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走役?战役?

作者:张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1

|

本章字节:10316字

团长赵毅、政委张明君沿长城内侧,并马而行。


“我们配合东北作战,为什么听不到东北野战军南下的消息?”


“怎么老被敌人追着跑呢?不是说要高度机动打运动战吗?”


“我们征战长城线,难道任务就是牵牛鼻子吗?”


“为什么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呢?”


这些问题,连队早反映给他们。他们在考虑如何解决。


在一个山庄村边,罗瑞卿看见了他们,走过来说:


“你们在平谷地区完成阻击任务,打得很好嘛!部队情绪如何?”


赵毅和张明君下马。张明君回答说:


“一般说部队情绪还好。出征察绥,转战长城线,战士们感到自豪。”


罗瑞卿把他们让到一家四合院北屋,指着两把木椅,请他们就座。


他俩坐定之后,罗瑞卿追问:“情绪一直很高吗?难道没有不好的反映?没有怪话吗?”


赵毅说:“也有的人对这一阵子在长城内外,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有意见,说光走路,没打漂亮歼灭战,说这不是战役,而是走役!”


“什么人说是走役,不是战役?”罗瑞卿问。


“许多战士和一些连排干部,都有这样议论。”张明君回答。


“这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地点、条件下说的,是反话还是气话。部队求战心切,说这话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你们怎么看,怎么诱导!”罗瑞卿两眼炯炯发光,锐利的目光盯着赵毅和张明君,说道。


“我们也觉得没打上歼灭战,走路多。”张明君支支吾吾地说。


“什么叫走役?人生有两只脚,就是为走路的!正是由于劳动,走路,人才由动物发展成直立行走的人!难道人能把两脚背在肩上吗?同志!我们的一切走都是为了打!不走,能抓住敌人吗?打运动战怕走路,能包围歼灭敌人吗?”罗瑞卿有些生气了,他走到张明君的跟前,停下来说,“同志,听话要分析。对的,倾听并接受。不正确的,要引导教育。做政治工作要善于抓典型。清风店战役,一天一夜走了240里,全歼了敌三军主力,是典型。我们能说察南、平北、热西、冀东战役是走役,不是战役吗?”


“解放战士怕走路,才说怪话。”


“现在部队解放战士多了,这是好事。说明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不仅给我们运来大批美式武器,还给我们送来大批受过军事训练的兵。我们要接收,并且教育他们。我们在平北、热西、冀东转战长城内外,打的就是牵牛鼻子的战役。它直接配合了东北辽沈战役。中央来电祝贺说:‘你们胜利很大,陷敌人于右支左绌的困境。’这个贺电你们知道吗?”


“知道。,”张明君、赵毅一同回答。


“关于部队情绪,我是听汇报……”张明君小声地说。“同志,听汇报只是一种方法。还要亲自查问,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是否真实。你们亲自调查了吗?你们自己的看法怎样?”罗瑞卿提出尖锐的问题,张明君和赵毅无以答对,鼻尖上都冒出汗来。


“打仗是力量的对比。有利就打,不利走就是了。运动战就要走,走和打结合起来。军事上就是要动,动造成变化,再从变化中歼敌。俄国著名统帅苏沃洛夫有句名言:‘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而手不过是争取胜利的工具。’我们的刘伯承将军也说,‘行军是战术和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达不到预定的地点,即使你有最好的战略意图,也是要落空的。’今天我们在长城内外作战,不能怕走路,不能怕泡蘑菇。我们打的是运动战,只能在运动中捕捉战机,扩张战果。这就是说在运动中发现敌人的弱点,制造敌人犯错误的机会。因此战役、战术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确定。什么是‘走役’?哪一仗没有走?不走,还叫运动战吗?谁能坐在屋里作战?那不是守株待兔吗?”


