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力主抗日,统帅后勤(2)

作者:梁纪锋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1

|

本章字节:7404字

新的军机处班子虽然组织起来了,但其力量和阵容还是不够强大,特别是缺少一个核心的领袖人物。军机处领班大臣世铎能力平庸,他曾于光绪皇帝亲政时就请求辞职,但慈禧没批。他虽然有自知之明,但不能掌控全局,必须得安排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统领军机,就像十年前,醇亲王出山统领军机处一样。


这时候,慈禧想到了一个人:退野十年的恭亲王奕訢。奕訢刚过花甲之年,他虽然退野十年,但威望依旧在。


这十年,国家沧桑巨变,朝野物是人非。特别是和他暗战了一辈子的老七奕譞,最终没能熬过他。对此,他该没事偷着乐,可他不悲不喜。


毕竟,权力离他远去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是浮云。


这十年,他过得并不好,他晚景凄凉,家庭并不美满。他有四个儿子,长子载澄风流成性,却中年早逝;次子载滢倒还健在,却过继给了他的八弟钟亲王奕詥为嗣;三子载浚和四子载潢均不幸夭折,他最疼爱的二女儿也是先他而去。


白发送黑发人的滋味,奕訢受了好几个轮回,他真是太悲催了。悲催之余,他只好在恭王府花园,品茗、垂钓、抱孙子、抽大烟……


渐渐地,他淡忘了往日的浮华,收获的却是宁静和悲伤。


这十年,他能想到的事,就是在美丽幽静的恭王府孤独终老。可是,中日战火打破了他的这种宁静。他毕竟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光绪皇帝的亲伯父,如今朝廷有难,慈禧有请,皇帝有求,臣民呼唤,他不能坐视不管!


尽管他对慈禧有太多的怨恨和不满,但在国家和皇权受到威胁的时候,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站出来放声大喊:我出山!


是啊,奕訢,你不出山,谁出山?纵观整个王朝,没有谁比你更有声望和威严。于是,退野十年的奕訢临危受命,出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海军,统领军机处,督办军务,指挥前线作战。


但奕訢退野前就是妥协求和派的代表人物,十年之后,他能转变政见和立场与日本作战吗?


刘坤一的使命


作为后方统帅,面对李鸿章淮系军团的无能和溃败,奕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整山河,调兵遣将。


淮系军团下的北洋水陆师是国内最强大的军队,他们都如此不堪一击,又有哪支军队能代替他们与日军作战呢?奕訢思来想去,觉得目前只有湘军可以拼将一战。湘军的装备和战斗力,虽然不及北洋水陆师,但这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奕訢对其情有独钟,深度依赖。因为他和湘军统帅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刘坤一等人,都有着不解之缘。


如今,淮军不行了,湘军统帅一个个撒手西去,奕訢该派谁统兵出征呢?还好,刘坤一健在。奕訢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在他的主张下,朝廷委任刘坤一为前线统帅,统百余营人马,驻守山海关,与日作战!


这是湘军最后的使命,也是刘坤一此生的最后一战。刘坤一,请记住你的使命,使命必达!


统帅后勤


刘坤一调走了,可他治下的两江是防务重地,总督府南京更是日本侵犯的目标,谁来补缺他的位置呢?毋庸置疑,张之洞是最佳人选。


且不说张之洞是坚定、积极的主战派,单凭他在十年前中法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就完全可以接替李鸿章执掌帅印,可他这几年净忙着干大事,无暇编练新军从而导致手下无兵,加上他的资历不及刘坤一,因此在军事方面,他只能排在刘坤一之后。


但在战争到来之际,张之洞在主战派中的表现是最坚定的,也是最积极的。因此,朝廷在对刘坤一委以重任的同时,也把张之洞调到了两江,接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同时出任江宁将军。


如果搁在平时,张之洞是绝对不会离开他经营正旺的湖北,他甚至从未想过离开,这里是他的根据地和自由王国,他要是离开了,一切都将化作乌有。


这一点可以理解。比如,十年前中法战争时,朝廷依张之洞所奏,命令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执掌帅印,可他却倚老卖老地拒绝了。原因只有一个:他不愿离开自己经营多年的直隶。但战争来临了,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如果都想退居二线,安享其乐的话,那么谁来卫国御敌啊?国要是没了,你还安享个屁?


在这方面,张之洞毫不含糊,朝廷调令一下,他二话没说,抱着病体,立马出发!


