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君慧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1
|本章字节:3630字
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
漠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
地风冰易厚,寒深溜转清。
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
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
禽飞暗识路,鸟转逐征蓬。
落叶时惊沫,移沙屡拥空。
回头不见望,流水玉门东。纵观陈后主的诗风,一般说来,比较浓丽雕饰、华靡浮艳,承接了齐梁以来的旧习,然而也有一部分诗作独标异彩,清新雅致,显出一种“别格”的特色。这两首咏陇头之水的边塞诗便是属于后一风格的代表之作。
在第一首诗中,作者一开始便展示了整个边塞的宏廊空间,犹如一幅简练粗犷的素描:空中,疾风劲吹,征蓬旋飞;河里,激流翻滚,水声溅溅。飞蓬,这种常用来比喻散乱、飘摇无定的事物,在此既是边塞景物,又是飘泊者不幸命运的象征。这就很容易勾起我们对陇外地域的荒芜和人物心头的悲凉之联想。读这两句诗,其中蓬草的飞舞、流水的鸣叫,仿佛还使我们产生一种远距离的诉诸视觉、听觉的朦胧感受。如果说这种感觉尚是模糊的,那么接下去的两句诗却给人以近距离的诉诸视觉、触觉的更为直接的印象:“漠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狂风席卷的黄沙,遮天蔽日,迷迷蒙蒙;水波漂浮的枯叶,随波疾逝,轻若鸿毛。这里,给人的意象是何等荒凉、何等肃杀!诗人紧接着又以更为细致的笔触摄下两个特写镜头,突出了环境的一个“冷”字:“地风冰易厚,寒深溜转清。”瞧!冰经风一吹愈加坚厚,水经寒一冻更为清澈。这便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实质上诗人抒写的边塞绝域中的“风”与“水”,正是为了让人领略到风的暴虐、水的凄清,从而强烈地烘托出飘泊者此时内心深沉的悲痛凄苦之情,鲜明地显现出那个时代悲凉忧郁的基本风貌。也正因此,我们从中不可能体味到盛唐诗人笔下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伟气象,那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境界,在陈后主笔下,没有阳光,没有生机,没有温暖,一切都在可怕阴森的狂风与寒水的包围之中,有的只是飘荡的蓬草、飞扬的风沙、枯萎的落叶,尽是些冷酷无情、萧条可怖的自然景物!正是诗人把我们领进那陇头特定的环境中,将飘泊者眼中感受到的种种景象经过感情的过滤叠现在读者面前,这就使我们必然对漂泊者颠沛流离的生活感受产生共鸣,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勾魂荡魄的艺术效果。于是,就引出了最后二句:“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登上山巅,回首四望,在远近物象的刺激下,怎能不潸然洒泪,荡起无比感伤的羁旅之情呢?由于有了上述六句诗酝酿成的黯然销魂的气势,飘泊者的这种伤心哀婉、悲愁凄切的心境,也就显得格外真挚、格外动人。
第二首诗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上都与前一首有惊人的相似,甚至选取景物、内在基调也几乎相同,但在诗人笔下,边塞的这些景物实质上已被提纯化、本质化,已是精神个体痛苦的象征,走进这个世界,使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象的刺激,而且是灵魂脉搏的跳动、孤独苦闷的曝光,因而这种从宇宙空间中升华出来的寂寥苦楚所辐射出的微妙变化和神秘色彩,也正是这二首诗歌同样耐人咀嚼、不觉雷同的奥妙所在。试看他的起句:“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也是陇头的悲风、陇头的寒声,而“夜丛”二字又把它们笼罩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中,其风愈显悲,其声倍觉寒,幽幽夜幕,寒声迭起,几乎令人毛骨悚然。又是一个令人恐怖的世界!诗人反复咏写,正是意欲制造出如此的基调。在荒芜的边塞中,只有几只飞禽在暗中寻找归途,几只鸟儿在追逐飞扬的征蓬。这里,飘泊者与鸟、蓬的命运何等相似,但又何等可悲!在诗中,看不到人,看不到温暖,见到的是一个空阔、死寂的空间,一个人迹罕至、寂寞冷酷的绝域,实质上就是陈后主表达痛苦情感的象征。因而我们在“落叶时惊沫,移沙屡拥空”的句子中,不仅仅感到一种自然的骚动,而且也不难体察到心灵的孤独、直觉的惶恐。在这个宇宙空间中,无论种种的感觉、时空的移位,无论是高陇悲风、夜丛寒声,还是惊沫落叶、拥空移沙,都包藏着一种人生的悲叹、宇宙的悲叹!因此,诗的结尾是:“回头不见望,流水玉门东。”这绵绵不绝、望而无边的陇头之水实质上已是飘泊者痛苦灵魂的象征,也是流淌在全诗中的主要音符!
以上两首诗格调虽然比较低沉,但诗的情境的创造极能体现人物内在的情感,语言清新,真挚感人,这也正是陈后主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