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陶渊明

作者:陈君慧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0

|

本章字节:3092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的复仇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第一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陶渊明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汉代乐府《相和歌》中有《楚调曲》,《楚调曲》中有《怨诗》一题。这是陶渊明仿照那种样式写给自己朋友的一首诗。主簿、治中都是官名,是当时州刺史的秘书、助理。庞主簿指庞遵,邓治中其人不详。因为诗中有“俛六九年”字,故知此诗是作于诗人五十四岁,当时为公元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


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他的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提醒,人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与思想的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是以淳朴实在著称,所以梁启超曾经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读者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渊明,而陶尤为甘脆鲜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读者读他晚年写的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就如同当面听一位老朋友用连珠一般的语言在诉说他一系列的不幸,在那里发牢骚,在那里怨天恨地,在抒发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愤不平。这首诗和他归田初期作品中的那种宁静恬淡、情景交融比起来,是变得更为愤激、更为质直了,但是陶渊明作品中那种突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却是始终一贯的。他有乐说乐,有苦说苦,有牢骚不平也决不故意掩饰。他的语言是那样浅近、凝练、生动、准确,例如:“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对于受冻者在冬天的长夜里盼望天亮,盼着快点日出;挨饿者在夏天的长昼里盼着天黑,以为上床不动,肚子也可能会好受一些的心情的描写,没有一点实际感受的人莫说是写不出,就是想也恐怕难以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