罗瑞卿刚毅、明确、爽朗的性格,从他坚决、果断的声音中完全表现出来了。有人写诗说他“英风凌厉人敬畏,浩气横溢涉险途。”这确是深刻的概括。


送走赵毅和张明君之后,罗瑞卿站在门口,北望长城,看燕山群峰之巅,长城威严耸立,壁垒森严,不可逾越。长城随着山势的起伏,蜿蜒曲折,并不是笔直的。


难道对人讲话,总要教训人吗?我为什么使人敬畏呢?今天对赵毅和张明君的态度生硬,有点盛气凌人,如果批评委婉一点,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那会更好些。罗瑞卿回到院中,检查自己的态度和作风。他想到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南京和北平时,对人讲话从来都是站在原则立场上,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讲话,我为什么不……


回到房内,他抓起电话筒就说:“张明君同志吗?我对你们的批评,咄咄逼人,训人压人。原则和道理是对的,但方式方法不对。”


电话中传来张明君的声音:“那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运动战,对高度机动作战也没有深刻认识。”


“这一点,我是负有责任的!前委发过一个告指战员书,而我作为政治委员,没有专门开会阐明野战化、运动战和机动作战的意义,我应检讨。”


罗瑞卿雷厉风行,放下电话听筒,马上起草《关于野战化机动作战提纲》。


被罗瑞卿刚刚批评的团长赵毅、政委张明君,看过提纲,认为这是罗政委给他们的书面谈话。赵毅大声念道:


“什么叫机动?在战术上讲,机动就是火力和运动的配合。第一,机动本身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在执行任务中,根据地形、敌情、我情的变化,确定完成任务的一种果敢行动。否则,就成为逃跑主义。第二,机动是在上级意图之内才是对的,超出此范围,就成为乱动了,那是错误的。”


张明君反复读此提纲:“我们部队有几种对机动的错误认识。第一种,脱离了上级意图,只顾自己一个部队狭小的范围,以为使自己部队不受损失或取得胜利,就是主动。他不知道往往因为这一小部分的利益,破坏了整个意图,甚至使整个部队受到损失。第二种,对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认识模糊。在战役中不能正确地、适时地使用第二梯队。对使用预备队认识模糊,以为这都限制了自己的主动。第三种,对诱敌深人,迷惑敌人,造成敌之错误,达到歼敌之目的的作用,认识不足,误为疲劳兵力,因此行动迟疑。”两人读完之后,互相交换眼色,指指点点,这个说,这一条是写给我的;那个说,那一条是针对他的。


罗瑞卿写的《关于野战化机动作战提纲》,传达到贾振武连,起了物质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士气。


“咱们出征察哈尔后,北越平绥路,挺进热河,向承德扫荡前进。敌人以为我们打承德,调兵增援。可是我们越长城南下,在冀东东征西讨,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这就叫高度机动作战哪!这不是走役是战役。过去我可不懂啊。”李顺保说。


“过去我觉得转战长城,走路多,打不上大歼灭战,吃不上肥肉,心里挺憋闷。原来是个机动战役啊!……”贾振武没说完,被杨惠明插话打断了。


“我说,连长。过去我以为是敌人追着我们屁股打,原来是我们有意牵着敌人的牛鼻子走,摆的是拖牛阵哪!”


连部热闹起来了。大家都挤到一块,议论起来。外号“小诸葛”的文书张世俊,拍了一下杨惠明的肩膀,笑嘻嘻地说:“半匹牛、拖瘦牛,拖死牛,真有意思。这个战法诸葛亮也没想到,他只会火牛阵,我们老班长会拖牛阵哪,哈哈。”


“我说,张世俊,你这个小诸葛,赛过诸葛亮啦!”杨惠明抓住张世俊的手说。


张世俊“哎哟”喊了一声,因为杨惠明的手劲太大,把他捏痛了。他连忙喊道:


“小弟不敢。”


这时,团部接到杨、罗、耿兵团首长一道命令,先头部队要急行军280里,从长城附近出发,奔袭平津间的香河县城。贾振武计算了一下,要在16小时内行军130里,才能赶到指定地点。杨惠明挑着油桶和盆碗刀勺,有几十斤重,先行出发,到宿营地烧水、做饭。他是个倔强的钢铁汉。昨夜和副班长磨了半夜豆腐,又劈柴挑水,今早司务长通知早饭后出发,他二话没说,天亮就把饭做好了。借用老乡的用具,全都清点送还,给房东水缸挑满了水。参军前,他是劳动模范,16岁那年参加秋收,挥舞镰刀,真像耍魔术。他肩宽臂粗,走路如飞,力大过人,一担水放在肩上,就像两只空桶,走起路来飘飘荡荡的。因此,他挑水,总是一肩挑两担水。一次,他送饭到火线,敌人的子弹打过来,他倒了下来。李明海眼尖,失声喊叫:“哎哟,打中了老班长!”可是一小时后,他挑着饭桶回来了。李明海又惊又喜,迎上前去说:“我的老班长,你可回来了!”


