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还草堂寻处士弟】周弘正

作者:陈君慧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1

|

本章字节:1712字

四时易荏苒,百龄倏将半。


故老多零落,山僧尽凋散。


宿树倒为查,旧水侵成岸。


幽寻属令弟,依然归旧馆。


感物自多伤,况乃春莺乱。“四时易荏苒,百龄倏将半。”起句便是诗人一声长叹,看似略显突兀,实则正是诗人离开家乡后几十年来对社会人生的一种深沉感受。这不仅仅是基于光阴流逝的喟叹,而是蕴涵着更深层的情调。因为久别重逢的诗人按之常理多少总有点高兴、激动,可是诗中流露的却是黯然神伤,满腹忧郁。也正是这声叹息,才使我们隐隐有一种悲凉之感,顿时为全诗笼罩了一层浓重的感伤色彩。


家乡的那山那人那景是如何呢?连年不断的战争灾乱,早已使故老亲人流离失所,零落不齐,就连山中寺僧也四处漂泊,再难相逢。那么,家乡的四时风物又何在呢?往昔的参天大树而今倒在水中,成了浮木;过去的淙淙流水此时却遭冲刷,变作堤岸。这些曾在梦中依稀出现的熟悉亲切的一草一木、喃喃乡音,现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幅幅满目萧杀、悲凉荒芜的景象,今昔强烈的差异,怎能不使这位重游故地的游子倍感陌生、心悸?


“感物自多伤,况乃春莺乱。”归乡访弟中见到的一切,怎能不引起万般感伤?况且春天里黄莺鸟那叽叽喳喳的叫声,更使人心烦意乱,怎能保持那平静淡泊的心境呢?末两句与起首两句,一开一合,前后呼应,都是直接抒发诗人自己痛苦伤感的情绪,一是归乡前的感叹,一是归乡后的感受,两者放在诗中,不仅起了加重全诗气氛的作用,而且突出了这次归乡前后共有的那种悲凉凄苦之情,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这位处于时代夹缝中的诗人独特的自我形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诗人对社会、时代、人生都有相当深刻的体验,但他在诗中善于将这种体验深藏在所汲取的客观事物中,同时又巧妙地在诗的一前一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这样,随着诗人归乡访弟中的一步一移,读者很容易受到感染,激起强烈的审美效应,整首诗读起来也就显得流畅自如,不见痕迹,真可谓深得“自然之妙”。