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帆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1
|本章字节:8354字
当时,中央军委已决定派杨成武兵团西出绥远,牵制傅作义。8月7日,已电告:绥远为傅作义所必救,不怕不能调动傅部向西,调动傅部是必然的。问题是傅作义自己有3个军及几个独立师,如果他们两个军及一二个独立师援绥,则杨成武在绥难以立足。因为绥远及晋西北均缺粮,必须取得集宁、归绥两点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过去两次入绥失败的教训不应忘记。不管你们何时开始攻锦榆线,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必须与杨成武兵团配合行动。兹规定杨成武兵团8月21日由涞源以东行动,9月10日左右向归绥、集宁两点开始攻击,杨、罗、耿兵团须在9月10日以前以主力到达承德、北平线并开始攻击,另一部向平张线动作,配合杨成武兵团之作战。在这一段时间内,杨、罗、耿受军委直接指挥。你们主力按上述两兵团行动,规定自己出动及开始攻击锦榆线之时间,并预先报告军委。
经过中央军委批评后,回电说:“我们的行动决不以杨成武部队行动之迟早为标准。”但又借口说,“东北粮食困难,因此,目前出动时间,仍无法肯定。”
8月12日6时打电报严厉批评说:“最近数日你们一连几次来电均放在敌情方面,并且因此又均放在杨成武是否能提早出动上面。你们6日19时电虽曾提到粮食问题,但是你们说:‘如杨成武部出动时间能提早,则我们出动时间亦能提早。’你们8日17时来电则全未提到粮食问题,但说敌情严重,并作出结论说:‘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当我们向你们指出不应当将南面敌情看得过分严重,尤其不应当以杨成武之行动作为你们行动的标准,并且同时即确定杨成武的行动时间以后,你们却说(相距不到3天):‘决不以杨成武部行动之迟早为标准’,而归结到了粮食问题。对于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雨具样样必须照顾周到;对于杨成武部则似乎一切不成问题。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而令该部孤军早出,傅作义东面顾虑甚少,使用大力援绥,将杨成武赶走,又回到东边对付杨得志、罗瑞卿及你们,如像今年4月那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你们对于杨成武部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看来,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如果你们不同意这些指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
在解放战争中,发的电报,一般都是商量的口气,有时也用命令的口气,但像这样的质问和责备的电报,却是罕见的。
这封电报还说,关于敌人从东北撤退华东之可能,我们早在你们尚未结束冬季作战时即告诉了你们。希望你们务必抓住这批敌人。如果敌人从东北大量向华东转移,则对华中作战极为不利。关于你们大军南下,必须先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一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2个月来全未进行,以致现在军队无粮不能前进。
其实,中央东北局手里有布,可以换粮,而北宁线附近又是产粮区,粮食有的是。借口粮食困难,实际上是怯敌畏战不想南下,生怕南下作战,遭到卫立煌、傅’作义南北夹击。
和周恩来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必红坚决打下锦州。9月29日给的指示电报说:你们必须将作战重心放在攻占义县、锦州、锦西3点上面,因为这是你们整个战局的关键。你们是否能取得战役主动权(当然战略主动权是早已有了的),决定于你们是否能迅速攻克3点,尤其是锦州1点。我们觉得首先攻占锦州是有很大把握的,并且是于全局有利的。
为什么蒋介石押宝锦州,而则决定夺取锦州呢?因为,锦州既是蒋军的一个要害、要点,又是一个薄弱部位、薄弱环节,而这个锦州也正是我军致敌于死命的关键。它位于北宁线的中段,南距长城东端山海关、北距沈阳都在200公里左右,是东北陆上交通咽喉,是蒋军华北傅作义集团和东北卫立煌集团联结的枢纽。战略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打下锦州有3大好处:第一,能关门打狗。攻下锦州,控制北宁线,切断傅作义和卫立煌的联系,把卫立煌指挥的数十万蒋军封闭在东北,然后各个歼灭。第二,开辟了战场。为歼灭沈阳或者葫芦岛和锦西来援敌人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打锦州,让沈阳敌人来援,可以在途中歼其一部。”周恩来赞同坚决打锦州的决心。
