电报中告诫他不要性急,竟然包藏着这样一番心思。
张之洞欲哭无泪,他实在想不明白:李鸿章,你为什么偏偏和我过不去呢?你两度破坏我的大好事,其实也是重创了朝廷啊,你怎就这么能害人误国呢?
李鸿章却在一边偷着乐:我就是偏和你过不去,我上次就暗示过你不要太性急,难道你就不明白吗?你是真不明白呀?还是真不明白呀?还是真不明白呀?
张之洞因为性急,还真没有多想李鸿章的那句话。如今真相大白了,他更加觉得李鸿章这人老奸巨猾,以后对他凡事得多长个心眼。因为这五年来,他先后被李鸿章害了两次。
五年前的那件事,让张之洞对李鸿章产生一丝恨意。
五年之后的这件事,他还会恨李鸿章吗?恨!但他难以言表。毕竟,李鸿章忽悠朝廷改修关东铁路,也是出于为国家边防考虑,尽管他的理由是那么的冠冕皇堂。
再就是胳膊扭不过大腿。既然朝廷都下令缓修卢汉铁路了,那就只好缓修呗,缓修总比不修好得多。好在,朝廷同意把已批拨给他的那200万两银拨给他,他也中肯地表示,将用这笔钱在湖北办理煤矿铁矿,炼制钢轨,专供关东修路之用。
仅凭“炼制钢轨,专供关东修路之用”这个决定,就足以表明张之洞是一个气度超凡的臣子。他是被李鸿章算计了,可他并没有挟私报复,而是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天下为公!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名臣,真正的名臣,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大度胸襟和大家风范!
迟来的决定
李鸿章得逞了,他主持修通了关东铁路。卢汉铁路暂时搁置,张之洞的宏伟构想也暂时泡汤。但五年之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却有力地证明了他当年提出修建卢汉铁路的主张,是多么具有战略眼光,其战略眼光是多么高远和深长。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就是因为没有像卢汉铁路这样的南北大动脉,在粮械运输和军队调动方面,依然走十年前中法战争的艰难老路。最终,中国大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那一刻,张之洞的心在滴血,他在心里一次次地叩问朝廷:只是因为在李鸿章的忽悠下,你们少听了我的一句话,少修了一条卢汉铁路,结果就导致中国大败,不知你们作何感想?
朝廷的感想,写满了后悔。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朝廷就深刻地意识到修建一条贯通中国南北大动脉的铁路有多么重要,于是立即同意张之洞再次提出修建卢汉铁路的奏请。只是,这个决定整整迟来了五年。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冬月,朝廷的旨令下达后,张之洞在武汉设立铁路总公司,举荐盛宣怀为铁路督办大臣,采用招商入股、借贷洋款、朝廷拨款和地方协款的方式,完成整条铁路的修建。至此,盛宣怀终于达到了他当年的目的,而张之洞关于铁路的宏伟构想也从这里始发……
好事多磨,梦想成真
从光绪十一年(1895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10年,全长1200余公里的卢汉铁路终于建成通车。
本书不详述这条铁路的修建过程,对张之洞来说,修建卢汉铁路的结果远比过程更重要。他要的就是结果,结果是卢汉铁路建成通车了,他心中宏伟的铁路构想实现了!
卢汉铁路建成通车之际又改名为京汉铁路。京汉铁路是我国内省腹地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干线,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全国铁路网的主干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再次奏请修建卢汉铁路之后,张之洞还奏请修建从武昌到广州的粤汉铁路。粤汉铁路早在张之洞的铁路构想之中。只有卢汉和粤汉两条铁路全部修通,连成一线,才算真正贯通祖国南北。
朝廷批准了张之洞的奏请,并令他督办粤汉铁路,但因国家财政紧张、各条铁路都需要钱、鄂湘粤三省绅商抢办、西方列强施加压力、八国联军共同进犯等缘由,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粤汉铁路才动工。此后,粤汉铁路一直缺钱,矛盾纷争一直不断。无奈之下,张之洞决定同德、英、法三国签订借款合同,但合同还没签字,他就病逝于军机大臣任上。
宣统三年(1911年),也就是张之洞逝世后两年,担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不顾全国人民反对而代朝廷贸然下令铁路收归国有,从而引发四川保路运动,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王朝被推翻!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十六日,历时36年之久粤汉铁路终于建成通车,全长1096公里。张之洞虽然没能等到这一天,但为了修建这条铁路,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他是这条铁路的奠基人!
