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君慧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0
|本章字节:3078字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陶渊明发抒归隐之志的诗歌,往往是畅所欲言,而寄托故国之思的诗歌,则往往是微婉其辞。其中如《述酒》一篇,便隐晦曲折之至。所以,只论陶诗明白如话,其实并不全面。这《拟古九首》之第九首,亦是一篇用比兴手法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渊明此诗当作于晋亡之后不久。如诗所示,在渊明心灵深处,实痛愤刘裕,同情晋朝,对于晋亡,沉痛至深。这就说明,在归隐十六年之后,陶渊明亦决非一忘世之人,他对于世道政治,仍然抱有是非之判断,鲜明的爱憎之情。就是将他说为一道家,实亦未妥。同时,亦如此诗所示,渊明以一同时之人,能够对晋亡之一段当代历史,表达明晰之认识,提出清醒之教训。尤其“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二句,可以见出其清醒、理智之态度。这,又是与他早已弃官归隐,与现实政治之间保持了相当距离所分不开的。可以说,渊明此诗是一幅晋亡之诗史。
渊明此诗艺术造诣很高。诗中采用桑树这一晋朝之象征,喻说晋亡一段历史,比兴已可谓高明、得体。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此诗以比兴结体,桑树作为基本象征,全幅诗篇一以贯之,始终都未脱离这一基本象征。意象毫无支离之感。中国诗歌艺术,以比兴为根本大法。《诗经》之比兴,多局于开篇之起兴,简单之比喻。比兴至于《楚辞》,发展而为自觉之象征,寄托以深意,但亦多为片段,诗幅主体犹是直抒。渊明此诗,以同一象征性意象贯串全幅诗篇,极为完整圆满,而寄托遥深,不著痕迹。可以说,渊明此诗之创造,丰富了中国诗歌比兴寄托之艺术传统。第一章【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十二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作者人生无常、岁月难留,应及时行乐的思想。其中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睦相亲,得欢作乐,斗酒相聚的生活愿望。这是他对当时社会中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恶劣风习十分厌倦的情绪的反映。
全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四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人生在世,飘忽无定,没有根底,好像路上的尘土一样飘荡。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写人生飘忽无定。第二层,写作者提出的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亲、得欢作乐、斗酒相聚的生活愿望。“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人生下来,彼此就应当是兄弟,何必非得是同胞骨肉才相亲呢?即如孔子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欢乐的时候应尽情欢乐,还应当邀聚邻里一起来欢饮。第三层是及时当勉,珍惜时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的壮年过去不会再来,一天过去也不会重新回到早晨;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岁月流逝,不会等人的!最后这四句诗,已经成为人们勉励自己珍惜年华、珍惜光阴、奋发作为的千古名句!
陶渊明的诗平淡无奇,妙合无垠,但却极富于理趣。他将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凝聚成诗篇,借以启迪读者的思想,从而,使情、景、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他的诗篇在形式主义文风占统治地位的晋代,能卓尔不群,自成一格,独具特色。成就了许多平淡自然而又蕴藉深厚的千古名篇佳句。这首小诗,正是这许多篇什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