“锦州吃紧,当敌人知道我们是真打时,沈阳敌人是可能增援的,当敌人到达大凌河以北,那时我们正好打下锦州,就可转用打锦州的兵力,就地歼灭沈阳来援之敌。”说。
“打锦州,我们有时间。傅作义是不会来援的。他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杨成武和杨得志两个兵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打得他晕头转向,他是不会出兵增援的。锦西、葫芦岛敌兵力不多,我两个纵队就可以阻击住,问题不大。打下锦卅l,还有一个好处,对东北敌人心理上是一个严重打击,锦州守敌10万,占东北敌人的15,全歼这10万蒋军,沈阳、长春之敌必然震惊。沈阳之敌如来援,首歼其一部,这就可能发展成一个很大的歼灭战。”周恩来说。
“对!应当而且必须打锦州。锦州是完全可能打下来的!”很有把握地说,“锦州敌人工事虽强,但战斗力弱,守敌7个师,一部分被我歼灭过1次、2次,甚至3次、4次。歼灭过1次,战斗力就削弱1次,另一部分是地方武装升级的暂编师,装备差,缺乏战斗力。给发一个电报,指出我们的基本意见是首先打锦州。攻占锦州是有较大把握的,对于全局极为有利。”
周恩来完全同意的意见。他说:“东北野战军平分使用兵力,这样平分兵力是不行的,那怎么能打下锦州呢?”“历来作战,平分兵力都是错误的。我们过去1个月当中,曾有多次电报叫他南下打锦州,他现在才想通这一点。不要平分兵力,而要把主力放在两锦(锦州、锦西)方面。本来一开始就应该这样做嘛!用了1个月之久,才将攻击重点问题弄清楚,重新增加两个纵队到锦西方面去。当然这可能使北线作战受到一些影响,但那是次要作战方面,关系不大。”又取出一支香烟,左手倒背,右手拿着烟,不停地吸着。继续说,“集中兵力,说来容易,做来颇难啊!原因就在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我们早就总结,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看来,执行确实不容易啊!”
“的指挥所已由哈尔滨搬到北宁线,实行战场指挥。”周恩来说。
“对!完全应该。”说,“第一,他们的指挥所应先于部队转移到达所攻击的方向去,这一点,我们早就向他们提出了。第二,要他们准备打一个大歼灭战。当锦州快要打下来的时候,如果沈阳敌人出来增援,到达大凌河以北的时候,正好可以转移兵力,把它歼灭掉。不要把阻援的部队逼得离沈阳太近了。如果紧逼,它就不敢出来增援,这样在打下锦州之后,就不好打第二仗了。”
10月1日,东北野战军打下义县,开始包围锦州。10月2日,蒋介石飞到沈阳,具体部署华北傅作义抽5个师,华东抽两个师到葫芦岛,加上锦西方面的4个师,向锦州增援。
在关键时刻,认为敌情变化,敌人增援锦州,打锦州很危险,要把逼近锦州的作战部队,调转回去打长春。他背着罗荣桓向发电。电报发出之后,才告诉罗荣桓。罗荣桓听了非常气忿地对他说:打锦州是毛主席、党中央已经定了的方针,怎么能随意更改不执行?还是执意立即把部队北调打长春。罗荣桓坚持原则,一定要等毛主席的指示,不能随意行动。10月3日,两次电复重申了打锦州的方针,对动摇不定进行了严厉批评。罗荣桓当着的面,向起草了一份电报,承认前面电报的错误,表示要坚决打下锦州。不但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反而当着一些干部的面讽刺罗荣桓。10月3日17时给的电报说:
“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在义县、兴城、绥中之敌已被歼灭的情况下,葫芦岛、锦西地区虽然已增加新五军及九十五师,并准备以四个师打通两锦交通,你们可以于攻锦州之同时,部署必要兵力于两锦交通线上,首先歼灭由锦西增援锦州之4个师,然后打下锦州。在5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两小时之后,再发一电给说:“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
10月10日,再次用电报向指出:
“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多年之后,在1963年12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聂荣臻向报告罗荣桓逝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重,领头起立默哀。默哀后,他说:“罗荣桓同志是很有原则性的人,他对敌狠,不背后议论人。党内要有原则性、原则精神。”
会议结束后,他和贺龙、聂荣臻到医院向罗荣桓遗体告别,表达了对罗荣桓的哀思。
在另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又说,罗荣桓同志逝世了,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路线,很不容易啊!这是对罗荣桓一生的高度评价。后来,写了一首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