除了户汉、粤汉两条铁路干线外,张之洞还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两江总督任上,奏请修建从上海吴淞到南京江宁的沪宁铁路。在他的主持和盛宣怀的督办下,这铁路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二十一日开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一全线通车。
光绪三十四(1908年)年,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张之洞,还主持修建了北起天津南至镇江的津镇铁路。津镇铁路修通后改名津浦铁路,全长1000余公里,这也是一条南北大动脉,民国元年(1912年)建成通车。
至此,张之洞一生共主持修建了四条铁路大干线。尽管困难重重,步履艰难,但好事多磨。最终,他用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完成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也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绝对无愧于“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和“铁路主办元勋”的美称。
步步艰险,终建铁厂
另一张王牌
张之洞修建卢汉铁路的伟大构想,暂时被李鸿章破灭之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为他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创建炼铁厂。
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海军衙门正式批准将原建于广州的炼铁厂移建武昌,并同意建厂经费在原来批拨的铁路款项下支用。海军衙门的态度,其实是醇亲王和慈禧的态度,张之洞吃了一颗定心丸。
谋矿,暗战
还有一件事,也让他信心满满。这件事说起来,还挺曲折,还得从头说起。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六日,张之洞刚刚接到朝廷调令,他立即电告湖北巡抚奎斌(1821—1893年,内蒙古镶白旗人),请他密查湖北大冶铁矿的开采情况。
九月二十二日,奎斌回电:“我接到盛宣怀的来电,他说醇亲王已在北京当面令他勘探大冶铁矿了。现在他已派比利时的头等矿师白乃富来湖北,白已抵达镇江。”
盛宣怀的行动太快了!商人就是这么机敏。可他为什么能得到醇亲王的面令呢?他为什么不跟我联系呢?难道他有觊觎大冶铁矿之意?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在张之洞的脑子里打转。直到十月初一,盛宣怀才在电报中向他言明此事,盛宣怀还向他推荐英国矿师郭师敦赴湖北协办勘探。
早在光绪三年(1877年),郭师敦就受聘于盛宣怀,他在湖北黄石境内大治县勘得一座可与欧美各大铁矿相媲美的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黄石因此轰动世界。
这下,盛宣怀的野心昭然于世,他就是在窥视大冶铁矿。
张之洞觉得盛宣怀好鬼,他心里有一丝不安,他不想用盛宣怀的人。因此,在接到盛宣怀电报的前两天,他就致电驻英公使刘瑞芬:“湖北大冶产煤铁,海军衙门已令开采。请速招聘著名矿师一人,代我订薪资和合同,然后令其赴汉口领事处报到!”
张之洞的反应也是迅捷的,但到目前为止,他还不明白醇亲王的意思,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面令盛宣怀到大冶勘矿。他想想试试醇亲王的态度。
十月初八这天,他电奏海军衙门,重复性地提出“各省分投采炼钢铁,专供卢汉铁路之用”的主张。这个主张,同他在九月初十上奏的《遵旨筹办铁路谨陈管见折》如出一辙,其目的就是想迫使醇亲王作出答复。
谁知在第二天,李鸿章竟率先回话:“开矿炼铁不是一件小事,所耗银两和机器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李鸿章显然是反对张之洞分投采炼的主张,并断言各省都炼不出铁来。
李鸿章的意思难道就是醇亲王的意思吗?张之洞不相信,他在等待,他在耐心地默默等待。十月十四日,他终于等来了醇亲王的回话:“就是大冶铁矿了,你到任后,赶快下手吧,这才是正事(大冶下手自是正事)!”
好了,我明白啦,谢谢醇亲王!关键时候,您还是向着我的,谢谢!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张之洞对待炼铁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分投采炼”,迅速转变到“全力以赴开采大冶铁矿”上来。
醇亲王虽然为张之洞指明了方向,但大冶铁矿的内幕,他还不得而知。而熟知大冶铁矿内幕的人只有盛宣怀,盛宣怀却是政敌李鸿章的心腹幕僚,该怎么从他那里打探情报呢?
要是开门见山地找他,他肯定不会买账。他即使买账,李鸿章也不会答应。思想来去,张之洞想到了一个点子: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可以压下级,一级压一级。在他看来,能够压制盛宣怀的人是李鸿章,而能够压制李鸿章的人则是醇亲王。
醇亲王完全可以帮我的忙,我知道他和李鸿章私交不错,也知道他一直防范李鸿章,但只要他发话,李鸿章不敢不听。于是,他找了醇亲王。
十月二十九日这天,醇亲王就对李鸿章发话:“你安排盛宣怀到上海去见张之洞吧,张之洞马上到湖北上任,他要经过上海,他想找盛宣怀谈谈大冶铁矿和开设铁厂的事。”
李鸿章不敢怠慢,他立即通知了盛宣怀。盛宣怀也不敢怠慢,他立即赴上海谒见张之洞。
商谈
冬月十二日,张之洞在上海约见了盛宣怀。见面之后,张之洞更加觉得盛宣怀这个人不是善茬儿。他彻底搞明白了一件事:盛宣怀觊觎大冶铁矿,乃至卢汉铁路的主修权。
还有一件事,他也搞明白了:盛宣怀派比利时头等矿师白乃富前往大冶勘矿,其实是他自己的主意。他是在北京面见过醇亲王,醇亲王召见他只是询问大冶铁矿内幕,并没有面令他勘矿。他派出白乃富,搬出醇亲王,其实是在拉大旗,作虎皮。
张之洞很反感,他没有答应盛宣怀的合作要求。但他的态度很委婉,他一点儿也没得罪盛宣怀。毕竟,他从盛宣怀那里得知了大冶铁矿及其他煤矿的详情,这比什么都重要。
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