他知道此去任重道远,时间却很短,只要战争一结束,只要刘坤一这把老骨头还没被战争摧毁,他就得退回湖北。一切又将在那时重新开始。但愿如此吧。


十月十一日,他抵达了南京。


如果说刘坤一是抗日战争前线统帅的话,那么新任两江总督、江宁将军张之洞就是后勤统帅。朝廷调他署理两江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他在中法战争中的特长,筹军筹械,筹粮筹饷,然后源源不断地将其运送往前线,再就是防守两江重地。


然而,两江的精兵强将和武器装备全都被刘坤一带走了,防务一片空虚。江南制造局倒是生产枪支弹药,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其产品尽是废铜烂铁,根本打不着火。在张之洞看来,如今的两江无异于十年前的广东。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但他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拼将全力,顾全战局。


没有利器,就无法与敌作战。无奈之下,他又紧急筹措军费,先劝令盐商捐银100万两,然后向广东、江苏大款富户们借银200万两,再向德、英国洋行借款200万磅,先后定购两万多支快枪、170多尊大炮、600万发子弹和100万枚炮弹。


购买了这些军械后,他分给了刘坤一一半,剩下的则支援台湾、烟台、威海等防务重地以及北上抗日的部队。


在北上抗日的部队中,就有张之洞的清流兄弟、湖南巡抚吴大澂率领的3万湘军。他是主动请缨的,张之洞深为他高兴,并援助了他100多尊大炮。


这时,山东半岛遭遇日军威胁,山东巡抚李秉衡前来求援,张之洞闻讯立即派兵支援,并送去了1300支快枪、100万发子弹和2尊大炮。


李秉衡原来是张之洞在山西任上的幕僚和属官,中法战争中,他又在张之洞的麾下听用,他见识了张之洞的大气和智慧。这次得到张之洞的解囊相助后,他满怀感激地说:“我公统筹大局,谋国之忠,与人之厚,深钦佩!”


张之洞此举不仅感动了李秉衡,也感动了他的政敌李鸿章,李鸿章特意发电感谢和赞美他:“你力顾大局,我感佩你的英名!”


张之洞很欣慰,但有一件事情让他忧心如焚:北上抗日部队行动不快,军械、粮饷更是运输缓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铁路没有修通。要是有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而这个问题,张之洞早在广东任上就提出来了,他主张修建卢汉铁路,朝廷也批准了,可在李鸿章的算计下,修路计划破灭了。直到战争来了,那些力阻修路甚至搞阴谋的人才悔悟过来,可为时太晚。


眼下,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立即在江苏扬州至辽宁锦州沿线设江南转运局13处,每处雇大车300辆,并租购了近20只轮船,分水陆两路向前线运送粮饷、军械。


在支援前线的同时,张之洞也紧急着手两江的防务。他首先调令老部将冯子材率军北上,驻守镇江。他相信冯子材的能力,也希望冯子材能再创镇南关大捷那样的辉煌战绩,可冯子材已是76岁的高龄了,只怕是今非昔比。随后,他全面巡视沿江各炮台,及时添置、改造炮台炮位,加强防守,严阵以待。


求和


就在张之洞全力以赴统筹后勤、支援前线的时候,前线竟一次次传来败讯。


十月十日,日本水陆军攻占金州,随后又对大连发起了进攻,大连失守。


这一天,正是慈禧的60寿辰。她为了自己高兴,竟然不顾大连的沦陷而传旨听戏3天!


日军攻占大连后,又向旅顺进发,驻守在那里的淮军浴血奋战,怎奈手里的家伙不如人家,于是节节败退,丢城弃池,而刘坤一和吴大澂率领的湘军更是不堪一战。


刘坤一没能完成使命,就连张之洞派出的万余湖北军,也是一触即败。很快,旅顺失守。


慈禧、恭亲王、李鸿章担心东三省全部沦陷,于是再次想到了求和。恭亲王的政见和立场果然没变。他这次出山,毫无作用。此后几年,他一直默默无闻。


这次出山同以往一样,只要对方一硬,他就立马服软,于是请求英国和美国出面调停战争,并派驻美公使张荫桓(1837—1900年,广东南海人)和湖南代理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邵友濂刚从台湾巡抚任上调到湖南,他补吴大澂的空缺。原布政使唐景崧升任台湾巡抚。


张之洞对清政府的主动求和极其不满,他上疏反对道:“日寇无故向我开战,其狼子野心昭然若见,他们断不肯和。如果答应他们的条件,中国将不能立国。目前谈判,断不能成,张、邵此行,恐怕没有任何益处!”


事情如他所料,日本急于扩张,视谈判为扯淡,他们甚至还嫌张、邵不够格,拒绝谈判。但前线暂时安定了下来。清军稍稍喘了一口气,可日军却趁此机会,酝酿了一个更狠的侵略计划:悄然增兵,攻占山东威海,直捣北洋水师的老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