“不回来行吗?这么多人等我做饭哪!”


“我以为你回不来啦!”李明海说。


“哪能呢?!我沿着交通壕走,敌人一颗子弹不偏不斜,正打中我的帽子。我说这回得向阎王爷报到了,可是小鬼不干,不让我上门。他说没打到你的头,只打了帽顶,你在门口看看吧!”杨惠明笑嘻嘻地说,“你看,我不就这么回来了!”


今天行军,杨惠明实在累了,李明海要替他挑担子,说道:“杨班长,别扭秧歌啦,我替你挑油桶。”


“油桶是我的枪,我不能缴枪!”


连队急行军来到潮白河畔,河水猛涨,水深没颈,既没有桥,也没有船。


“桑干河挡不住我们,潮白河还能挡住?强渡!”战士们脱下衣服,跳进汹涌的激流,会游泳的先把绳子带过去,不会水的拉着绳子过了河。


“机枪,小炮,弹药怎么过河?”大家正在议论。


杨惠明不声不响,放下油盐挑子,拿起副班长背了1万里的行军锅,放进河里,将机枪弹药放进去。他像拉小船一样来回拉了20次,终于把全连的弹药、机枪全部运过河了。


来回过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眼睛发红,手被水泡得起了皱纹,脚也抽筋。最后一次,行军锅到岸,他却倒在泥水中,再也爬不起来。


李顺保把他搀扶起来,背上河岸,握着他的手喊:“我的好同志,醒醒!咱们全连过河了。”


杨惠明没有回答,眼也没有睁。


卫生员给他打了一针,他渐渐苏醒过来后,第一句话便问:“过河了没有?”


“我的好同志!全连都安全过来了。”李顺保答道。


杨惠明忽地站起来说:“指导员,走!咱们走!”


快到香河城,全团跑步前进,配合友军迂回包围敌人。经过半天的战斗,全歼了敌人。


连队接到命令转回长城线,破坏平谷路。这次92个钟头走了413里(吃饭休息时间在内),其中从坟庄到永宁230里,只用了一天一夜。


部队在长城线上跋山涉水,露宿风餐,连续行军。


前面是长城外的一座大山,大家都疲劳了,党支委、班长朱国华扛着一挺轻机枪,问每个战士:“累吗?帮你扛枪吧!”他身体并不结实,也不魁梧,但有充沛的革命毅力,是一位心胸开朗,无所畏惧的英雄。


没有一个人要他帮助背枪。他又问陶有才:“怎么样?”“比艰苦啊!”陶有才一面说,一面迈着小碎步跟上队伍。下山了,天也黑了。路上尽是石子。大家肚子都饿了。


贾振武走在连队的前面,保持着军人威武英俊的气概。


“连长,大家累了,肚子又饿。”小通讯员李明海说。


“往后传,饿了,可以吃把生小米!”


一个新战士晕倒了,班长朱国华对他说:“我帮你扛炮弹吧!”后来那个战士醒过来,坐在地上说:“我老婆送我参军,我咋能掉队呢?!走!”


朱国华说:“你吃口生小米,顶一顶吧!”


那个新战士说:“我是党员,翻身农民,吃不了这点苦,怎么解放全中国呢?”


行军中,连队里生了几起“攻防战”。身体较强的战士,抢背身体较弱的战士的枪;体弱者抓住枪不撒手,坚持自己背枪行军。李明海管“攻”的叫“夺取堡垒”,管“守”的叫“坚守阵地”。解放战士陶有才脚肿得特别大,走路一拐一拐地。卫生员在一个小庄上给他动员了一头毛驴。他怎么也不肯骑,两人争论不休。最后陶有才答应把背包放在驴背上,自己坚持走路。他说:“诉苦后,认识觉悟提高了,这点苦算什么?过去我吃苦,是受地主压迫;现在吃苦,是为人民。”


陶有才听到杨惠明喊的口号:“党员们,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难!艰难困苦脚下踩!”极受鼓舞。他两脚肿得像馒头,每一次着地疼得咬一次牙。就这样,他还是快步走上前去,从驴背上把背包拿下来,自己背上:“我的脚掉不下来,我就掉不了队!我要向共产党员学习。”


李顺保听了陶有才的话,扶着他说:“陶有才,好样的!”部队跋山涉水,在长城内外运动着。这是一支铁流,直向山海关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